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時期的八股──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會試試卷分析》
作者:卜永堅,徐世博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分類: 歷史中國歷史
ISBN: 9789888463312
裝幀: 平裝
語言: 中文(繁)
出版日期: 2017/04/10
頁數: 296
内容简介
長期以來,公眾對於科舉制度的理解,不乏偏見和無知,科舉制度的重心八股文,更長期遭受污名化。本書是對於八股文的普及與介紹,也希望為科舉制度研究開闢新領域。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1部分將戊戌榜會試(1898)頭場35份四書題試卷,加以句讀、分段、注釋和分析,同時把《清代硃卷集成》收錄的這35分試卷作為插圖。第2部分由17位修讀的同學以「孔子不見」為題,進行撰寫八股文練習,原稿為同學原作,卜永堅為每篇提出商榷,後重寫一次,謂之修改稿。一古一今,呈現了兩代人所寫的八股文面貌。
作者简介
卜永堅,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史。
徐世博,南開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201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以晚清上海書業為題,研究近代中國書籍史、社會文化史。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封面材质,仿佛一触摸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有一种别样的气场,与那些新潮的平装书立刻拉开了距离。那种仿佛是从旧书店的深处淘出来的珍品,散发着纸张特有的淡淡霉香和油墨的芬芳,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拽回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的选择既兼顾了易读性,又透着一股子古典的韵味,尤其是那些引用文献部分的标注,处理得极其精细,可见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对实物质感的追求,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纸质书的“老派”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仪式感的开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敬意与期待。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文物,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称奇的程度,其考据之扎实,简直令人咋舌。作者显然是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那些从尘封的档案柜里抢救出来的珍贵文本,被有条不紊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且进行了细致的旁注和比对。这种基于一手资料的“硬核”研究,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坚不可摧。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图表和引文出处进行二次思考,那种仿佛参与到历史重建过程中的感觉,是其他泛泛之谈的通俗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这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挖掘出全新的视角和未曾察觉的细节。它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结论,更是一套科学、严谨的治史方法论。
评分整体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思想的震撼与回味无穷。它成功地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历史定论,迫使读者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作者并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供后人思考和辩驳,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氛围,恰恰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它不只是对一个特定科举考试阶段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体制变革前夕,知识精英阶层所必然面对的困境与选择。读完后合上书本,心中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对人性、权力与历史惯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我就被作者那种冷静而深刻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住了。他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光怪陆离的史料细节,而是先搭建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分析框架,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在发掘一座古墓前,先确定地质结构和时间坐标。这种娓娓道来却暗藏锋芒的笔法,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性,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尤其是对当时士人群体心理状态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身处剧变前夜的焦虑、挣扎与矛盾,被作者用极其克制的文字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文人士子在考场内外眼神的交汇与流转。这绝不是一本平铺直叙的史书,而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透视。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能力着实高明。它巧妙地在“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之间自由切换,既不偏废了上层决策者的博弈,也深入挖掘了地方士绅在政治气候变化下的微妙生态。通过对具体个案的细致描摹,比如某位中榜者的履历变化,或是某个地区考试文化的侧面反映,历史便不再是抽象的年代更迭,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编织而成的复杂图景。这种由微观折射宏观的处理手法,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分析变得生动起来,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时代洪流如何裹挟着每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无论他们如何试图保持清高或独立,最终都难逃被时代塑造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