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

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瑞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农学会
  • 农业现代性
  • 中国近代农业
  • 农业史
  • 社会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史
  • 学术史
  • 近现代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23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3
字数:4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农学会见证了民国时期中国寻求农业问题出路,由“技术”转向社会组织改进、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本书以中华农学会为研究个案,既可以了解知识界和全社会对当时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知、论争,深刻揭示出学术团体与社会各界在农业现代化、社会化进程中错综交织的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近代社会变迁的某些重要面相。

内容简介

中华农学会是近代以来历史较久、组织较稳固的全国性农学团体,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结合报刊、方志、文集、日记、书信以及当事人回忆等资料,全景式重建中华农学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深入探讨其组织源流、人脉联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揭示其不同时段的历史特质和时代影响。通过梳理近代农业知识与农业制度转型的内涵和过程,本书对农业如何由技术问题演化为社会改造问题,对变革农村旧式生产关系、陈腐社会制度,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作者简介

杨瑞 1975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研究重点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二、先行研究

三、史料与方法

第一章 现代农学者群体与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一节 现代农学者群体的生成

第二节 组织渊源

第三节 中华农学会的创立

第二章 陈嵘与王舜成主会时期农业科学化的进展

第一节 建设全国性农学会的努力

第二节 改良农业之先行:构建美国式农业教育的努力与成效

第三节 农业科学化事业的展开

第四节 学理与应用:农业改良研究诸方面

第三章 许璇长会后农业社会化的新探索

第一节 研究与试验:从中华农学研究院到农学研究所

第二节 走出“研究室”:国民革命前后的社会政治转向

第三节 融入民生建设:南京政府初期的会务与事业

第四节 他山之石:沟通域外农学界

第四章 中华农学会与乡村“组织实验”

第一节 “再造中国农村”:中华农学会与乡村建设运动

第二节 谋求国内农学社团的统一

第三节 目光向外:与其它社团联合举事的活动

第五章 1930年代技术、经济和组织并进的解决趋势

第一节 人事与主张:农村复兴机构中的中华农学会员

第二节 创建“中国独立之农学”

第三节 “使科学还之民生”:复兴农村实际问题研究

第六章 中华农学会反思资本主义与变革社会制度的愿景

第一节 “创造农村文明”与启发农民之“觉悟”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的农村”

