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定价:29.00元
作者:舒文杨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ISBN:9787536675094
字数:131000
页码:1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目录
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总序
绪论
*一章 赵之谦篆刻的篆法特征
一 印从书出
二 印内求印
三 印外求印
第二章 赵之谦篆刻的章法构成
一 平实·意趣
二 疏密·朱白
三 并笔·残破
四 对称·呼应
五 穿插·避让
六 增减·繁简
七 边栏·界格
八 综合·变化
第三章 赵之谦篆刻的刀法技巧
一 刀法的渊源递变
二 刀法的风格个性
三 刀法的技巧分析
第四章 赵之谦篆刻的边款赏析
一 边款的技法特性
二 边款的书体展示
三 边款的行文布局
四 边款的基本组合方式
五 边款文字的丰富内容
第五章 赵之谦篆刻的临摹要领
一 临印的方法和步骤
二 临印的对照和评析
三 临摹相关的画印和钩摹
四 从临摹到创作
五 意临的研究和思考
六 关于代刀与赝品
第六章 赵之谦篆刻艺术的发展及在现当代的影响
一 赵之谦的弟子
二 从晚清印坛到民国印坛
三 对现当代篆刻的重大影响
后记
参考书目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最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赵之谦是我国近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赵之谦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该书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对赵之谦印章篆刻技法的解析及临摹与创作都很独到,值得一读。阅读本书,你可以走进大师的生活,了解他的个性,读懂他的艺术历程。
坦白说,我个人的收藏偏好更倾向于宋元以来的书法真迹和古代文人画,对于侧重于“印章制作”这一技术层面的书籍涉猎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比和图文解析,将篆刻中的复杂流程变得直观易懂。即便是对于一个不打算亲自上手刻制印章的人而言,阅读这本书也能极大地提升对印章艺术的鉴赏水平。它教会我如何去“看”一个印章的优劣,如何分辨刀痕的力度与节奏,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是无价的。这本书成功地将一门看似小众的技艺,提升到了可以被广泛艺术爱好者所理解和欣赏的高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修复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纸张的酸碱度、墨色的持久性和装订的物理结构。这本书在介绍印谱的整理和收录标准时,无意中触及到了这些领域。书中对早期印谱影印件的对比分析,非常巧妙地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原作再现”的不同追求和技术限制。虽然它没有直接提供关于古籍保护的专业指导,但它所呈现出的对“物”的尊重,特别是对印章实物及其载体的尊重,极大地触动了我。这种对历史遗存的敬畏之心,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对接下来的每一页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光是触摸封面的质感,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它内页的排版吸引住了——那种留白的处理,既有传统书卷的雅致,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字体选择上的匠心,那些古朴的宋体与现代的黑体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虽然我更倾向于研究晚清民国的碑刻拓片,但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程度,足以让任何对中国传统艺术有敬意的读者驻足细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技法指南,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让人忍不住想收藏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时不时拿出来欣赏一番。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手艺,最重要的是理解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就是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意念物化成有形的线条和印面的布局。这本书在解析具体技法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下刀”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何如此下刀”的思考过程。那种对于章法中虚实相生的理解,以及对线条边缘处理的微妙考量,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对我这种习惯于从宏观艺术史角度审视作品的人来说,这种微观的、可操作的指导是极其宝贵的补充。它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让我开始用更具实践性的眼光去重新解读那些我过去仅仅停留在视觉欣赏层面的作品。
评分我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历史溯源方面,尤其热衷于探讨不同流派在刀法上的哲学根基差异。这本书虽然侧重于技法层面,但它对材料选择和工具维护的细致描述,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我过去常忽略这些“基础”环节,总觉得那是匠人层面的琐事,但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才意识到,精确的工具掌控是实现高深艺术思想的前提。作者对不同石材特性(如青田石、寿山石)的描述,以及如何根据石性调整入刀角度的讲解,真是鞭辟入里,那种经验的积累感,远非书本上的理论条文可以比拟。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对“技术”层面的轻视,明白了技术之精湛方能承载思想之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