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
作者:許子濱
出版商: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叢書系列:中華文史專刊
出版日期:2017-10-11
I S B N:9789888488551
裝幀:平裝
頁數:645
分類:歷史中國歷史
内容简介
楊伯峻先生曾言:「《春秋》經傳,禮制難。」(《春秋左傳注.凡例》)楊《注》不但從文字上校釋《左傳》,亦著力解說《春秋》、《左傳》禮制,乃今人研究兩周禮制的重要參考書。惟大醇不免小疵,本書作者許子濱先生,取楊《注》禮說疑處共一○二條,引述古今文獻,旁參考古發現,加以斠正,藉完善楊《注》開拓《左傳》乃至禮學的研究領域。
作者简介
許子濱,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古今漢語、《楚辭》、《左傳》及禮學等,專著有《春秋左傳禮制研究》、《王逸楚辭章句發微》、《禮制語境與經典詮釋》等,編有《海峽兩岸現代漢語研究》,並與單周堯教授合撰《左傳——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另於學術期刊上發表七十餘篇論文,包括《〈春秋〉「躋僖公」解》、《〈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論「昭穆」之命名取義》、《先秦待放禮說考辨》、《漢人〈詩經〉自然興象說發微》、《〈儀禮.士冠禮〉冠者取脯適東壁見母解》、《禘莫盛於灌——由唐寫本〈論語〉鄭注重探「禘自既灌而往」章的詮解問題》等等。
这本《春秋左传注》读起来,简直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先秦史情有独钟,尤其钟爱《左传》中那种鲜活的人物群像和跌宕起伏的叙事。市面上关于《左传》的注本不少,但杨伯峻先生的版本,尤其是这个港台原版,总让人感觉多了一份沉静而有力的学人风范。它不像某些现代解读那样,试图用当代视角去“裁剪”古人的思想,而是极其尊重原文的语境,细致入微地考证每一个字词的来龙去脉。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史料的复杂性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想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翻开书页,那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味道,都让人联想到书本背后的匠心,那种对传统学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迷雾中拨开重重迷障,触摸到历史的肌理。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最大的痛点往往在于那些晦涩的古音和生僻的官职名称。过去看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往往需要翻阅好几本工具书才能勉强理解一句,阅读的流畅性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中华书局(香港)的版本,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的“润物细无声”。它的注释密度适中,既没有像某些“详注本”那样将正文淹没,也没有简略到让人抓耳挠腮。注释的位置安排得极妙,通常在关键动词、名词后轻轻点出,既不打断思路,又能及时提供支撑。我记得有一次读到晋楚争霸中一个关于某个城邑的争夺,如果不是注中提到了该地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我恐怕会错失作者强调的军事要点。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顺畅和富有启发性。
评分真正让我震撼的,还是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视野——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而是将《左传》置于整个春秋礼崩乐坏的历史大背景下去考察。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被提醒,这里的每一个外交辞令、每一次武力行动,都与“礼”这一核心概念息息相关。这部注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巧妙地将《礼记》、诸子百家中的相关论述穿插进来,形成一个立体的解读网络。它教给我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会发生”。比如,当分析某一国君的失德时,注释会回溯到他祖辈在践行礼仪上的偏差,这种因果链的追溯,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春秋政治生态的认知深度。这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史书注释,而是一部关于古代政治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深度导读。
评分许子滨先生的校注,着实是下了大功夫的。我过去对照过几个不同版本的《左传》,常常为一些细微的文字差异感到困惑,读起来总觉得哪里不踏实。但这一册,尤其是“礼说斠正”的部分,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说法,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历代学者在诠释礼制、辨析史实上的争论点,然后给出一个非常扎实,且有明确出处的“正解”或“参校”。这对于想深入研究礼乐制度的同好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涉及到祭祀、朝聘这些复杂场景时,书中的注解往往能立刻将我从陌生的古代仪式中拉回到具体的情境里,让我明白当时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那种精雕细琢、力求精确的态度,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良知,读来让人心悦诚服,忍不住要对编校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专门提上一笔。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这样字体清晰、版面疏朗的纸质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港台版本的印刷质量一向是值得信赖的,墨色浓淡适宜,纸张的白度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本和装订方式,非常便于携带和翻阅。我时常在咖啡馆或者出差途中带着它。轻轻翻动,就能感受到那种传统书籍的厚重感,这与冷冰冰的电子阅读器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它让你慢下来,去感受文字与纸张的物理接触,这对于理解《左传》这种需要细嚼慢咽的史学经典来说,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