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藝術史》(全八冊)圖文並茂,編排精巧,內含近800張古今藝術珍品高清圖片,全彩印刷,盡可能地還原每一幅繪畫的細膩筆觸,每一尊雕塑的柔美光彩,每一座建築的恢弘結構。
此係列采用高品質超滑紙,紙質挺括,手感*佳,使得圖片細節縴毫畢現,層次清晰分明,色彩通透真實,大大提升瞭圖文的閱讀體驗。
此係列並非簡單羅列各個時代的藝術傢、藝術作品,而試圖在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中再現藝術之精粹,闡釋藝術傢、藝術作品與曆史、政治乃至宗教的關聯,極具故事性和啓發性。
此係列專為大眾讀者撰寫,內容豐富,文風簡明而活潑,譯筆流暢且優美,是一套高雅平易的美學入門讀物,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從閱讀中獲得關於西方藝術史的新思路、新體會。
隨書附贈裸脊綫裝素描冊,讀者可在閱讀之餘,寫下一兩筆心得,畫下一兩幅小作,人人都是自己的藝術傢,“對美的熱愛是品味,對美的創造是藝術”。
[美]蘇珊?伍德福德,藝術史學傢。早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971年來到倫敦,在大英博物館從事藝術史研究工作。
[美]安妮?謝弗—剋蘭德爾,藝術史學傢,畫傢。曾任紐約市立大學藝術史教授,研究方嚮為中世紀藝術,現為外光畫畫傢。
[意]羅薩?瑪利亞?萊茨,藝術史學傢,資深策展人。早年曾於意大利、美國、英國三地求學,後來到倫敦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作為策展人活動,現緻力於意大利藝術與文化的宣傳推廣。
[英]瑪德琳?梅因斯通 羅蘭德?梅因斯通,藝術史學傢。瑪德琳?梅因斯通是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策展人,曾任該博物館教育部門負責人;羅蘭德?梅因斯通為建築藝術專傢。
[英]斯蒂芬?瓊斯,藝術史學傢,策展人,編輯。早年求學於劍橋大學,1981年起先後擔任萊頓博物館、斯潘塞博物館負責人,後任英國國傢藝術收藏基金會的齣版物編輯。
[美]唐納德?雷諾茲,藝術史學傢,美國建築學會成員。
[英]羅斯瑪麗?蘭伯特,藝術史學傢,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策展人。
《古希臘羅馬藝術》
導言
第一編 上古與古典時期:進步與障礙
1 立雕像
2 希臘神廟與裝飾
3 繪畫與陶繪
第二編 公元前4世紀及希臘化時期:創造與模仿
4 雕塑
5 繪畫
6 建築及設計
第三編 羅馬世界:接受並改造希臘遺産
7 羅馬雕塑與浮雕
8 羅馬繪畫
9 羅馬建築:繼承與發展
10 世界統治者
尾聲
附錄:如何確定我們的知識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中世紀藝術》
導言
1 羅馬式建築和藝術
2 早期哥特式建築和藝術
3 盛期哥特式建築和藝術
4 後期哥特式建築和藝術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文藝復興藝術》
解釋現實的人
1 文藝復興藝術的起源
2 佛羅倫薩的早期文藝復興,1400—1450年
3 文藝復興藝術中的自然、空間和現實
4 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保護人和藝術傢
5 世紀結束時的不安與嘗試
6 北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7 盛期文藝復興
8 至臻完善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17世紀藝術》
序
1 導言
2 雕塑:大理石上的動態和血肉
3 繪畫:用光錶現的現實
4 繪畫:佛蘭德斯的色彩和華麗畫麵
5 繪畫:受理性抑製的感情
6 繪畫:巴羅剋肖像畫
7 繪畫:風景、市容和室內
8 建築及各種藝術的統一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18世紀藝術》
1 世界及其趣味
2 羅可可藝術和建築
3 新理想:新古典主義的視野
4 花園和自然
5 革命與藝術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19世紀藝術》
序
1 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2 雕塑
3 浪漫派風景畫
4 法國的現實主義與印象派
5 從現實主義到後期印象派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20世紀藝術》
1 突破傳統
2 新運動
3 走嚮抽象藝術
4 幻想與潛意識
5 在運動之外
6 中心轉換
7 我們的時代
8 何用之有?
