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中美关系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中美关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文钊,何兴强 著
图书标签:
  • 中美关系史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生教材
  • 历史
  • 国际关系
  • 外交
  • 美国
  • 中国
  • 冷战
  • 当代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6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21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页数:3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美关系史》是关于1784年美国第1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远航广州到2004年布什政府第1任期为止的中美关系的通史性著作。全书根据中美双方的资料,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悠长岁月中的两国关系,展现了两国关系极其丰富又错综复杂的图景;作者力求持论公平,分析客观,既注意照顾全面,也对重要的政策、事件进行了重点剖析;书中既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又鲜明指出了各个不同阶段两国关系的不同特征。作者也对未来的两国关系作了展望。

作者简介

  陶文钊,1943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1964年7月,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直至1993年。1982年10月至1984年10月作为国家公派学者在美国乔治城大学等处进修,1993年下半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处作学术访问。1994年至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现任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三卷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编有《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六册)。
  何兴强,云南人,1995年考入云南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国际关系硕士学位。2002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国际政治博士学位。2004年赴香港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和访问,2008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进行学习和培训。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年在国内学术期刊如《美国研究》、《当代亚太》等发表有关中美关系、美国政治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学术文章多篇,并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英文文章;参与撰写陶文钊教授主编的《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一书,完成《人权集团与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一节。此外还在《世界知识》、《环球人物》等刊物上撰写了多篇时事评论文章。

目录

第一章 早期中美关系
第一节 商务关系
一 “中国皇后”号来华
二 早期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
三 美商鸦片走私问题
第二节 文化关系
一 早期宗教和文化关系
二 早期非正式的中美外交和法律关系
思考题

第二章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美《望厦条约》
一 美国与鸦片战争
二 顾盛使团来华与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
三 《望厦条约》签订后的中美关系
第二节 《蒲安臣条约》
一 蒲安臣与“合作政策”
二 《蒲安臣条约》的签订
第三节 美国排华与华工问题
一 华工赴美的三次高潮
二 美国排华风潮与华工在美国遭遇
三 清政府与美国的交涉
思考题
第三章 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实施
第一节 门户开放政策
一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二 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的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与辛亥革命
一 美国与列强共同行动
二 威尔逊总统的单干政策
第三节 美国与“二十一条”
一 美国对山东问题的态度
二 美国与“二十一条”
三 美日对中国的新争夺
四 《蓝辛一石井协定》的签订
思考题

第四章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第一节 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一 巴黎和会前中、日、美准备情况
二 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
三 中国拒绝签署对德和约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一 华盛顿会议前的远东国际局势
二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第三节 美国与20年代中国的战争与革命
一 美国与直系军阀
二 美国与广州革命政府
三 大革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
思考题

第五章 30年代
第一节 从柳条湖到卢沟桥
一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的态度
二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照会的发表
三 “一·二八”事变与《李顿报告书》
四 棉麦借款
五 白银协定
第二节 国民政府“苦撑待援”
一 战争第一年
二 苦撑求援
第三节 走向结盟抗日
一 推动与美国结盟
二 美国向中国提供租借援助
三 抗战前期中共与美国
思考题

第六章 战时盟友
第一节 坎坷的合作之路
一 中美战争初期的合作及缅甸战役问题
二 史迪威与陈纳德之争
三 缅甸战役与中美合作危机
第二节 特殊关系的建立
一 中美合作的加深
二 《中美新约》的签订和《排华法》的废除
三 开罗会议、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一 史迪威事件
二 赫尔利与国共谈判
三 扶蒋反共政策的形成
思考题

第七章 美国卷入中国内战
第一节 马歇尔调处
一 战后头半年
二 马歇尔调处
第二节 1948年《援华法》
第三节 走向对抗
一 中共提出“一边倒方针”
二 朝鲜战争爆发、中美走向对抗
思考题

第八章 朝鲜战争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
第一节 在朝鲜的对抗
一 胜负难分
二 边打边谈
第二节 联合国里的斗争
第三节 禁运与反禁运
思考题

第九章 两次台海危机
第一节 第一次台海危机
一 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对抗的由来
二 第一次台海危机
第二节 第二次台海危机
第三节 中美大使级会谈
一 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由来
二 日内瓦会谈
三 华沙会谈
思考题

第十章 缓慢的解冻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一 中苏同盟破裂
二 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历史性的握手
一 走向缓和
二 通向北京之路
三 历史性的握手
思考题

第十一章 艰难的正常化
第一节 停滞不前
一 尼克松政府时期
二 福特政府时期
第二节 实现正常化
一 卡特政府举棋不定
二 实现正常化
第三节 《与台湾关系法》
思考题

第十二章 80年代
第十三章 暴风骤雨
第十四章 寻求稳定的中美关系
第十五章 世纪之交
第十六章 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
结语:寻求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

