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1:动物篇 港台原版 许进雄 字亩文化 文字研究

【中商原版】字字有来头 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1:动物篇 港台原版 许进雄 字亩文化 文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殷墟
  • 动物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港台原版
  • 许进雄
  • 字亩文化
  • 文字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字亩文化
ISBN:9789869369398
商品编码:12588661791

具体描述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1:動物篇


ISBN:9789869369398

叢書系列:Learning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國學常識> 字詞分析

作者: 許進雄  

繪者:Bianco

出版社:字畝文化  

出版日期:2017/03/15


內容簡介


國際甲骨文權wei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本書詳盡介紹「古代野生動物、四靈,以及鳥類相關的造字」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像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世界上各古老文明的表意文字,可以讓我們了解其時的社會面貌。這些文字以圖畫為主,不但告訴我們那時存在的動植物,當時使用的器物,更得以窺見創造文字時的構想,和借以表達意義的事物信息。


本系列特色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四冊,由國際甲骨文權wei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四冊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及「器物製造」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三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4冊

☉ 動物篇

☉ 戰爭與刑罰篇

☉ 日常生活篇

☉ 器物製造篇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靜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主任) 聯名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殷墟考古新发现:探寻商代动物的文化与生态密码】 一本深入商代腹地的考古学专著,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殷墟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一个失落文明的生态图景与精神世界。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文字学或字源考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殷墟遗址中海量的动物骨骼、牙齿、贝壳以及相关图像资料。通过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和跨学科的分析,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商代晚期在洹河流域生存的动物群落,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活动的大背景下进行阐释。 本书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殷墟的“动物园”——家养与野生动物的生态考察 1. 农牧业基础: 深入分析了殷墟出土的牛、羊、猪等家畜的遗存,探究其饲养规模、肉食结构在祭祀与日常饮食中的比例变化。通过对骨骼病理特征的分析,重建商代畜牧业的技术水平和动物的健康状况。特别关注了特定品种(如特定瘤牛品种)的引入与演化。 2. 狩猎经济的遗痕: 详细记录了从鹿、野猪到犀牛、象等野生动物在殷墟墓葬和灰坑中的出现频率。结合考古学推断,评估了狩猎在商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对特定稀有动物的猎捕是否与王室的威权展示相关联。 3. 环境变迁与动物分布: 结合地层学和古环境学数据,重建了商代晚期洹河流域的植被与水文环境,分析了这种环境变迁如何影响了当地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为理解商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第二部分:祭祀祭品中的权力与信仰 1. “大祭”中的动物语汇: 详细分类了殷墟祭祀坑中不同动物的使用规范。例如,牛骨用于主要的卜辞记录和大型祭典,而羊、猪则在不同等级的仪式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书中着重分析了“用牲”数量的增减背后所反映的王室权力波动与农业收成。 2. 稀有动物的象征意义: 深入研究了象牙、犀牛角、虎骨等稀有动物材料在王室器物(如玉器、青铜器镶嵌物)上的应用。这些材料的获取途径(远距离贸易或王室主导的远征)本身就构成了权力展示的一部分。本书提出了这些动物在商人心目中可能代表的图腾或神灵属性。 3. 动物崇拜与神性关联: 结合甲骨卜辞中记载的祭祀对象,探讨了某些动物(如龙、凤等基于现实动物形态演变而来的形象)在商代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被用作沟通天地、祖先的媒介。 第三部分:器物上的生物志——动物形象的考古学解读 1. 青铜器纹饰的生物学辨识: 摒弃传统上将所有兽面纹简单归类为“饕餮”的做法,本书从动物形态学角度出发,对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晚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尝试辨识其在现实动物原型上的演变路径。例如,区分出哪些纹饰更接近虎的特征,哪些更接近鳄鱼或蛇的特征。 2. 玉器与骨器上的写实描摹: 考察了殷墟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和骨雕(如猪形玉、鹰形骨器),分析其写实程度与风格,并探讨这些艺术品反映的对动物的观察深度。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商代匠人精湛的动物解剖学知识。 3. 陶器与壁画中的生活场景: 梳理了残存于陶器和可能存在的壁画残片上的动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更具生活气息,揭示了动物在商代日常劳动、娱乐活动中的角色,区别于祭祀器物中高度程式化的神性动物形象。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大的实证基础和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摒弃了纯粹的符号解读,转而依赖于物质遗存的数据分析。作者整合了来自动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以及文物保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可被量化的商代动物世界模型。对于希望了解商代社会运作机制、生态环境变迁以及宗教观念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从“动物”这一独特视角切入的深刻洞察。它是一本面向专业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同时对古代文明探索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亦有裨益的重量级学术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学术界的名声一直如雷贯耳,他对于古文字学的洞察力是公认的深刻。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那种将枯燥的考据过程写得引人入胜的能力。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沉睡在甲骨或金文中的符号,重新赋予生命和故事。很多看似简单的文字演变背后,都隐藏着古代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迁,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将这些隐秘联系一一串联起来的桥梁。他的论述逻辑严密,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文人的洒脱和洞察力,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与一位智者在深夜促膝长谈,收获良多却又轻松愉悦。

评分

最近我在研究古代文献中的特定符号体系,正好翻到了这本书的目录部分。目录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一种引导读者的趣味性。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匠心,这种结构感强的书籍,能让我迅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知识模块,对于快速检索和深入研究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架构,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条精心铺设的路径,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复杂的学术领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兴奋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印刷质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初拿到手的时候,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字体排版和整体的装帧工艺,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装帧的硬挺度和纸张的触感都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样的书拿在手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的物理层面是至关重要的,这本初版书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极致,无论是侧边的切口处理,还是书脊的稳固性,都体现了对阅读者的尊重和对文字本身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需要精细还原的图版和插图部分,色彩的准确度和线条的锐利度都无可挑剔。在涉及古物摹本的呈现上,如果细节不够清晰,那么后续的解读就容易产生偏差,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妥协。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纸张纤维与油墨的完美结合,这对于需要反复比对和研究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为了出书而出的作品,而是真正用心打磨出来的实体书,值得被放在书架上长久地珍藏和把玩。

评分

老实说,我对港台原版书籍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它们往往在内容选取和排版风格上,保留了更原始、更纯粹的学术气质,这本也不例外。它没有被过度市场化地“简化”处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学术魅力。这种未经太多本土化修饰的文字和表达习惯,反而能让我更直接地接触到原作者最本真的思想脉络。对于追求深度和原始体验的读者而言,选择原版常常是值得的,它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跨文化的思考和对比,这种体验是其他版本难以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