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作 者:中华文化讲堂注译
版 次:1
页 数:328
字 数:200千
印刷时间:2017-3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中图分类号:K928.631
编辑推荐
★中国人应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专业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古老的经典著作,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这部奇书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资料,并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
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书籍目录
卷一 南山经
卷二 西山经
卷三 北山经
卷四 东山经
卷五 中山经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西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三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大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这部《山海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典籍的刻板印象。初翻阅时,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图谱和光怪陆离的山川地理描述,简直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远古百科全书。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对各种奇花异草的记载,有些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想象着它们在那个蛮荒时代是如何与各种奇异生灵共存的,那种古老而原始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地理志怪,更像是一部上古时期的博物学档案,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想象力的极限。每一次阅读,都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神祇、精怪行走于山海之间,体会那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复杂情感。书中的叙述风格朴素却极富画面感,即便有些描述现在看来是虚构的,但它构建的世界观却是如此宏大而自洽,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对于任何对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传说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冷静地罗列着事实,将解读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读者。对于某些晦涩的方位描述和神祇的世系传承,我们现代人往往需要借助后世的注释才能勉强理解其大概轮廓。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原始文本,更显出一种未经雕琢的古朴力量。它不像后世的修饰性文学那样追求文采飞扬,而是力求准确(即便以现代标准来看是错的)地记录“所见”或“所闻”。这种近乎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记载风格,使得《山海经》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化地理、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的基石文献。它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虽然棱角分明,但内里蕴藏的光芒,足以照亮我们探寻文明源头的漫漫长路。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我的主要兴趣点在于那些光怪陆离的异兽形象,毕竟“山海”的名声在外,总是与奇形怪状的生物脱不开关系。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张上古中国的地理坐标图,只不过,这张图上标记的不是现代的城市和河流,而是神灵的居所、祭祀的场所,以及各种矿脉和物产的分布。这种将神话叙事与实用地理信息糅合在一起的手法,体现了早期人类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切都与超自然力量紧密相连。它不像后世的志怪小说那样纯粹为了娱乐,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记录”目的性,即便今天看来有些荒诞,但在当时,这或许就是最详尽、最权威的区域资源报告。这种务实与奇幻的完美结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心灵的对话。我常常好奇,在那个通讯不便、交通困难的年代,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凭借着有限的见闻和无尽的想象力,构建出了如此庞大而细致的异域世界?书中的每一条记载,无论是关于某种奇药能治愈何种顽疾,还是某种鸟兽预示着丰收或灾祸,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归因以及生存的渴望与恐惧。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思维模式的绝佳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支撑起一个文明的早期构架。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穿透力,是许多其他古籍难以企及的,它让人在赞叹其想象力的同时,也对先民的生存智慧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我曾尝试阅读过不少上古文献,大多是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或治国安邦的政论,读起来总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反复的揣摩。然而,这本《山海经》却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风格,将那些遥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带给人一种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的语言凝练,如同打磨过的玉石,每一句话都似乎蕴含着千言万语。比如它对某一处矿产的描述,简短几字,却透露出当时社会对稀有资源的重视程度,这种社会侧写隐藏在那些神怪志异的表象之下,需要细心品味才能体会。它不是那种强硬灌输知识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着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让你在不经意间接触到古代文明的肌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的灌输来得深刻而持久,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