精彩书摘

  第一章早期中美关系
  第一节商务关系
  一“中国皇后”号来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月22日,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第一艘远航中国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满载着人参、毛皮、羽纱、棉花、铅等货品,从纽约港起航了。商船绕好望角,经印度洋,行程20900公里,于8月28日驶抵广州。售完货后,它购进茶叶、丝绸、瓷器等,沿原航线返回,于1785年5月10日到达纽约。从此,为浩瀚的太平洋分隔在东西两半球的两个国家建立起了贸易关系。
  为什么在美国于1783年9月刚刚赢得独立后,美国商人就远渡重洋,来华贸易呢?
  早在美国独立前,北美地区和中国便有了贸易关系,中国的茶叶深受当地人民欢迎,中国的瓷器也已进入普通人家。但当时北美大陆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北美13州的商人不能直接进行对华贸易。经过长期的(1776—1783年)艰苦的独立战争,北美13州赢得了自由,但新诞生的合众国面积仅仅32万平方公里,人1:3只有200万,这个松散的联邦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竭蹶的严重困难。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批准于1978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998年江泽民同志又题词强调要“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办成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哲学、法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6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2个,是目前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所研究生院。建院以来,她已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已成长为国家高级干部,有的已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实践证明,办好研究生院,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文和社会科学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导师和老师队伍、丰富的图书报刊资料、完善高效的后勤服务系统,而且要有高质量的教材。
  20多年来,围绕研究生教学是否要有教材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迈上了规范化轨道,故而教材建设也随之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生院虽然一直重视教材建设,但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生教材建设未能跟上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跨越太平洋的较量:从对抗到合作的百年回眸》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今,中美两国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关系演变历程。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两个大国从初步接触、相互误解,到意识形态对抗、战略竞争,再到有限合作、寻求共存的漫长轨迹。全书不仅关注两国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的决策,更着力于探究两国关系变迁背后的深层动因,包括各自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部分:初识与隔阂(19世纪末 - 1949年) 本部分将从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开放与美国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的早期接触入手。重点探讨美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文化传播以及政治立场如何在中国社会激起复杂反应。我们将分析美国在庚子事变后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及其对中国主权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审视美国国内,尤其是早期对华政策制定者们对中国的认知与误判,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塑造了双方初步的互动模式。这一时期,两国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政治摩擦,为日后更复杂的较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鸿沟与热战的阴影(1949年 - 197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急剧恶化,进入长达二十余年的敌对状态。我们将详细阐述朝鲜战争如何成为两国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分析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其对两国战略思维的深远影响。随后,将深入探讨冷战背景下,以意识形态对抗为主导的两国关系,包括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敏感议题的形成与演变。同时,本部分也将审视两国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制约,以及宣传战、代理人战争等非直接冲突形式。尽管处于对抗之中,但两国间也存在有限的沟通渠道,为未来关系的缓和埋下了微弱的火种。 第三部分:从冰封到解冻:战略调整与有限互动(1970年代 - 1980年代) 本部分将重点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格局的剧变如何促使中美两国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关系的正常化。我们将深入探讨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分析两国为何选择“搁置争议,共同对敌”的策略,共同应对苏联的挑战。重点阐述中美建交的谈判过程,以及建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初步交流与合作。这一时期,虽然双方仍存在分歧,但战略互信的建立和务实合作的展开,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合作与分歧的交织:崛起与挑战(1980年代至今)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美国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使得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部分将分析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依存与贸易摩擦,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两国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两国在地区安全、全球治理、科技竞争、人权等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分析“9·11”事件后两国在反恐领域的有限合作,以及金融危机后全球格局的重塑对两国关系带来的新挑战。本部分还将考察近年来两国战略竞争态势的加剧,以及双方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上的努力与困境。 结语:回望过去,展望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近百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反思。作者将梳理贯穿其中的主线,即两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如何在全球舞台上寻求平衡与共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当前复杂中美关系的历史维度,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两国未来关系的走向。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为构建一个更稳定、更具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侧重于文献研究、历史叙事和多角度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和片面的评判。作者相信,通过对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国之间的互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着动态的演变与深刻的调整。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中美关系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庄重典雅的封面设计,沉静的色彩和精致的字体,无不散发出学术研究的厚重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而富有逻辑的目录,它如同航海图一般,为我勾勒出探索中美关系史的宏伟蓝图。从古代的零星接触,到近代交往的曲折发展,再到现代国际格局下的复杂博弈,章节的划分如同历史的年轮,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对抗与缓和”时期的论述充满期待。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但即便如此,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互动和可能的缓和。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互动模式,以及这种互动对两国关系乃至世界格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史料,更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探究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动因。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关系充满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中美关系史的著作。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和专业。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目录,看到从晚清时期两国初步接触,到民国时期合作与对抗并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复杂多变的关系,这一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这本书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的部分,这段历史是两国关系史上一个相对光明的时期,但其中也充满了挑战和艰难,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同时也面临着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这段历史更深入、更细致的解读,了解两国政府和民间在那个特殊时期是如何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以及这些合作又为后来的中美关系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历史,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文字清晰,彰显了其作为研究生重点教材的专业品质。我仔细浏览了目录,发现章节的设置非常有层次感,从历史的宏观脉络到微观的细节分析,都力求面面俱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经济联系与贸易摩擦”的章节。众所周知,经济因素一直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变量,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仅深刻影响着各自的经济发展,也常常成为两国关系的风向标。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详实的史料,来梳理两国经济联系的形成、发展以及其中存在的摩擦与合作。理解这些经济层面的互动,对于把握中美关系的本质和未来走向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引领我深入洞察两国关系的复杂肌理。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分量所吸引,厚实的书页和精美的装帧,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仔细浏览了前言,作者开篇就点出了研究中美关系史的深远意义,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我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接触的误解与调适”这一部分,历史往往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两国之间的初次接触,可能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一帆风顺,其中必然伴随着文化的隔阂、利益的冲突以及认知的偏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是如何通过史料分析,展现出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彼此的看法是如何演变的。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入探索。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看到两国人民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交往细节,那些超越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共鸣,以及那些至今仍在影响两国关系的历史印记。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美关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款教材的封面设计,采用的是一种沉稳而内敛的风格,银灰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学术的庄重感,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几个字,更是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信心。翻开书,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目录,条理清晰,从早期接触的零星事件,到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的复杂交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两国关系的风云变幻,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显得井井有条,逻辑严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化交流与社会影响”这一章节的内容感到好奇。两国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博弈,更包含了深刻的文化碰撞和相互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美国文化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传播,又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化学反应,反之亦然。这些看似细微的文化交流,往往是理解两国关系深层动因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历史的长河,去探寻中美两国之间那段跌宕起伏、意义深远的交往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就给我一种非常厚重和学术的感觉,暗色调的背景搭配金色的字体,显得十分大气。作为一本研究生重点教材,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深度有着很高的期望。我仔细翻阅了目录,从古代的零星往来,到近代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定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整个叙事线索清晰而完整。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利益的交织与冲突”这一部分的论述。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各自的国家利益、地区战略、全球格局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这些利益的交织与冲突,往往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关键动力。这本书的出现,不仅是对中美关系史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两国关系背后复杂逻辑的一次深刻揭示。

