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丛订

四库提要丛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勇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经史子集
  • 古籍
  • 目录学
  • 清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学术研究
  • 文献编纂
  • 图书学
  • 珍本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9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62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总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历来为学者推重。然书成众家之手,错误亦在所不免,如版本著录方面,擅改书名、卷数、版本等。作者方面,人名、字号、时代、籍贯、生平等,著录多失。书籍内容方面,书籍之介绍、考据与评价,也有许多问题。自成书以来,王太岳、余嘉锡、胡玉缙、崔富章、李裕民、杜泽逊、杨武泉等一批前辈学者,皆有辩证考订。

目录

经部
易类
《子夏易传》十一卷
《周易旁注图说》二卷
《八卦馀生》十八卷
《图书纪愚》一卷
《易图识漏》无卷数
《易经大旨》四卷
《周易议卦》一卷
《周易赞义》七卷
《易问笺》一卷
《周易不我解》二卷
《周易义丛》十六卷
《胡子易演》十八卷
《周易卦变图传》二卷
《看易凡例图说》一卷
《易经渊旨》一卷
《大象观》二卷
《易象会旨》一卷
《学易举隅》六卷
《易传阐庸》一百卷
《羲经十一翼》二卷
《周易象通》八卷
《续韦斋易义虚裁》八卷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
《古易汇编》十七卷
《周易古文钞》二卷
《周易宗义》十二卷
《易经勺解》三卷
《易学残本》十二卷
《易学》五卷
《伏羲图赞》二卷
《风姬易溯》五卷
《易经增注》十卷
《系辞十篇书》十卷
《易思图解》无卷数
《易佣》十四卷
《易史象解》二卷
《周易纂》六卷
史部
子部
集部
后记
《四库提要丛订》并非一本独立的著作,而是对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时产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进行的考订、辨析与增补。因此,理解《四库提要丛订》的内容,需要先明白《四库全书》及其《总目提要》的背景与意义。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官修丛书。清乾隆年间,皇帝为“存古籍,昭示文化,以万年之业,传之无穷”,下令编纂。这部巨著汇集了历代珍贵的文献,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书籍三千六百余种,分装七万余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是《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对《四库全书》所收录书籍的一份目录,更是一部系统性的文献提要集。由纪晓岚等名臣负责主笔,历时数年完成。《总目提要》对每部书都进行了概要介绍,包括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梗概、学术价值、流传情况,甚至还点评了其优劣得失。这使得《总目提要》超越了单纯的目录功能,成为一部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汉学研究巨著,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版本学、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然而,《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特别是《总目提要》的撰写,并非尽善尽美。《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人力与时间的压力,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疏漏、错误、偏差,甚至带有政治性的偏见。例如,对于一些被认为“禁毁”的书籍,《总目提要》在收录时就可能带有回避、曲笔,甚至在评价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又如,在版本校勘、作者考证、内容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后世学者可以进一步商榷和修正之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库提要丛订》应运而生。《四库提要丛订》并非一本独立成篇的书籍,而是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丛订”,即汇集、整理、辨正、增补。它的核心工作是: 一、考证与辨析《总目提要》的史料依据和论断: 《四库提要》在撰写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前人的文献和史料。然而,这些史料本身可能存在讹误,或者《提要》的作者在引用时未能完全准确理解。《四库提要丛订》的作者(或作者群体)便会细致地考证《提要》中引用的原始文献,辨明其真伪、版本,并对照《提要》的论述,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之处。例如,对于某些作者的生平、著作的成书年代、思想的渊源流派等,《丛订》会通过更深入、更广泛的文献搜集和考证,来修正《提要》中的不准确之处。 二、纠正《总目提要》中的学术疏漏与错误: 《总目提要》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学术著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疏漏。这些疏漏可能体现在对某些书籍的介绍不够全面,对某些学术观点的评价不够准确,或者在版本、校勘等方面存在不足。《四库提要丛订》的作者会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尤其是《四库全书》本身未收录但与被提要书籍相关的其他文献,来发现并纠正这些疏漏。例如,某本书可能在《提要》中被低估了其学术价值,或者其内容被误读,《丛订》则会依据新发现的文献或更深入的分析,予以补充和修正。 三、补充《总目提要》中未能涵盖的内容: 《四库全书》所收书籍浩如烟海,而《总目提要》的篇幅也十分可观,但依然可能存在一些遗珠。《四库提要丛订》会关注那些《总目提要》未能收录、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或是在《总目提要》对某些书籍的评价中,未能提及的一些关键信息。例如,可能有一部重要的著作在《四库全书》中未被收录,《提要》自然也无从谈起。但若有学者通过其他途径发现了这部著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丛订》就可能将其研究成果体现在对相关《提要》的补充中,或者就该著作本身进行独立的考订,并与《提要》进行对比。 四、检视《总目提要》中的政治偏见或时代的局限性: 《四库全书》的编纂本身是清朝乾隆皇帝主导的文化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统治者意志的影响。一些书籍可能因为被认为“犯忌”或“不合时宜”,而在《总目提要》中被有意无意地回避、贬低,或者在评价时使用带有政治色彩的语言。《四库提要丛订》的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清朝之后、信息更为开放的时代进行的考订,可能会重新审视《总目提要》中的这些评价,指出其政治上的不公或学术上的保守,并从更客观、更中立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评价。 五、对《总目提要》的版本和流传进行考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身也存在不同的版本和流传情况。《四库提要丛订》的作者还会关注《总目提要》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追溯其流传路径,并对某些版本的可靠性进行考证,这在版本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四库提要丛订》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行的学术评论、辨正、补充和校勘成果的汇编。它不是对《四库全书》内容的直接摘录或概括,而是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部重要文献进行的二次学术研究。其价值在于: 深化了对《四库全书》的认识: 它揭示了《总目提要》的局限性,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这部巨著,避免盲目崇拜。 