藝術傢小傳
小詞典
進一步閱讀書目
索引
----------------------------------------
《繪畫觀賞》
1 觀賞繪畫的方法
2 風景畫和海景畫
3 肖像畫
4 日常生活和用品:風俗畫和靜物畫
5 曆史與神話
6 宗教畫
7 平麵裝飾畫
8 傳承
9 布局構思
10 空間錶現中的問題
11 風格分析法:對比文藝復興和巴羅剋
12 畫中隱喻
13 創作水平
索引
希臘人
邁锡尼衰落後,希臘並沒有開始一個輝煌的文明。大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使用各種希臘方言的人居住在愛琴海一帶,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多利亞人和愛奧尼亞人,前者多居住在希臘本土,後者則分布於許多海島以及小亞細亞西部沿海的一些地方。這些人星羅棋布,分散居住,形成小型聚落,其中有很多後來發展成poleis(人們通常稱之為“城邦”,但並不準確;單數為polis)。
早期這些聚落貧睏、無知,彼此分割,也不和其他地方聯係。但慢慢地它們發展起來,富裕瞭,到公元前8 世紀中葉,也就是荷馬史詩形成的時代,工匠們已能製作高大的陶土墓碑瞭,上麵飾以精細的花紋(見圖59)。很快,人口增長推動著希臘居民嚮外遷徙,他們東至黑海沿岸,西至西西裏島和南意大利。後來,各城邦開始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由此而與埃及和近東發生瞭人員和文化的接觸。埃及、近東的古代文字和輝煌文明連同其豐富、嫻熟的藝術形式讓希臘人贊嘆不已而又感到自卑,於是在深為感觸之下,他們急於效法,到公元前7 世紀中葉, 許多希臘人已經學到瞭兩項技藝———寫作和雕刻,就是這兩項技藝,讓他們創造齣後來使其名垂韆古的文學與雕塑作品。
希臘城邦都是獨立的,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地峽邊的科林斯富庶奢華,是一個大貿易中心;斯巴達勇武好鬥;阿戈斯則産生瞭一批優秀的青銅鑄造師;雅典城邦地處由多利亞人占優勢的希臘本土,它鼓勵個人奮鬥,吸引瞭許多有天分的外國人前來居住,結果它創造齣優秀的詩歌、戲劇與藝術作品。
各獨立城邦又由共同的語言和宗教連接, 各城邦的希臘人都到泛希臘(即整個希臘)的神廟來聚會,來到忒爾菲或奧林匹亞的聖殿,嚮眾神獻奉他們的體育、詩歌和音樂競賽。其他的競爭多數就很激烈瞭,各城邦間不斷進行戰爭。
當巨大的威脅齣現時他們纔聯閤起來,而這種聯閤往往是暫時的。公元前5 世紀初,類似的威脅到來瞭,那就是希波戰爭。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 世紀後期一點點地吞並瞭小亞細亞沿海的希臘城邦,公元前499 年這些城邦起而反抗波斯主人,未能成功,結果把希臘本土城邦也拖進瞭它們的反叛。波斯人鎮壓瞭起義,然後派兵齣徵懲罰。公元前490 年,波斯軍隊在馬拉鬆平原受挫,主要是被雅典人打敗的,波斯王於是決定發動一場全麵的徵服戰爭。
希臘人團結起來共同對敵。公元前480 年雅典城被攻破,但雅典人上瞭船,在薩拉密海戰中英勇奮戰;斯巴達人則在公元前479 年的普拉提亞陸戰中獲勝,波斯的大舉入侵被擊退。
作為一套匯集瞭多位頂尖學者智慧的巨著,不同分冊之間的觀點交鋒和側重點差異,構成瞭這本書最迷人的張力所在。我發現,並非所有曆史階段的論述都采用同一種口吻或研究範式,這恰恰反映瞭藝術史學科本身的復雜性和多維性。比如,在探討早期文藝復興時,強調的是古典遺産的復蘇與人文精神的覺醒,語言相對莊重、充滿贊頌意味;而到瞭現代藝術的章節,筆鋒則變得更加銳利和批判性,充滿瞭對既有觀念的解構與重塑。這種語調上的微妙變化,使得整套書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動態的學術對話感。它不是一個單嚮度的“標準答案”,而是一場持續進行中的、關於“美與意義”的深刻探討,這種開放性極大地激發瞭我主動思考的欲望。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的享受,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那種米白色的紙張,摸起來既有質感又不像某些精裝書那樣僵硬反光,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特彆是那種精美的插圖,色彩還原度極高,很多原本在屏幕上看會覺得平淡的畫作,在書本上瞬間變得靈動起來,細節的肌理感和筆觸的力度仿佛都能透過紙麵傳遞過來。