第三节 革命者、策士与抗战志士:国难之际社会角色演变

结 语

附录一 中华农学会历任长会人名录

附录二 中华农学会历届年会一览表

征引文献


《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图书简介 历史深处的变革脉动:中华农学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肇始 本书以1916年至1937年这一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为背景,聚焦于中华农学会的活动及其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段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节点,西方现代性的思潮与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一批有识之士怀抱振兴农业、富国强民的理想,汇聚于中华农学会,他们是如何理解、吸收、并尝试在中国本土土壤上接引和转化农业现代性因素的?他们的努力又为中国农业的未来播下了怎样的种子?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华农学会的核心成员、其思想理念、研究方向、实践活动以及对外交流,力图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 一、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乡村救赎 20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的民族危机空前尖锐。古老的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显得步履蹒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更难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经济凋敝,使得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生产工具落后、病虫害肆虐、水利失修等问题,使得广大农民深陷贫困的泥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以改良农业、富强国家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深感中国农业的落后是国家衰弱的根源之一。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西方,关注欧美等先进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成就,并积极寻求将这些“现代性”因素引入中国,以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从而奠定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中华农学会的成立,正是这种历史需求和时代呼唤的产物。 二、中华农学会的缘起与组织构建 本书将详细梳理中华农学会的成立过程。追溯其前身,探讨其思想渊源,介绍其发起人和早期组织架构。学会的成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汇聚了国内外一批对中国农业发展抱有深切关怀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拥有不同的社会经历,但共同的愿景是推动中国农业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学会的组织构建也体现了其理性化和科学化的追求。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组织学术会议、创办刊物,学会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探讨实践问题的平台。学会的成员构成、内部运作机制、以及与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乃至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都将是本书考察的重点,旨在展现学会如何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社会空间内,构建起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推广网络。 三、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尝试 “农业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涵盖了科学技术的应用、生产组织的变革、经营方式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本书将重点考察中华农学会是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些“现代性”因素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将其引入中国的。 科学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 学会成员积极关注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包括新品种的引进与培育、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农机具的应用推广等。他们不仅翻译介绍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还积极组织考察、实验,试图将这些技术与中国的具体土壤、气候、作物特点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土化。本书将深入分析学会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例如,他们是如何与当时的农业试验场、农事学校合作,推动这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生产组织与经营方式的革新: 除了技术层面,学会也深刻认识到传统农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存在弊端。他们借鉴了西方的合作社、农业推广站、集体农场等模式,试图在中国推行更有效率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本书将探讨学会成员对土地制度、农户经营、市场流通等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提出的具体改革建议和实践尝试。 教育与人才培养: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华农学会高度重视农业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学校,推广科学的农业教育理念。他们还通过组织培训、编写教材、举办讲座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本书将分析学会在这方面的贡献,以及他们对培养新一代农业科技人才的设想。 农业与国家政策的互动: 农业现代化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与国家整体的经济政策、发展战略息息相关。本书将考察中华农学会如何与当时的国民政府、地方当局进行沟通,就农业政策、土地改革、农产品贸易、农村金融等问题提出建议,试图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农业在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四、实践活动的考察:从理论到田野 理论的探讨终究需要付诸实践。本书将详细考察中华农学会成员的各类实践活动,力图勾勒出他们将现代性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轨迹。 农业研究与实验: 学会成员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积极开展实地调查和科学实验。他们深入农村,调查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研项目。本书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例如,对特定作物产区进行调查,研究土壤肥力变化,开发新的栽培技术等。 农业推广与教育: 学会通过创办刊物、组织讲习会、建立示范田、派遣推广人员等多种形式,将科学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传播给广大农民。他们试图打破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将现代化的生产理念和方法渗透到农村社会。本书将重点关注学会的推广网络是如何建立和运作的,以及这些推广活动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交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华农学会与许多国外的农业组织、专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将其介绍到中国。本书将考察学会与国际农业界的交流模式,以及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五、历史的印记:遗产与反思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时期,中华农学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虽然其研究和活动在战火中受到严重阻碍,但这段时期其所进行的探索与努力,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书将在梳理中华农学会历史贡献的同时,也对其研究和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反思。他们的努力是否完全符合中国国情?他们在引进西方现代性因素时,是否过度理想化,忽视了本土的复杂性?他们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又遭遇了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这些问题,本书将尝试从历史的视角进行审视,并探讨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后世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六、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农学会研究:农业现代性因素的接引(1916-1937)》一书,旨在填补学界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学术组织研究上的空白。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农业史的专著,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国家发展道路的史学研究。通过对中华农学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认识到那一代有识之士的远见卓识与艰辛付出,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当今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本书的研究,将为读者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肇始与发展,以及一群知识精英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考究,封面那种做旧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扉页上的那段引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往昔岁月深沉的敬意与反思,读来令人心头一震。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全书,但仅凭这初次的接触,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献搜集上的汗马功劳。那些泛黄的旧报刊、晦涩难懂的政府公文,能被整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并且以一种流畅的叙事串联起来,实在不易。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变迁的细致描摹,毕竟“中华农学会”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与探索的艰辛。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展现出,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农业社会是如何在观念、技术和制度层面经历阵痛与挣扎的。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细节捕捉,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研究的厚度与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透露着一股沉稳、内敛的气质,不是那种追求哗众取宠的畅销书风格,而是典型的学术专著的模样。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感受到了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我猜想,作者一定在考证一些非常细微的制度变迁或者技术推广的执行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例如,那些关于农会组织结构的变化、教育推广的实际覆盖面,或者新型农作物品种引进后的实际效果评估,这些“硬指标”往往是检验研究深度的试金石。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大量一手数据和清晰的图表来佐证观点,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对这本书能否揭示出,在官方倡导的现代化蓝图与基层实际运行之间存在的“权力真空”或“执行落差”非常感兴趣。历史往往藏在这些执行层面的偏差之中,而这些偏差恰恰是研究现代性引入过程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发现作者似乎采用了年代学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这让历史的脉络显得既清晰又富于层次感。特别是中间那些关于学术争鸣和路线分歧的论述,我猜想其中一定充满了火药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任何关于“如何救国”的讨论都必然触及到最敏感的利益和最核心的价值观。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再现那些辩论的现场感,展现出知识分子们思想交锋的锋芒,那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学术价值。我特别关注作者对“现代化”这一宏大命题的界定,它在1916到1937这二十余年间,其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期待作者能够提供细致入微的论证,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式描述。这本书的价值,想必就在于它能把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落脚到具体的人和事件上去。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扎实,厚厚的一本,光是目录就让人感到内容之丰赡。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因素的接引”这一概念的处理方式。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与技术移植的复杂过程——那些来自西方的农业理念和实践是如何被本土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既有知识体系所吸收、转化乃至抵制的。这绝不是简单的“引进来”那么简单,必然充满了妥协、误解和本土化的创新。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倡导现代化的学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如何平衡“进步”的理想与根植于土地的现实之间的张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当时农村精英阶层、地方士绅乃至普通农民对这些新思想的反应的生动描绘,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那些关于具体技术推广和组织变革的章节,看看那些被刻意遗忘或简化的历史侧面是否得到了公正的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纸张略显粗糙,但有一种莫名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带着历史的尘埃。我注意到作者在绪论部分似乎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做了解释,这通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表明了研究的严肃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个时期大量碎片化、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的?如何构建起一个自洽且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来容纳那个时代农业领域错综复杂的现实?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来支撑其核心论点,那就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真正的史学建构。我更期待看到书中对特定地域案例的深入分析,因为中国的农业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必然导致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这种由点带面的研究方法,往往能让人对宏大叙事产生更深刻的共鸣和更审慎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