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軾是我國文學藝術的巨匠,在書法藝術方麵,是繼王羲之、顔真卿後,書壇又一位傑齣大師,因此備受後人崇拜、推重和研究。《蘇軾書法史料集(上下)》是迄今搜集蘇軾書法史料很為完整、全麵的史料匯編整理。作者水賚佑翻閱數韆種古代典籍,從1095種著作中爬梳整理齣150餘萬字的史料,分門彆類地加以標點整理,匯編成冊。全書內容可分為三部分。靠前部分為蘇軾傳略,蘇軾論書和評書,蘇軾題跋,蘇軾題名和題字,蘇軾墨跡和碑刻等資料的匯集整理。第二部分為古代諸傢評蘇軾書法,古代諸傢為蘇軾書法題跋等資料的匯集整理。第三部分為蘇軾書法年錶,書法墨跡和碑刻資料索引,各種叢帖中蘇軾書跡著錄錶,蘇軾存世墨跡錶,前人著作中所記載的蘇軾書跡等文獻的匯集整理。其中很多史料可以彌補蘇軾文集之闕。 水賚佑 著 水賚佑,浙江寜波人,1942年12月生。研究館員。原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會員,現為上海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這套書的側重點顯然是“量”的積纍而非“質”的精煉。我翻閱瞭其中關於不同時期信劄和題跋的部分,數量之龐大令人印象深刻,幾乎可以說是將目前學界能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做瞭最大程度的匯編。從形式上看,它試圖構建一個全麵的文獻庫,覆蓋瞭蘇軾不同書體、不同年齡段的作品樣本。這種廣撒網式的收集策略,對於那些需要進行細緻對比研究的學者來說是無價之寶。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麵對如此海量的相似內容,很容易産生審美疲勞和信息過載。我更希望編輯能夠在導論部分,對這些史料的真僞、齣處和代錶性做一個清晰的價值判斷,而非僅僅是羅列。不過,作為一個“史料集”,其詳盡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為後來的研究提供瞭堅實的基礎資料。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難度係數有點高,它更像是一部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書,而非麵嚮大眾普及的讀物。大量的碑帖影印件,需要讀者本身具備一定的書法鑒賞能力和宋代史的背景知識纔能真正領會其價值。我花瞭好幾天時間,對照著其他幾本關於蘇軾生平的傳記,試圖將這些墨跡與他人生中特定時期的心境聯係起來,但書中缺乏連貫的敘事導引,導緻很多時候我隻是在欣賞精美的圖像,而未能深挖其背後的曆史信息。這種“史料集”的特性決定瞭它必須是片段式的、原始的,但這對於想從中提煉齣蘇軾書法“風格演變脈絡”的讀者來說,無疑構築瞭一道知識的門檻。我期待的是一種更加“策展”式的呈現方式,能將這些碎片化的證據編織成一個易懂的故事綫。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雅緻的,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透著一股老派文人的氣韻。我本來對古代典籍的影印本期待不高,總覺得要麼色彩失真,要麼細節模糊,但這個版本在墨色的還原上做得相當到位。能看齣編纂者在選取底本時是下瞭真功夫的,即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款識和印章,也能看齣其清晰度和層次感。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保留瞭原件的留白和氣韻,而不是生硬地進行裁切或現代化處理。對於一個醉心於宋代文人風骨的讀者來說,光是翻閱這些摹本和拓片,就能感受到跨越韆年的筆墨張力。唯一的遺憾是,如果能在關鍵拓片旁附帶更詳細的考證說明,哪怕隻是簡單的年代標注,對初學者會更友好一些。不過,單論其作為“史料集”的呈現質量,已然是上乘之作,值得珍藏。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似乎更偏嚮於文獻學而非藝術史學的梳理。如果以傳統的藝術史脈絡來看,它缺少一個明確的階段劃分和風格提煉,更多的是按照手頭資料的來源進行歸類,這使得讀者難以快速掌握蘇軾書法藝術成熟的標誌性階段。例如,對於某些爭議性較大的墨跡,書中並未提供明確的學術界主流觀點或反駁意見,而是將所有資料並置。這種中立的、純粹的史料堆砌,雖然保證瞭資料的客觀性,但卻犧牲瞭閱讀上的引導性。對於希望通過這本書快速建立起蘇軾書法藝術體係認知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解讀類的著作纔能融會貫通,它更像是提供瞭一堆珍貴的磚塊,等待讀者自己去搭建結構。
評分從裝幀和印刷工藝的角度來評價,這本書的工藝水平絕對是國內頂尖水準的。特彆是那些需要精細還原的“枯筆”和“飛白”細節,在普通影印本中往往會丟失掉筆觸的力度和乾濕變化,而這本書的印刷技術似乎能捕捉到墨在紙上洇開時的微妙過渡。觸摸書頁,那種略帶粗礪的紙感,也似乎在模擬古人書寫時的質地。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齣版者對原作的敬畏之心。雖然我不是書法專業的,但光是看著這些遒勁或婉轉的綫條,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成功地將一個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通過物質載體,傳遞給瞭現代的閱讀者,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成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