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記錄人類文明的篇章
珠寶則是閃耀其中的標點
從盧浮宮到大英博物館,從埃米什塔到大都會博物館,從希臘考古博物館到故宮,橫跨七大洲五大洋,穿越7000年曆史長河,16傢聞名於世的珠寶博物館,耗時6年精心籌備,全部官方圖片授權,想看到珍稀華貴的典藏珠寶,想瞭解珠寶背後的曆史人文,想追溯高級珠寶的前世今生,如果隻有一本書能滿足你關於珠寶的所有想象和期望,負責任地推薦這一本!
田翊,現任時尚集團旗下《芭莎珠寶》雜誌編輯部主任,在時尚集團供職17年,深入地研究珠寶、鍾錶的曆史和文化,走遍全球重要的珠寶、鍾錶展,走訪過五大洲有珠寶藏品的知名博物館,長期和國際、國內眾多品牌、設計師、拍賣行、博物館、鑒定機構等保持緊密的聯係以及深度閤作,身具HRD國際鑽石鑒定師資格,完成瞭Guberlin寶石學院專業彩色寶石Level1課程。
時尚集團總裁 蘇芒
芭莎珠寶主編 敬靜
為美而薦
01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
典藏7000年世界珠寶傳奇 001
0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北美藝術“大百科” 025
03 Louvre
盧浮宮
法國珍寶庫 皇傢贊美詩 047
04 The Hermitage Museum
埃米塔什博物館
珠寶狂的欲望都市 073
05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大不列顛藏寶地 089
06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史密森尼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
探秘傳奇寶石宮殿 109
07 Schmuckmuseum Pforzheim
普福爾茨海姆首飾博物館
在這裏發現一部珠寶史 129
08 Moscow Kremlin Museums
莫斯科剋裏姆林宮博物館
皇宮裏的神秘珍寶 145
09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希臘國傢考古博物館
歐洲文化發源地的傳奇寶貝 163
10 Chaumet Museum
尚美巴黎芳登廣場12號博物館
一座珍藏皇冠的聖殿 179
11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愛丁堡城裏的珠寶傳奇 203
12 Nordiska Museet
北歐博物館
珠寶設計北歐風情 219
13 World Jewellery Museum
世界飾品博物館
打開外交官夫人的珍寶箱 237
14 Museo del Gioiello VICENZA
維琴察珠寶博物館
意大利珠寶小世界 251
15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美國雅典”的珠寶白花園 271
16 The Palace Museum
故宮博物院
金碧故宮 大賞珍玩 287
蘇 芒序
達寇塔·約翰遜(Dakota Johnson)走過奧斯卡紅毯,這次她並沒有像以往一樣穿得暴露而性感,但我
依然被她迷倒瞭。她的曳地禮服保守到不僅袖長及腕,甚至衣領也是高高竪起,但是她胸前的一串卡地
亞古董項鏈是那麼奪人眼球,也許沒有*新的高級珠寶的犀利亮度,但那曆經歲月的美妙設計,溫潤的
美鑽華彩讓她無需提高露膚度也能瞬間艷壓群芳!
這就是古董珠寶的魅力,它的美輕鬆穿越時光,更彆說什麼東西方。
我常想,到哪裏纔能欣賞到更多的古董珠寶,在哪兒纔能瞭解到更多的珠寶曆史和文化呢?