我尤其喜歡那種對細節的考究,比如扉頁和目錄的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內斂而高級的審美趣味。雖然是學術著作,但開本的選擇非常人性化,既能保證視覺效果,又方便在書桌上翻閱,不會覺得太過笨重。這本書的體量自然是巨大的,但每一冊的側邊和封麵設計都保持瞭高度的統一性,整齊擺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讓人忍不住想時常去撫摸和翻閱,這種物質上的愉悅感,對於深度閱讀體驗來說,是錦上添花的加分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彰顯瞭齣版方對藝術史這份沉甸甸的知識的最高敬意。
評分坦白說,這是一套需要時間去“消化”的經典,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娛樂讀物,更像是一種長期的夥伴關係。我常常會發現自己讀完某一章後,會放下書本,隔著屏幕看著那些在互聯網上看過無數次的圖像,忽然間,那些圖像鮮活瞭,它們不再是扁平的數字符號,而是承載著特定曆史重量的實體。這種知識與直覺的碰撞,是讀書最大的樂趣所在。購買它,與其說是為瞭一次性的閱讀,不如說是為瞭一種長期的知識投資——你知道,無論未來藝術史的研究範式如何演變,這套書所奠定的堅實基礎和提供的全麵視野,永遠是理解西方藝術脈絡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會成為書架上那個當你需要進行深度迴顧或尋求權威參考時,第一個會去翻找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遠超齣瞭對“名傢名作”的簡單羅列和描摹。它更緻力於揭示藝術品背後的社會結構、政治氣候乃至哲學思潮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齣特定時代的審美取嚮的。例如,在講解巴洛剋藝術時,它沒有停留在對光影戲劇性的贊嘆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如何成為反宗教改革時期教會權力錶達的工具,這種將藝術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去理解的視角,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藝術史的一些片麵認知。它教會我的不是“這是什麼畫”,而是“為什麼是這樣的畫”以及“它在那個時代意味著什麼”。這種深挖文化根源的探究方式,讓學習藝術史不僅僅是學習一門學科,更像是學習一門洞察人類文明演進的獨特方法論,對於拓寬人文視野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某些大眾普及讀物那樣,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瞭概念的準確性。每一章節的論述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構,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作者們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下,精準地切入具體的藝術案例進行剖析。你不會感到信息是被簡單堆砌起來的,而是感覺到思想的逐步推進,每讀完一節,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作者牽著你的手,走過瞭一條麯摺但最終通嚮真理的隧道。對於初次接觸藝術史體係構建的人來說,可能需要一點耐心去適應這種嚴謹的節奏,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被高質量知識武裝起來的充實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識獲取,而是一場需要投入精力的智力探險,成果自然也更加豐厚持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