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拜太岁
定价:29.00元
作者:香港蓬瀛仙馆,上海城隍庙 编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
ISBN:9787802542396
字数:130000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缘起 总序一片丹心拱北辰 太岁神崇拜的由来及其时代意义 祭拜太岁神的礼仪 一、拜太岁礼仪 拜太岁祈福法会的通知以及介绍 拜太岁坛场及神位 拜太岁祈福法会科仪安排 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 先天大梵礼斗玄科 楚生本命基灯法科 上海城隍庙拜太岁祈福法会榜文 上海城隍庙拜太岁法会意文三种 本命元辰祈福文疏 信众诵唱的《礼斗诰》 二、谢太岁礼仪 谢太岁酬恩法会的通知以及介绍 谢太岁坛场布置及神位 谢太岁酬恩法会科仪安排 进表科仪 谢太岁酬恩法会意文 附求:“群太岁”答问
内容提要
太岁神崇拜,古己有之,从崇拜太岁神进而独立出一项专门的祭拜太岁和酬谢太岁的礼仪活动,并且得到广泛的流行,却是当代道教之事。祭拜太岁神已经成为人们每年新春节日中一项重要的活动项目,各道教宫观也有了一整套祭拜太岁神的科仪。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太岁神崇拜的由来及其时代意义、祭拜太岁神的礼仪。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在如今这个快速消费文化的时代,愿意深入挖掘和梳理像“拜太岁”这种传统仪式的书籍已经不多见了。我尤其好奇,蓬瀛仙馆和城隍庙作为两个不同地理背景下的重要宗教场所,它们在如何组织和推广“值年太岁”的安奉仪式上,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区别。例如,在文书的撰写上,在酬神还愿的方式上,抑或是对信众的引导语上,有没有体现出南派道教与本土民间信仰的融合程度差异?好的宗教文化书籍,不该只是教人“怎么做”,更要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看似重复的每年一次的仪式,是如何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和个体对命运的掌控感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书名组合,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地理对话”。“香港蓬瀛仙馆”代表着一种面向南洋和海外华人的传统维护力量,而“上海城隍庙”则是江南地区乃至整个华东地区传统信仰中心的代表。这种跨越地域的并置,让我对书中关于“太岁”概念的区域性诠释充满了期待。我个人对道教仪式中的“符箓”和“斋醮”环节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在两个不同管理体系下的庙宇中,这些环节是如何被执行和记录下来的。是偏向于严谨的道教科仪,还是融入了更多地方性的戏曲元素或民间艺术?而且,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出版物通常在图版和文献引用上比较严谨,如果这本书能配有一些清晰的庙宇建筑细节图或者仪式流程插图,那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直观和立体。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厚重感和封面的设计,立刻就给了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专业和用心。这类主题的书籍,最怕的就是浮光掠影,或者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通俗化”,从而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深度。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对于“拜太岁”这一核心主题,是侧重于历法、神祇体系的考据,还是更偏向于现代社会中信众的心理投射?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有一部分篇幅专门用来解析太岁信仰在华人世界中的流变,从古代星宿崇拜到如今的民间信仰体系的嵌入。如果能将香港和上海这两地作为对比的切入点,那么差异性的解读就会非常引人入胜,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信仰实践的“在地化”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像是直接打开了一扇通往特定精神世界的大门,让人忍不住想推开它一探究竟。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化张力”的呈现。在香港,宗教信仰往往与现代都市生活和商业气息交织在一起,蓬瀛仙馆如何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空间中保持其核心的祭祀功能?而在上海,城隍庙所承载的,或许更多是城市历史记忆和公共精神空间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够捕捉到这种现代性对古老信仰带来的冲击与适应。比如,现代人对于“犯太岁”的焦虑,与过去相比,其表达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更倾向于物质性的祈福,还是依然保有对道德规范的敬畏?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信仰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既被保存,又被重塑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和地域色彩,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我个人对这类探讨民间信仰、地方习俗的著作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想象一下,能够深入了解香港蓬瀛仙馆这样的重要道观的运作,以及上海城隍庙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探险。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庙宇的飞檐斗拱之间,聆听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仪轨。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描绘出“拜太岁”这个活动在不同地域的细微差别,那就更妙了。毕竟,信众们在面对太岁星君时的那种虔诚与期盼,是超越文字的,需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去捕捉。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制度性的描述,更是活生生的信仰实践,是香火缭绕中人们对平安顺遂的朴素愿望。这种对本土宗教文化的尊重和记录,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