有一天,田翊把這本書放到瞭我桌上。
她說這本書她準備瞭5年,剛開始是四海八荒地把這些有珠寶藏品的博物館翻齣來,翻遍網絡,搜關鍵
詞查官網,有瞭目標就一傢傢打電話、發郵件去聯係,去采訪博物館珠寶部門的負責人,請他們講解鎮
館之寶以及重點藏品的幕後故事。如果身邊有珠寶專傢去過哪一傢,就誠懇地請他們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曆,
而她自己更是無論齣差、旅行,隻要有機會就去發現當地的博物館,記錄下自己的親曆感受……5年下來,
她竟然積攢瞭20多傢珠寶博物館,不僅有大傢熟悉的大英、盧浮宮、大都會、故宮……還有一些不主流
但極有特點的博物館。說實話,我能夠想象這中間的不易和堅持,但從她的眼裏,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
份簡單的快樂,還有即將能和那些熱愛珠寶的人一同分享的小小激動。
我也很替她開心,但我不禁問她,為什麼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在網絡已經讓一切近在眼前、觸手可及
的時代,要齣版這樣一本厚重的圖書,而不是一個輕鬆的公眾號?田翊告訴我,這本書裏的每一傢博物
館都由愛珠寶、懂珠寶的“珠寶迷”親自“踩點兒”,真實、專業地分享和點評博物館裏那些*有特點、
*有意義的珠寶珍藏,每一傢博物館的珠寶藏品圖都是正規版權或協議提供的高清大圖,雖然曆經艱難、
雖然花費不菲,但她必須要這樣苛刻、“奢*”地製作這本書,因為她希望它能給那些喜愛珠寶的人洗
洗眼睛,希望它能成為中國珠寶設計師們的靈感寶藏……
這些年一起走過的路
敬靜序
9年前的11月,在北京光華路時尚大廈23層的臨時辦公室,我和田翊以及另外三個剛
剛入職的新同事擠在不大的空間裏熱烈地討論著:一本隻講珠寶的時尚雜誌應該有哪些
內容呢?我們能給予讀者什麼幫助呢?在全世界都沒有參考樣本的情況下,怎樣纔能做
齣一本又高級、又有文化、又有藝術氣質的珠寶雜誌?在資源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如何
獲得全世界*新*有價值的信息和內容……那是個激情洋溢的鼕天,是《芭莎珠寶》正
式創刊的時光。
因為團隊很小,大傢也沒有什麼經驗,所以內容欄目的分配完全齣於各自的興趣和隨機。
在整本雜誌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可以稱之為雜誌的靈魂欄目——“珠寶文化”,就
是將珠寶背後的文化曆史、人物故事、風格藝術進行梳理和編輯,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呈
現齣來。這個重要的欄目一定要有一個肯鑽研、有熱情、特彆耐得住寂寞的人來負責,
已經在時尚集團工作多年、自我要求完美的處女座田翊就成瞭這個欄目的不二人選。我
還記得當時開玩笑地說:“這個內容做起來雖然辛苦,但是過些年你就可以成為‘珠寶
界的馬未都’瞭。”
要知道近10年前,珠寶在時尚界隻是一個配角,更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以查到。來自國際
的信息,除瞭幾個大品牌幾乎都是空白的。怎麼纔能實現我們將珠寶“看得見與看不見
的價值”充分瞭解,再編輯成有意思的選題傳播齣去?沒有彆的辦法,隻有下笨功夫: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那時候,每一次齣差幾乎所有的編輯都從歐洲往迴背原版書,有
英文的,有法文的,甚至還有德文的。看得懂的自己看,看不懂的語言找齣重點篇幅讓
彆人翻譯瞭看。雜誌上那麼多精彩的獨*內容,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纍積和耕耘齣來的。
要想瞭解珠寶的文化和曆史,親身前往各大博物館是*直接有效的途徑。於是“珠寶博
物館”欄目應運而生。9年來,我們用一切機會走訪瞭全世界數不清的知名的、不知名的
博物館,不管是普通遊客不太知道的珠寶專屬博物館,還是著名博物館裏的珠寶館,或
是隻有業內人士纔聽說過的一些藏傢的私人博物館,《芭莎珠寶》的腳步踏遍法國、英國、
意大利、俄羅斯、德國、瑞典、美國、日本、韓國……隻要有看點的,我們都想盡一切
辦法親身前往。更難能可貴的是,因為是來自中國*有影響力的權*珠寶雜誌,所以我
們有很多珍貴的機會可以采訪到博物館的重要人物,獲得*直接的資料,得到*生動的
解讀。
這麼優質難得的內容,這樣本著*純真的初心做齣來的文字和采訪,在這樣一個互聯網
碎片化閱讀、二手資料互相抄襲藉鑒的浮躁時代尤為難得。為瞭這本書的誕生,田翊將
多年的珍貴內容重新編輯整理,和每個博物館一一重新聯係,取得圖片的閤法授權,補
充更多翔實資料,為此付齣瞭更多的心血和時間。但這一切都很值得,這本書不僅會成
為眾多珠寶迷行走世界的“博物館聖*”,更是為珠寶業界做齣彌補空白的貢獻。
這9年就像修行,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抓人瞭,那種沉靜中透著奢華的質感,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那種古老而神秘的珠寶世界。我特地去查瞭一下作者和作序人的背景,感覺這絕對不是一本空洞的圖鑒,而是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精品。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光是翻閱那些精美的插圖,我就能感受到那種匠心獨運的細節美。比如其中一頁展示的某件十七世紀歐洲宮廷珠寶,它的金屬雕刻工藝之繁復,寶石切割之精妙,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從曆史演變的角度來剖析珠寶的審美變遷,而不是簡單地羅列“這是什麼寶石、那是哪一年産的”。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每一件藏品時,總能巧妙地融入當時的社會風尚、王室軼事,甚至是對特定時期礦藏開采曆史的簡要迴顧。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百科”性質變得鮮活有趣。我甚至覺得,即便是對外行人來說,這本書也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美”是如何被時代塑造和傳承的。它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不像很多同類書籍那樣生硬,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流暢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仿佛身臨其境地漫步在那些塵封的博物館展廳裏。
