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徐弘祖编写的《徐霞客游记(精)》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此次以乾隆本与过去从未刊刻过的原始抄本为底本,由吴应寿教授校点。 (明)徐弘祖 著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有名地理学家、旅行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古雅而不晦涩”来形容,简直是文言文叙事艺术的一个高峰。阅读过程中,我必须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被精心锤炼过的句子结构和用词选择。它不像现代白话文那样直白,而是有一种古典韵味的回甘,每一次转折、每一个对仗,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特别喜欢作者描述天气变化时的那种精准和诗意并存的表达,比如对“晓雾”、“夕阳”和“骤雨”的描摹,绝非简单的形容词堆砌,而是融入了对光影、湿度和温度的细致观察。对于我这种对古典文学有偏好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游记,更是一部语言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凝练、更有力量的文字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地理交叉领域非常感兴趣的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古代中国广袤疆域的好奇心。虽然这本书侧重于游历见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古迹的关注、对地质构造的推测,甚至是对方言差异的记录,都展现出作者非凡的求知欲。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动态的古代地理图景,而不是僵硬的地图标记。我可以想象出,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作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之处的。这种探险精神,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热忱,是现代人很难体会的。读完后,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地理大发现。
评分这本游记的文字,简直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脚步,身临其境地踏入那些奇山秀水之中。尤其是在描绘那些险峻的山峰和幽深的峡谷时,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那种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赞叹,是通过每一个精妙的词语传达出来的。读到那些关于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记述,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种文化上的浸润。作者观察入微,对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方言俚语,甚至是一草一木的生长习性,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关注。它不像是一般的旅行记录,更像是一部融入了地理学、博物学和社会学考察的深度文本。每一次翻阅,都能从新的角度发现作者的独到见解,那种探索未知的热情和锲而不舍的毅力,着实令人佩服。这书不仅仅是记录了“去过哪里”,更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那种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和“持续性”。它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记录,而是一项历时数十年、贯穿大半个生命周期的工程。这种坚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我欣赏作者在记录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不轻易下结论,宁可存疑,也要亲身验证。这种科学精神与浪漫情怀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作品既有高度的可靠性,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人传统中那种脚踏实地、不虚浮躁的探索精神。它教导我们,真正的了解,必须建立在身体力行和反复考察的基础之上,这才是它超越时代、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初捧此书时,我还有些担心会是枯燥的行程罗列,但很快我就被那些充满哲思和意境的文字所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个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景致融为一体。有时候,看到他面对壮阔的景象时那种由衷的敬畏,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由外景引发内省的表达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层次感远超一般的游记文学。它不再是单纯的“看风景”,而是在“体悟人生”的过程中记录风景。尤其是一些对时间流逝和世事无常的感悟,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沉的哲理,让人在合卷之后,仍需默想良久。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因为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沉淀于对细节的反复打磨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