纠正了学术史上的讹误: 通过对《提要》的逐条考订,它修正了大量关于古代文献、作者、学术思想的错误信息,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基础。 补充了文献研究的空白: 它可能发掘了《总目提要》中未能重视或提及的文献,扩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体现了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库提要丛订》本身也是一种学术的延续,是后世学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探索、精进的体现。 总而言之,《四库提要丛订》是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一重要学术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发展的产物。它是一部“活”的学术著作,其内容是围绕着辨析、考订、补充《总目提要》的各项学术指标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献与学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古代文学评论的历史发展,偶然间看到了《四库提要丛订》这本书。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四库提要中关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体系的书。拿到书后,我发现它确实涉及到了大量的古代书籍的目录和内容介绍,并且对这些介绍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订正。这一点对于我研究文学评论的演变非常有价值,因为它能让我看到古代学者是如何评价和分类文学作品的,以及这些评价的标准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变化的。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考证每一个细节的时候都显得非常审慎,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地方的论述非常复杂,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理解,但每次读懂一个观点,我都感觉自己对古代学术的认识又进了一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古代的文学评价体系,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库的尘封之门,而门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我几乎不认识的世界。我本以为,这本书会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引导我走进《四库提要》的世界,让我了解那些被收录的书籍的梗概,以及编纂者的一些思考。我期待着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书籍本身的趣闻轶事,或者一些关于古代学者治学方法的介绍。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极其密集和专业的学术气息。作者似乎默认了我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古籍知识,直接开始对我进行关于书籍来源、版本流变、内容真伪的细致辨析。这些辨析过程,充斥着我完全陌生的概念和文献索引,我甚至连书中的很多书名都读不全,更遑论理解作者在这些书名之间进行的复杂推论。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接受一场严峻的学术考验,我感到自己在这方面实在是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补,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而非轻松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我真的不太能深入理解。我原本以为“四库提要”是指对《四库全书》的概要进行解读,而“丛订”则意味着对这些概要进行一些修正和补充。我脑海中设想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了解《四库全书》大致内容,并且能够看到一些新的学术见解的书。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并且翻开它的时候,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侧重于对《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考证,对其中一些条目的真伪、渊源、讹误等进行深入的辨析。这其中涉及大量的文献引用,很多是我从未接触过的古代典籍,作者在这些典籍之间进行的繁复比对和推理,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尝试着去理解,去跟随作者的论证过程,但往往在几个回合之后,我就跟不上节奏了,只能停下来,茫然地看着那些陌生的名字和引文。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为专门研究《四库全书》的学者准备的,对于我这样只是想对中国古典学术有一个大概了解的读者来说,它未免显得过于专业和艰深了。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四库提要丛订》,拿到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无论是装帧还是纸张,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文字,这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考究,对于一些古籍的考证和辨析,用词都十分严谨,甚至有些地方,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深意。我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工具书,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让我感到既有挑战性,也很有成就感。每次解读懂一句话,或者弄明白一个考证点,都觉得像是解开了一个小小的谜题,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虽然阅读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得到了拓展,对古代学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循循善诱,但也需要学生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才能领悟其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说,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了。一开始我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去翻阅的,毕竟“四库提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权威感,而“丛订”又暗示着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补充。然而,当真正打开这本书,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那些我从未听闻过的古籍名,那些对历史细节的反复推敲,瞬间就让我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我尝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试图在繁复的引证和论证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但每次都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越是深入,越是迷失方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功底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只能草草翻过,勉强辨认出几个熟悉的字眼,然后叹一口气,合上书页。也许对于真正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是宝贵的学术财富,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只能远远地仰望,而无法真正攀登。我期待着能有一本更通俗易懂的导读,能为我打开这扇古籍研究的大门,让我不再望而却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