評分這本書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紙張的質感上,更在於其內容構建的知識體係的完整性。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珠寶“文化曆史”這一脈絡時的宏大視野。它沒有局限於歐洲的洛可可或巴洛剋風格,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東方,比如對清代宮廷金銀器上鏨刻技藝的詳細介紹,以及中亞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對玉石審美的交流與影響。這種跨文化、跨地域的對比分析,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世界珠寶史”的認知。例如,書中用好幾頁篇幅對比瞭印度莫臥兒王朝的“Kundan”鑲嵌技術與歐洲的“Pave”鑲嵌法的工藝差異及其審美指嚮,這種對比是極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它讓你明白,珠寶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財富分配、權力象徵乃至宗教信仰的物質載體。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去思考那些幾百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在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完成如此精細的工作的,那份敬畏感是單純看圖片無法給予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關於人類審美史的微觀教材。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珠寶背後的故事”的挖掘深度。它不僅僅描述瞭珠寶的物理屬性,更像是“口述曆史”的收集者。例如,關於某枚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訂婚戒指的章節,它不僅提到瞭所用的藍寶石産地,還花瞭大量篇幅去追溯這枚戒指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轉軌跡,甚至引用瞭當時的私人信件片段,來描繪主人對它的情感寄托。這種“人物-物品-曆史”三位一體的敘事手法,賦予瞭冰冷的寶石以溫度和靈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鑒定技術,而是在與曆史的幽靈對話。作者似乎深諳,對於真正的收藏傢而言,物件的“經曆”比它的“價值”更引人入勝。這種對人文情懷的強調,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溫暖而富有同情心,而不是冷冰冰的商業分析。它成功地將珠寶學從一門技術學科,提升到瞭人文研究的高度,這一點,是很多同類書籍望塵莫及的。
評分我收到的這本實體書的印刷質量,簡直可以用“完美無瑕”來形容。我知道這聽起來像是對內容本身無關的評價,但對於一本圖像為主的藝術書籍來說,裝幀和印刷是靈魂的載體。那些高分辨率的彩圖,即便是極小型的胸針或吊墜上的微小細節,比如琺琅釉的層次感,或者鑽石的火彩模擬,都得到瞭精準的還原。我特彆拿它與我收藏的一本早期的珠寶圖冊對比,後者在錶現深色寶石時,細節完全糊成一片黑,但這本書卻能清晰地展現齣祖母綠內部的“花園”紋理。此外,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大氣,書脊的穩固度和紙張的韌性,都顯示齣齣版方對“典藏”二字的認真態度。我甚至可以預見,很多年以後,這本書的實物本身也會成為一個值得收藏的對象,它完美地平衡瞭知識的深度與視覺的享受,讓閱讀體驗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也從側麵反映瞭作者和編輯團隊對“典藏”主題的敬畏之心。
評分說實話,我對“鑒賞”類的書籍一嚮抱有警惕,很多都停留在錶麵,充斥著大量專業術語卻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導。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巧妙,它似乎並不急於讓你成為一個鑒定大師,而是更側重於培養一種“品味”和“眼力”。我特彆喜歡它對色彩學在珠寶設計中應用的章節,講得極其細緻,對比瞭不同光綫下寶石呈現齣的細微差彆,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珍貴色澤”的偏愛。比如,書中對比瞭拜占庭時期偏愛的深紅寶石與文藝復興時期推崇的藍寶石,分析瞭這種偏好背後的宗教或哲學意義。這種深度的文化植入,遠超齣瞭普通收藏指南的範疇。而且,作者在討論現代珠寶設計時,也毫不避諱地分析瞭新材料和新工藝對傳統美學的衝擊與融閤,顯得非常與時俱進。對於一個剛剛開始對高級珠寶産生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不至於讓人迷失在術語海洋中的入門階梯,同時又足夠專業,能讓資深愛好者也找到可以深入研究的新角度。它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時能充分聚焦於那些令人屏息的圖像和文字描述上,沒有絲毫的視覺疲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