中华农学会见证了民国时期中国寻求农业问题出路,由“技术”转向社会组织改进、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本书以中华农学会为研究个案,既可以了解知识界和全社会对当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知、论争,深刻揭示出学术团体与社会各界在农业现代化、社会化进程中错综交织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近代社会变迁的某些重要面相。
杨瑞 1975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重点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二、先行研究
三、史料与方法
第一章 现代农学者群体与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一节 现代农学者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组织渊源
第三节 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二章 陈嵘与王舜成主会时期农业科学化的进展
第一节 建设全国性农学会的努力
第二节 改良农业之先行:构建美国式农业教育的努力与成效
第三节 农业科学化事业的展开
第四节 学理与应用:农业改良研究诸方面
第三章 许璇长会后农业社会化的新探索
第一节 研究与试验:从中华农学研究院到农学研究所
第二节 走出“研究室”:国民革命前后的社会政治转向
第三节 融入民生建设:南京政府初期的会务与事业
第四节 他山之石:沟通域外农学界
第四章 中华农学会与乡村“组织实验”
第一节 “再造中国农村”:中华农学会与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谋求国内农学社团的统一
第三节 目光向外:与其它社团联合举事的活动
第五章 1930年代技术、经济和组织并进的解决趋势
第一节 人事与主张:农村复兴机构中的中华农学会员
第二节 创建“中国独立之农学”
第三节 “使科学还之民生”:复兴农村实际问题研究
第六章 中华农学会反思资本主义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愿景
第一节 “创造农村文明”与启发农民之“觉悟”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的农村”
第三节 革命者、策士与抗战志士:国难之际社会角色演变
结 语
附录一 中华农学会历任长会人名录
附录二 中华农学会历届年会一览表
征引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考究,封面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扉页上的那段引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往昔岁月深沉的敬意与反思,读来令人心头一震。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全书,但仅凭这初次的接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献搜集上的汗马功劳。那些泛黄的旧报刊、晦涩难懂的政府公文,能被整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并且以一种流畅的叙事串联起来,实在不易。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细致描摹,毕竟“中华农学会”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与探索的艰辛。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展现出,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农业社会是如何在观念、技术和制度层面经历阵痛与挣扎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细节捕捉,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研究的厚度与温度。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透露着一股沉稳、内敛的气质,不是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畅销书风格,而是典型的学术专著的模样。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感受到了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考证一些非常细微的制度变迁或者技术推广的执行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例如,那些关于农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教育推广的实际覆盖面,或者新型农作物品种引进后的实际效果评估,这些“硬指标”往往是检验研究深度的试金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大量一手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佐证观点,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对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在官方倡导的现代化蓝图与基层实际运行之间存在的“权力真空”或“执行落差”非常感兴趣。历史往往藏在这些执行层面的偏差之中,而这些偏差恰恰是研究现代性引入过程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初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发现作者似乎采用了年代学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这让历史的脉络显得既清晰又富于层次感。特别是中间那些关于学术争鸣和路线分歧的论述,我猜想其中一定充满了火药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任何关于“如何救国”的讨论都必然触及到最敏感的利益和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再现那些辩论的现场感,展现出知识分子们思想交锋的锋芒,那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学术价值。我特别关注作者对“现代化”这一宏大命题的界定,它在1916到1937这二十余年间,其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期待作者能够提供细致入微的论证,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式描述。这本书的价值,想必就在于它能把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落脚到具体的人和事件上去。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扎实,厚厚的一本,光是目录就让人感到内容之丰赡。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因素的接引”这一概念的处理方式。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与技术移植的复杂过程——那些来自西方的农业理念和实践是如何被本土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既有知识体系所吸收、转化乃至抵制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引进来”那么简单,必然充满了妥协、误解和本土化的创新。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倡导现代化的学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如何平衡“进步”的理想与根植于土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当时农村精英阶层、地方士绅乃至普通农民对这些新思想的反应的生动描绘,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那些关于具体技术推广和组织变革的章节,看看那些被刻意遗忘或简化的历史侧面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纸张略显粗糙,但有一种莫名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带着历史的尘埃。我注意到作者在绪论部分似乎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做了解释,这通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表明了研究的严肃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个时期大量碎片化、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的?如何构建起一个自洽且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来容纳那个时代农业领域错综复杂的现实?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撑其核心论点,那就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真正的史学建构。我更期待看到书中对特定地域案例的深入分析,因为中国的农业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导致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这种由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往往能让人对宏大叙事产生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审慎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