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天下收藏係列:玉雕鑒賞
定價:79元
作者:趙永魁 著
齣版社:印刷工業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4204766
字數:200000
頁碼:18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曆史。在漫長的歲月裏,它發源於中國本土,成熟、昌盛於封建社會,産生過無數名能工巧匠,製作瞭無數件精美的玉雕工藝品。這些玉雕工藝品不僅為曆代帝王、權貴和鑒賞傢們使用玩賞,而且還被禮學傢們詮釋美化,成為具備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財富等內涵的特殊工藝品。
玉雕工藝是一門較復雜的手工技藝,不同的玉雕工藝品都有不同的製作技藝,因而很難用一種的方式來進行介紹。《玉雕鑒賞》為廣大玉雕工藝愛好者著重講述瞭以下幾方麵內容:玉雕題材內容和造型款式是玉雕工藝品的外在形式,揭示瞭玉雕工藝品的內容和形式;玉石材料是玉雕工藝品的主題,在玉雕工藝品的藝術審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雕工具設備及使用技藝是為玉雕工藝品的內容和形式服務;玉雕工藝品終體現的美需要靠前期的設計來完成,揚長避短對材料充分利用;玉雕工藝品市場日趨擴大,指導消費者欣賞、選擇、評估其工藝品亦為此書重點。
趙永魁,1937年生人,籍貫河北冀縣,1958年入北京玉器廠學習玉器加工工藝,1960年任廠技術委員會秘書,後任技術質量科科員、科長之職,曾於1964年~1968年領導輕工部科研項目-瑪瑙改色,對紅瑪瑙、綠瑪瑙科研生産,産生效益,1978年獲科學大會奬。1983年~1986年擔任輕工部玉器教材編寫組主編,編寫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玉器工藝學,獲專業會議通過,發行。1980年評為工藝美術師。1988調到中信寶石有限公司任總工藝師,己退休。現任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玉石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個人專長為玉石、玉器加工工藝理論、評論、鑒定、評估。著作有:《玉石簡介》1980年輕工齣版社齣版,《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1994年北京工藝美術齣版社齣版,《中國玉器鑒賞與評估》地質齣版社2001年齣版。
玉雕傢族
玉
翡翠
青金石
鬆石
獨山玉
蛇紋石玉
桃花石
晶石
芙蓉石
石英質玉石
孔雀石
螢石
歐泊
琥珀
紅珊瑚
其他寶石
後記
這本《天下收藏係列——玉雕鑒賞(貳 收藏鑒賞 原石鑒賞翡翠 青金石 鬆石 獨山玉 蛇紋石玉 桃》的封麵設計就挺吸引人的,色彩搭配得很有品位,那種沉穩中又不失精緻的感覺,讓人一看就知道裏麵是本正經的“乾貨”。我本來就對玉石雕刻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古老器物,總覺得每一刀一刻裏都藏著匠人的心血和那個時代的印記。所以當我翻開這本書,最先關注的就是它的整體結構和資料的詳實程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不同玉石種類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式,比如對翡翠的色根、翠性的描述,簡直細緻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完全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泛泛之談。那些關於原石鑒賞的部分,更是對我胃口,它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觀察皮殼、重量、水頭這些關鍵要素,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比直接告訴我“這個是A貨,那個是B貨”要高明得多。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行傢,在茶餘飯後,手把手地教你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而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書。光是研究完關於青金石的包漿和砂星這一節,我就覺得值迴票價瞭,晚上做夢都在琢磨著怎麼在下一個古玩市場淘到一塊品相上乘的“帝王藍”。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介紹玉雕藝術時,始終貫穿著一種對“傳承”的敬畏感。它沒有將玉石鑒賞僅僅視為一種投資行為,而是將其置於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的文化脈絡中去考察。從新石器時代的禮器,到清宮的仿古陳設,作者總能找到一條清晰的時間綫索,將不同時期的審美傾嚮串聯起來。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作者對古代匠人那種近乎虔誠的尊重,這種情感是冰冷的儀器和數據無法給予的。它激發瞭我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不僅僅是“擁有”一件玉器,更要努力去“理解”它背後的故事和精神。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快速緻富”的秘訣,但它卻給瞭我一個更長遠、更有意義的收藏目標——成為一個有學識、有品味的守護者。我準備再買一本送給我的一個年輕朋友,希望他能從這本書中汲取到比我當年更多的營養。
評分說實話,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為辨彆一塊鬆石的注膠程度而頭疼不已。這本書關於鬆石的處理工藝介紹得相當到位,特彆是對不同産地鬆石的“鐵綫”特徵差異進行瞭細緻的比對,配圖的清晰度和對比度都做得極好。很多網絡上的教程隻會告訴你“看鐵綫”,但這本書卻能告訴你,不同鐵綫背後代錶的是不同的礦物共生狀態,以及這些狀態如何影響最終的雕刻效果和市場價值。這種層層遞進的知識架構,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鑒彆能力。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蛇紋石玉的介紹,並沒有因為其“相對不那麼貴重”而敷衍瞭事,反而深入探討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替代作用和藝術錶現力,這體現瞭作者非常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公平的評價標準。這本書的嚴謹性,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收藏,不應該隻盯著那些流光溢彩的“明星玉石”,而更應該關注材料本身的特性與人文曆史的結閤。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雖然我剛纔提過封麵,但內頁的排版和用紙也絕對是行業內的標杆。要知道,鑒賞類書籍的圖片質量至關重要,稍有色差,就可能誤導讀者對玉石顔色的判斷。我拿我的放大鏡仔細比對瞭書中幾件著名藏品的局部特寫,發現色彩還原度極高,尤其是對桃玉那種溫潤的蠟狀光澤的捕捉,幾乎可以“以圖代實物”,令人贊嘆不已。此外,書中附帶的一些重要名詞的中英文對照和術語解釋,對於希望深入研究國際拍賣市場或學術文獻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覺得,很多國內的鑒賞書籍在“專業工具性”上有所欠缺,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教你“看什麼”,還教你“怎麼說”,讓你的鑒賞錶達更專業、更精準。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這本書脫離瞭普通讀物的範疇,晉升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瞭。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是相當紮實的,讀起來有一種老派文人的韻味,遣詞造句非常講究,絕非市麵上那些粗製濫造的“鑒賞手冊”可以比擬的。作者在論述雕刻技法演變時,引用瞭大量的曆史典故和考古發現作為佐證,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非常嚴謹和立體。比如,它分析唐宋時期玉器綫條的力度與明清時期繁復堆砌之間的美學差異,那種對比分析,簡直是神來之筆。我尤其喜歡其中對“神韻”的探討,這是最難量化的部分,但作者卻能用精準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其描摹齣來。讀到探討獨山玉作品如何體現“因材施藝”的哲學思想時,我甚至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當時工匠是如何在玉石的天然紋理中尋找靈感的。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收藏指南,更像是一部結閤瞭藝術史、材料學和美學批評的綜閤性專著。它沒有一味地追捧天價珍品,反而花瞭很多篇幅去解讀那些看似普通,卻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作品,讓人對“美”的定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