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趙之謙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定價:29.00元
作者:舒文楊 著
齣版社:重慶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5-1
ISBN:9787536675094
字數:131000
頁碼:16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目錄
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總序
緒論
*一章 趙之謙篆刻的篆法特徵
一 印從書齣
二 印內求印
三 印外求印
第二章 趙之謙篆刻的章法構成
一 平實·意趣
二 疏密·硃白
三 並筆·殘破
四 對稱·呼應
五 穿插·避讓
六 增減·繁簡
七 邊欄·界格
八 綜閤·變化
第三章 趙之謙篆刻的刀法技巧
一 刀法的淵源遞變
二 刀法的風格個性
三 刀法的技巧分析
第四章 趙之謙篆刻的邊款賞析
一 邊款的技法特性
二 邊款的書體展示
三 邊款的行文布局
四 邊款的基本組閤方式
五 邊款文字的豐富內容
第五章 趙之謙篆刻的臨摹要領
一 臨印的方法和步驟
二 臨印的對照和評析
三 臨摹相關的畫印和鈎摹
四 從臨摹到創作
五 意臨的研究和思考
六 關於代刀與贋品
第六章 趙之謙篆刻藝術的發展及在現當代的影響
一 趙之謙的弟子
二 從晚清印壇到民國印壇
三 對現當代篆刻的重大影響
後記
參考書目
篆刻是趙之謙心中永恒的情結。盡管他從政江西,為實現經世緻用的政治理想而試圖捨棄藝術,但內心的苦悶彷徨仍溢於言錶。他的一生最終仍是屬於藝術的,活躍於19世紀中葉的趙之謙因書畫篆刻載譽史冊,而不是其他,這在趙之謙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於他涉藝的初衷,從而為他的藝術人生增添瞭悲壯的色彩。本書為“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意在通過對作品文化背景的闡述,為趙之謙篆刻藝術的愛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讀方法,並試圖通過對趙之謙個性化創作的解析,使讀者對篆刻藝術的技法有所瞭解,在學習方法上有所提示,並希望能由此增進對傳統藝術的興趣。
趙之謙是我國近代一位在書法、繪畫、篆刻、詩文等多方麵卓有成就的藝術傢。本書為“曆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選取趙之謙的印章作品,通過一方方具體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對篆刻創作技法進行分類解析,並從中梳理齣一定的技法規律。該書行文體係完整,文字簡潔曉暢,對趙之謙印章篆刻技法的解析及臨摹與創作都很獨到,值得一讀。閱讀本書,你可以走進大師的生活,瞭解他的個性,讀懂他的藝術曆程。
作為一名業餘的古籍修復愛好者,我關注的重點往往在於紙張的酸堿度、墨色的持久性和裝訂的物理結構。這本書在介紹印譜的整理和收錄標準時,無意中觸及到瞭這些領域。書中對早期印譜影印件的對比分析,非常巧妙地揭示瞭不同曆史時期對於“原作再現”的不同追求和技術限製。雖然它沒有直接提供關於古籍保護的專業指導,但它所呈現齣的對“物”的尊重,特彆是對印章實物及其載體的尊重,極大地觸動瞭我。這種對曆史遺存的敬畏之心,貫穿於全書的字裏行間,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對接下來的每一頁都充滿瞭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光是觸摸封麵的質感,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初次翻閱時,我立刻被它內頁的排版吸引住瞭——那種留白的處理,既有傳統書捲的雅緻,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字體選擇上的匠心,那些古樸的宋體與現代的黑體交織在一起,構建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雖然我更傾嚮於研究晚清民國的碑刻拓片,但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的用心程度,足以讓任何對中國傳統藝術有敬意的讀者駐足細品。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技法指南,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視覺盛宴,讓人忍不住想收藏在書架的最顯眼位置,時不時拿齣來欣賞一番。
評分坦白說,我個人的收藏偏好更傾嚮於宋元以來的書法真跡和古代文人畫,對於側重於“印章製作”這一技術層麵的書籍涉獵不多。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具有說服力,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教科書式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對比和圖文解析,將篆刻中的復雜流程變得直觀易懂。即便是對於一個不打算親自上手刻製印章的人而言,閱讀這本書也能極大地提升對印章藝術的鑒賞水平。它教會我如何去“看”一個印章的優劣,如何分辨刀痕的力度與節奏,這種審美能力的提升是無價的。這本書成功地將一門看似小眾的技藝,提升到瞭可以被廣泛藝術愛好者所理解和欣賞的高度。
評分我一直認為,學習一門手藝,最重要的是理解創作者的“心路曆程”,也就是他們是如何將抽象的意念物化成有形的綫條和印麵的布局。這本書在解析具體技法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如何下刀”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為何如此下刀”的思考過程。那種對於章法中虛實相生的理解,以及對綫條邊緣處理的微妙考量,都體現齣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對我這種習慣於從宏觀藝術史角度審視作品的人來說,這種微觀的、可操作的指導是極其寶貴的補充。它填補瞭我知識體係中“從理論到實踐的鴻溝”,讓我開始用更具實踐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讀那些我過去僅僅停留在視覺欣賞層麵的作品。
評分我對篆刻藝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和曆史溯源方麵,尤其熱衷於探討不同流派在刀法上的哲學根基差異。這本書雖然側重於技法層麵,但它對材料選擇和工具維護的細緻描述,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觀察角度。我過去常忽略這些“基礎”環節,總覺得那是匠人層麵的瑣事,但讀完這部分內容後纔意識到,精確的工具掌控是實現高深藝術思想的前提。作者對不同石材特性(如青田石、壽山石)的描述,以及如何根據石性調整入刀角度的講解,真是鞭闢入裏,那種經驗的積纍感,遠非書本上的理論條文可以比擬。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對“技術”層麵的輕視,明白瞭技術之精湛方能承載思想之深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