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職人的愛與偏執:好咖啡值得一生追尋
作者:Ling譚聿芯/文字, Audrey汪傲竹/攝影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13/12/1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98353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
內容簡介
這一杯可是大有學問!
兩個女生從北到南,造訪多位咖啡職人。從烘豆師、咖啡館、農莊、咖啡機整修師、部落客……,收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寫出關於台灣的咖啡記憶。
卡瓦利咖啡館郭毓儒,以成為百年咖啡館為目標
亙上實業李高明,對咖啡的愛從七十歲後才開始
咖啡王子方政倫,接手家業意外創造出台灣第1的咖啡豆
咖啡館閑適的氛圍,總讓人短暫脫離現實世界,一杯咖啡的濃香淳帶來讓人心醉的微醺,那樣的幸福溫度,得來如此理所當然,卻極少人知道,每杯咖啡的背後,有著多少人的堅持、汗水,有多少咖啡人不曾說出口的故事……。
因為出版咖啡專業書籍《咖啡王子帶你Café’上癮》,作者Ling從源頭開始認識咖啡,也接觸了許許多多有夢想、不輕易放棄的咖啡人而深受感動。咖啡農從種植、採收、處理,烘豆師完美的烘豆技巧、咖啡師精湛的沖煮技藝,就連咖啡機的拆解、維修,和一個個視咖啡如命、全心全意投入咖啡推廣的咖啡達人,是痴、是狂熱,但也因為他們,才能有幸喝到一杯杯風味多變、品質優異的好咖啡。
就像是談戀愛一樣,深入而緩慢的去了解每一個咖啡人,了解他們的咖啡世界、他們所愛上的咖啡,同時,跟著他們一起戀上咖啡。書中囊括三十一位台灣咖啡歷史脈絡中具有代表性的咖啡人,從咖啡生豆到沖煮出一杯杯咖啡,經過多少人的手,多少人傻的可以的熱情付出與努力,從作者與攝影不同專業角度與館點,看咖啡人世界裡的咖啡,帶出咖啡產業與市場、咖啡的獨特風味魅力,以及咖啡帶來除了味蕾、嗅覺感受外的精神面向。數十位咖啡人的故事,一路艱辛卻不放棄,這是一趟見證咖啡歷史與發展,充滿香氣的咖啡動人旅途……。
※隨書附贈咖啡職人/咖啡館好咖啡分享Coupon卷
名人推薦
水瓶子《台北咖啡時光》、《台北小散步》作者
韓懷宗《精品咖啡學》作者/前聯合報資深編譯
聶汎勳《聶的嗜酒美學》作者/國賓A CUT侍酒師
作者簡介
文字/Ling譚聿芯
一個不愛錢、不存錢、過度愛好自由,不愛穩定生活的偽金牛座輕熟女,以旅行、拍照、品嘗美食的遊戲人生,代替了不定性的飄泊。熱愛也擅長將所見、所聞、所嚐訴諸於文字與影像。曾任職於公關公司、媒體,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出版經紀人,著有《都會廚男。Titan的廚房》、《咖啡王子帶你Cafe'上癮》、《熱血料理長阿達の不孤單完食30Day》、《品油師Ellen帶你品味橄欖油》,企劃執編《聶的嗜酒美學》、《找到小家的味道》、《義式主廚農家上菜》。
攝影/Audrey汪傲竹
audreywang617@gmail.com
是一個每天都會做夢的人,喜歡猫和月亮,攝影與寫作。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回憶,以及試圖找尋醜陋事物美的一端。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非常特别,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螺旋上升。你会在不同的章节里看到同一个核心理念被反复提及,但每一次的阐释角度和深度都有所不同,就像品尝同一款豆子的不同处理法一样,每次都有新的惊喜。作者的表达非常凝练,尤其在谈到“平衡”这个概念时,他几乎用最少的文字,撬动了最大的思考空间。他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平衡体系”。这对我这种喜欢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尊重。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结束了一次高强度的、精神上的马拉松训练,虽然疲惫,但视野却开阔了许多。这本书,绝对是值得被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又是本老生常谈的咖啡书”的心理预期的,但很快就被里面的“偏执”给吸引住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去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咖啡知识点,而是聚焦于“为什么”。为什么有些咖啡师对水温的微小变化耿耿于怀?为什么他们能从一杯普通的意式浓缩里品出产地的风土人情?作者用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口吻,探讨了这种“执念”的根源。这种探讨非常深刻,它触及了匠人精神的核心——对完美的永不满足。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等待”的描述,他将咖啡的萃取过程比喻成一场与时间的谈判,让人豁然开朗。对于那些只想快速入门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略显“沉重”,但对于已经走过新手阶段,开始思考“下一步是什么”的爱好者来说,它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这杯棕色液体的态度。
评分这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咖啡“死忠粉”量身定制的!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深入骨髓的热情给感染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个人化,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资深咖啡师在吧台后面,用他独有的节奏和韵味,娓娓道来他与咖啡的“爱恨情仇”。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偏执——不是那种令人窒息的教条,而是对“好”这个概念近乎苛刻的追求。他笔下的咖啡世界,不再是快餐式的消费品,而是一门需要时间去理解、去尊重的艺术。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烘焙豆子释放出的那股烟熏果香,那种热度直达心底。他似乎并不在乎你是否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他只是想告诉你,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奖赏。这本书的文字里充满了力量,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全是真刀真枪的感悟,让人读完后,对日常手冲的每一个动作都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部咖啡领域的“人物传记”或者说“内心独白”。它不像技术手册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情感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产地咖啡豆的描述,那种画面感极强,仿佛他不是在描述风味,而是在讲述一段段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他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比如描述烘焙曲线的起伏,就像指挥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最打动我的是,他将咖啡师描绘成一个不断自我修正的“炼金术士”,每一次成功的出品,都是无数次失败的沉淀。读完后,我立马去清理了我的磨豆机,并且决定重新审视我的研磨度设置——这种即刻的行动力,正是这本书最好的证明。它成功地将一种知识的灌输,转化成了一种行动的渴望。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度美化行业现状的书籍不感冒,但这本书的诚实度实在太高了。它没有粉饰太平,反而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条“追寻之路”的崎岖和孤独。作者似乎并不试图取悦读者,他只是用他多年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你:这行没有捷径,只有无尽的试错和内耗。这种真实的展现,反而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因为只有看到那些被掩盖的荆棘,才能更珍惜最终采摘到的果实。书中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非常硬朗的叙事,像砂纸打磨木头一样,粗粝但有效。它强迫你直面自己的不足和懈怠,让你意识到,每一次冲煮的疏忽,最终都会忠实地反映在杯子里。这种直击灵魂的批评,比一百句空洞的赞美都管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