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上中下)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7月 | |
| 开本 | 32开 | |
| 作者 | 【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评注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1700000 | |
| ISBN编码 | 9787807616412 | |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第壹册
五帝本纪第壹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三代世表第壹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年表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第二册
第三册
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好几个版本的《史记》,但常常因为篇幅太长、语言太古奥而半途而废。这套岳麓书社的版本,在我看来,在“可读性”上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既保留了司马迁原文的古朴与力量,又通过精当的评注,有效地降低了阅读门槛。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古代礼制、官职体系的描述,注释得非常到位,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工具书,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了。这种“带着向导去探险”的感觉非常棒,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考据变得引人入胜。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但又担心被厚重典籍吓倒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个极其友好的入门和进阶选择。
评分这三册书的篇幅分配和内容的取舍也处理得相当得当,让人感觉整体的阅读体验非常完整和流畅。从最初的“五帝本纪”奠定文明的源头,到“十二本纪”勾勒帝王更迭的主线,再到“表”、“书”、“世家”、“列传”的交相辉映,整个体系的构建清晰可见。我喜欢它在“世家”和“列传”部分,评注对那些重要配角命运的梳理,使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士人、刺客、游侠的形象都变得丰满起来。这套书不仅仅是帝王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载体。它让我体会到,阅读史书,最终读的不仅是过去,更是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现在,以及如何审视未来。这是一次精神上的充实之旅,远远超出了购买一本普通历史读物的预期。
评分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部分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韩兆琦先生的评注视角非常现代,也很有洞察力。他并没有一味地赞扬或贬低历史人物,而是力求还原事件发生的复杂性和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比如,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评注中不仅分析了他们的军事才能,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腕上的差异,让人不得不佩服司马迁的史笔之高超,以及评注者对这种高超之处的精准把握。这种评价体系,让我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能够看到历史进程中必然性的体现。它引导我从更宏观、更辩证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流传千古的帝王将相的故事,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精装的三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非常好,完全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特别是封面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字体和留白处理,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中去。我特地观察了一下纸张,印刷清晰,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啃读像《史记》这样体量宏大的历史巨著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很多老版本的古籍,要么是纸张泛黄,要么是印刷模糊,看着就很费劲,但这一套完全没有这个问题,阅读体验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光是把它摆在书架上,那份厚重感和文化气息,就让人觉得不虚此行,仿佛拥有了一件值得珍藏的传世之作。对于我这种既注重内容质量又对书籍实体有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这套书的“外衣”,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和人物群像特别着迷,而这套《史记》的评注部分,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韩兆琦先生的注释功力深厚,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多的是对史实背景、人物动机乃至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入剖析。以往读《史记》,很多地方读完只能算个大概其意,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有了这些详尽的评注,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我尤其欣赏评注中对司马迁叙事手法的解读,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这种“读史同时读人”的境界,让人对这位伟大的史家充满了敬意。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部鲜活的人物传记群,每一位英雄豪杰的悲欢离合都跃然纸上,让我对先秦两汉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