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草書寫法
定價:20.00元
作者:鄧散木寫
齣版社: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02066806
字數:
頁碼:40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草書寫法》由鄧散木編寫。鄧散木行草書浸淫於二王書係,作品瀟灑流利而秀逸,清新圓轉而委婉,不激不厲而盡顯陰柔之美;於篆隸,師從蕭蛻庵,或委婉用帖學筆法,或蒼勁用金石筆法,呈豪放蒼勁、古樸雄強之氣象,創立齣一種個人風格強烈的草篆;楷書以唐楷為主,兼寫北碑,尤精小楷。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是下瞭不少心思的。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就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錶麵處理得既有細膩的紋理,又不失墨色的飽滿度,這對學習書法來說至關重要,畢竟,每一次下筆的觸感和墨水的洇化效果,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習者的手感和對筆法的理解。裝幀的配色也很有韻味,不是那種流於錶麵的華麗,而是帶著一種內斂的、古典的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用心製作的精品。尤其是封麵設計,那種留白的處理和字體排布的疏密得當,已經本身就展現瞭一種高級的書法審美。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可以置於書架上欣賞的藝術品。翻閱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齣版方對於傳承經典的那份敬畏之心,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在嚮讀者傳遞著“這是一本值得珍藏和反復研習的帖”的信號。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的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人更願意沉下心來,在紙墨之間與古人的智慧對話。
評分從學習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套材料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似乎沒有急於將所有復雜的技巧一股腦地拋給初學者,而是提供瞭一條循序漸進的脈絡。它似乎深知學習草書的難度所在——並非簡單地求“快”,而是要理解其背後的“韻”。因此,在章節的設置上,我能感覺到一種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的引導。或許一開始是從一些基礎的連筆和字形結構入手,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草書基本形態的認知框架,避免在早期就陷入盲目模仿、卻不得要領的睏境。隨後,再逐步深入到章法布局和氣韻貫通的更高層次的探討。這種設計體現瞭編者對學習者心理的深刻洞察,知道如何在激發興趣與提供堅實基礎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於渴望係統學習草書的同道來說,這種結構化的學習路徑,無疑是比零散的資料堆砌要高效得多。
評分作為一名多年揣摩中國書法的愛好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字帖對提升個人書寫水平的決定性作用。我尤其欣賞這種在選材上的嚴謹態度,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名傢作品影印齣來,而是經過瞭精心的校對和編排,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還原原作的風貌。對於草書這種變化多端、氣韻生動的書體而言,對筆鋒的細微變化捕捉和墨色的濃淡乾濕的呈現,是極其考驗印刷技術的。然而,這本字帖在這方麵的錶現令人驚喜,即便是那些飛白和連帶之處,綫條的虛實變化也清晰可見,這對於我們揣摩“氣”的運行軌跡非常有幫助。很多時候,僅僅通過看一些模糊不清的摹本,很難真正領悟到書傢創作時的心境和筆勢的連貫性。這本字帖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可靠的參照係,讓學習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每一個字的點畫結構和整體的章法布局,極大地降低瞭學習和模仿的門檻,讓原本高不可攀的藝術變得觸手可及。
評分談及臨帖的體驗,這本字帖帶來的沉浸感是其他很多字帖無法比擬的。好的字帖能讓人産生“與古人對坐”的感覺,而這本字帖似乎成功地做到瞭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我發現自己能夠更容易地捕捉到書傢行筆時的節奏感。草書的魅力在於其一氣嗬成、如行雲流水般的動態美,如果節奏感不對,寫齣來的字就會顯得鬆散、各自為政。這本字帖的排版方式,非常巧妙地利用瞭頁麵的空間,使得我們能夠更容易地將一個字,乃至一個完整的章句,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感知。當我對照著它進行練習時,仿佛能聽到筆尖劃過紙麵的聲音,感受到筆鋒提按之間的力度變化,這種精神層麵的共振,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看”的範本,更提供瞭一個“感覺”的入口。
評分總而言之,從一個對傳統文化保持敬意的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套字帖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技法傳授層麵。它代錶瞭一種對“美學教育”的嚴肅態度。在當下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能夠有一批人願意花費大量精力去維護和推廣這種需要時間沉澱的傳統藝術形式,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喝彩的事情。每一次拿起它,都仿佛進行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提醒著我們,藝術的精髓在於對基本功的打磨和對內在精神的錶達。無論是對於剛剛接觸草書的新手,還是希望在已有基礎上尋求突破的老手,這套書所蘊含的深厚底蘊和精心呈現的方式,都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高書法境界的大門,值得每一位書法愛好者細細品味、反復研習,從中汲取無盡的藝術養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