评分

这本教材的封面,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视觉语言,传递出学术的厚重感。书名“中美关系史”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字样,更是为其增添了一层权威的光环。我翻阅目录,发现其章节划分极为精细,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力求全方位地展现两国关系的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涵盖的“战略调整与全球秩序”这一论题充满期待。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战略的调整和互动,对全球秩序的塑造起着至 অপরি 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国是如何根据自身战略需求和全球形势的变化,来调整彼此的关系,以及这种调整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大国博弈和全球秩序构建的深刻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感,银灰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和“中美关系史”几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我翻开第一页,目录的条理清晰,章节的划分也颇有见地,从古代的接触萌芽,到近代的碰撞交融,再到现代的复杂博弈,脉络十分分明。我尤其对近代部分感到好奇,孙中山先生与美国的早期交往,以及庚子赔款后的中美互动,这些历史细节往往能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历史学者,娓娓道来,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在中美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也让我眼前一亮,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史料的深度挖掘。读完之后,我希望能对中美两国之间漫长而曲折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一些对当下中美关系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踏实而可靠的感觉,暗色调的背景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沉稳而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的清晰和结构的合理让我眼前一亮。从古代的零星接触,到近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变化,再到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风云变幻,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引人遐想。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文化隔阂与理解的努力”这一话题感到浓厚兴趣。两国之间如此漫长的交往历史,必然充满了误解和偏见,但同样也孕育着相互学习和理解的努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跨文化交流的故事,是如何展现两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增进彼此理解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色彩搭配给人一种非常专业和严谨的感觉,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本学术教材的定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让我印象深刻,从古代的初步接触,到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再到现代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塑造,整个梳理过程非常完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融合”这一部分感到好奇。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在历史上曾是两国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深入分析这些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两国政府的决策和民间的情感。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揭示出,在某些历史时期,两国之间意识形态上的碰撞是否也催生了某种程度的理解和融合,从而推动了关系的向前发展。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历史事件,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思考。

评分

还好

评分

教材不过是教材,不要以官方代表自居。

评分

中美就是一对大冤家,这个比陶老的那一套要简要些。需要详细内容的,请读上海人民出版社那本

评分

脉络还算清晰

评分

脉络还算清晰

评分

不错,很新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趁着优惠时入手

评分

1784年美国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远航广州

评分

需要查很多的辅助资料来看这本书,因这么薄只能定性描述,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