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国超译注的《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增广便读昔时贤文》,原文近四千字。作者及成书时间不详。《增广贤文》系汇集前贤的文字并按韵律编排而成,相当于一本格言警句集。《增广贤文》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重点在于告诉人们世事的复杂、人性的弱点、处世的对策、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目标,填补了以往蒙学类读物重知识教育、重行为规范而缺乏说理论证的空白。但《增广贤文》中也有一些负面的思想,如提倡明哲保身、宣扬命定论等,这是需要予以批判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增广贤文》由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图说等内容组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原文以历历史记录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注释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近期新成果;译文精致、流畅,严格忠实于原著;导读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配图严谨、恰当,图与文字一一对应。 冯国超 译注 冯国超,1965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及宗教学研究方面稿件的编辑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负责中国哲学史及宗教学研究等方面稿件的编辑工作。我通常是个比较注重实用性的读者,对那种空泛的、辞藻堆砌的“典藏版”多少有些保留。但这次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不仅仅是把内容重新包装了一下,它似乎在内容呈现的逻辑上也有细微但重要的调整。每一部分之间的过渡都显得非常流畅自然,仿佛作者的思路在纸面上得到了最清晰的逻辑映射。我发现自己可以很顺畅地在不同的章节间跳跃,然后快速地重新进入阅读状态,这在信息量较大的书籍中尤为难得。它提供了一种结构上的清晰感,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一团乱麻,而是像整理清晰的档案柜一样,每一样东西都在它该在的位置上,非常方便回顾和查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有品味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一个档次。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纹理和那淡雅的色彩搭配,让人忍不住想一再摩挲。尤其是内页的印刷质量,色彩的过渡自然且饱满,即使是那些插图,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粗糙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绝对是那种可以收藏一辈子的精装本。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书签线的材质和颜色都与整体风格高度统一,翻阅起来手感极佳,真可谓是“由内而外”的精致,让人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件艺术品。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要内容引人入胜,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次打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和触觉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排版简直是阅读体验的救星。现在的很多书籍为了追求页数或者某种设计感,常常把字号弄得要么太小,要么行距压缩得让人喘不过气,读久了眼睛特别容易疲劳。然而这本典藏版的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留白也恰到好处,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轻松和愉悦。即使是面对大段的文字,我也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而不感到压迫感。而且,那些彩图的布局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本之间,既起到了点缀和辅助理解的作用,又完全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对阅读舒适度的极致追求,看得出出版方真的下了大功夫,绝非敷衍了事的作品可以比拟。
评分作为一个对色彩敏感的人,我必须为这本典藏版的插图艺术水准点赞。很多号称“彩图版”的书,插图色彩要么过于饱和失真,要么显得灰暗沉闷,完全不能体现原作者的意图。但这里的插图,无论是工笔的细腻程度还是整体的色彩倾向,都表现出一种高雅的克制感。它们似乎是在用一种更沉静、更有深度的笔触来解读文字背后的意境,而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内容视觉化。我特别喜欢它们对光影的处理,那种微妙的层次感,让原本抽象的道理似乎有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空间,使得阅读体验多了一种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的材质选择简直是为“典藏”二字量身定制的。我最看重的是纸张的触感和耐用性。这本典藏版的纸张厚实适中,没有一般平装书那种一翻就起皱的脆弱感,拿在手上有一种踏实的重量感,让人觉得它确实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考验。而且,打开书时那种淡淡的、混合着油墨和纸浆的独特气味,是一种非常令人愉悦的嗅觉体验,完全没有刺鼻的化学味道,这表明在选材上他们对环保和品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希望将阅读变成一种仪式感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本用料讲究、触感绝佳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