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经典) 湖北新华书店

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经典)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敬梓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小说
  • 清代文学
  • 讽刺小说
  • 社会小说
  • 文学经典
  • 儒林
  • 湖北新华书店
  • 中国文学
  • 长篇小说
  • 吴敬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3711
商品编码:2647883382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儒林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经典) 作者 吴敬梓
定价 18.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93711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儒林外史》长达五十六回,却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的。但吴敬梓在创作此书时,却有一个完整的创作思路,即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贬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扬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人木三分地刻划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这类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陋儒、假儒、迂儒形象,满怀热情地描绘了庄尚志、迟衡山、虞博士这样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同时,他还写了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如娄家公子、杨执中、权勿用之流。与之相对比,吴敬梓着力塑造了“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杜少卿,作为真名士的典型,他尊重个性,轻财好义,追求恣情任性、自由不羁的生活。而真正体现吴敬梓理想的,则是小说中塑造的“隐括全文”的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得到了吴敬梓*热烈的赞美。

   作者简介

   目录
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骁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薰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玄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儒林外史》:一部描绘士人心态与世情百态的百科全书 《儒林外史》并非仅是一部讲述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小说,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古典社会画卷,深刻洞察了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行为模式以及他们与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部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经典”的作品,以其宏大的结构、鲜活的人物、辛辣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儒林生态。 一、 时代背景的折射:从理想主义到世俗功利的转变 《儒林外史》所处的明朝中后期,正值社会经济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初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长久以来科举制度的僵化,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士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这一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他们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压力、官场的腐败以及现实物质的诱惑,又不断侵蚀着他们的理想与操守。 小说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的脉搏。通过对众多士人的描绘,作者吴敬梓冷静地审视了从传统士人精神向功利主义转变的过程。那些曾经怀揣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在现实的挤压下,有的选择随波逐流,有的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更有甚者,将读书做官异化为一种纯粹的谋生手段。这种转变,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个人选择困境的真实写照。 二、 宏大的结构与精妙的叙事:由点及面,多维呈现 《儒林外史》的结构并非单一线性的叙事,而是采用了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将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结构并非松散,反而展现出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开端,这一极具戏剧性的事件,瞬间将读者带入科举的漩涡。范进的痴狂与癫狂,不仅是对个人命运跌宕起伏的极致展现,更是对整个科举制度荒诞性的强烈控诉。随后,故事并未围绕范进展开,而是像涟漪一样扩散,引出了匡超人、杜少卿、汤显祖、冒辟疆等一系列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士人。 作者并未刻意追求情节的连贯性,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巧合相遇、书信往来、或是在某个特定事件中的短暂交集,将他们汇聚于同一个命运的洪流之中。这种“点”与“线”的结合,使得《儒林外史》的视野极为开阔,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人生境遇的士人。从衣衫褴褛、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到衣冠楚楚、饱读诗书的富家子弟;从一心追求功名的官员,到心怀隐逸、淡泊名利的贤士,几乎囊括了当时士人阶层的各种典型形象。 这种结构安排,也使得小说具有了极强的“百科全书”式的特质。每一章节,每一个人物,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切片”,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例如,对周进、马二先生等老学究的刻画,让我们看到科举考试的僵化与死板;对王举人、庄尚友等官僚的描绘,则揭示了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而对杜少卿、齐惠连等人的塑造,又为我们展现了士人中尚存的一丝理想与风骨。 三、 鲜活的人物形象:善于刻画,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吴敬梓善于捕捉人物的典型特征,并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 范进: 范进无疑是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他一生贫困潦倒,科举之路异常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年过花甲才中举。然而,中举后的他,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成熟与稳重,反而因为长期的压抑和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导致精神失常,行为举止如同疯癫一般。他的故事,是科举制度对普通人精神摧残的一个极端的写照,也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匡超人: 匡超人从一个淳朴善良、孝顺父母的青年,逐渐被世俗所染,变得虚伪、狡猾,甚至为了利益不惜出卖他人。他的堕落过程,展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品德的腐蚀作用,也反映了在物质诱惑面前,一些人理想的易逝。 杜少卿: 杜少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相对理想化的形象。他才华横溢,却鄙弃功名,更看重朋友间的义气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常常散尽家财,帮助贫困的士人,甚至不惜出丑来逗朋友开心。他象征着作者心中士人应有的风骨与情怀,是对世俗功利的有力挑战。 王冕: 王冕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淡淡的田园诗意。他是一位隐士,不慕名利,只求与山水为伴,弹琴读书。他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古代隐逸之士的美好向往,也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世俗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儒林外史》中还有无数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例如见利忘义的严监生,虚伪狡诈的马二先生,迂腐保守的周进,以及那些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读书人。他们共同构成了《儒林外史》庞大的人物群像,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典社会中士人阶层的方方面面。 四、 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批判:直指社会病灶 《儒林外史》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毫不留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尤其是围绕科举制度展开的种种荒诞与丑恶。 科举制度的腐朽: 小说对科举制度的讽刺是其最核心的主题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无数士人为了科举而进行的机械学习、虚假应酬、甚至贿赂作弊,揭示了这一制度的僵化与脱离实际。那些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的学堂,那些为“应付”考试而编造的文章,以及那些将读书变成一种“生意”的士人,无不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功利化和对人才培养的扭曲。 官场的黑暗与腐败: 许多士人最终走向仕途,而官场的黑暗与腐败也成为了小说不可忽视的描写对象。小说揭示了官员的贪婪、专横、徇私舞弊,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权力谋取私利,如何压迫百姓。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权力结构的不合理与腐蚀性。 人性的扭曲与沦丧: 在科举和官场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士人的人性发生了扭曲。他们为了名利,可以背弃道德,出卖朋友,甚至放弃自己的良知。小说对这种人性的沦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让我们看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道德滑坡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价值的迷失: 《儒林外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价值的迷失。原本应承担社会责任、追求道德完善的士人,却将目光聚焦于个人功名利禄,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变得功利化和拜金化。 然而,作者的讽刺并非一味地“黑”,而是带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他对于像杜少卿、齐惠连这样坚守理想的士人,给予了褒扬;对于那些被环境所迫而走向堕落的人,则流露出惋惜。这种复杂的笔触,使得小说的批判更具深度和温度。 五、 深远的影响与不朽的价值 《儒林外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的典范: 它被誉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绘、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画、以及对社会弊病的辛辣讽刺,都为后世的现实主义创作树立了榜样。 文化符号的形成: 范进中举、疯癫的情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象征着因过度兴奋而失去理智的情形,也承载着对科举制度的集体记忆与反思。 思想的启迪: 《儒林外史》所提出的关于理想与现实、功名与道德、个人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它促使我们反思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反思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 总而言之,《儒林外史》是一部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伟大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举的讽刺小说,更是一部描绘士人心态、洞察世情百态的百科全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活的人物、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时代,也为我们留下了对人生、社会和价值的永恒思考。这部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对我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人阶层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窗口。书中所描绘的科举制度下的沉浮、士大夫之间的复杂交际、地方乡绅的权力运作,无不展现出一种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创作,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风俗史的侧面写照。通过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我得以窥见在特定礼教和权力体系下,个体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存,以及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的虚伪与无奈。这种兼具故事性和史料价值的特点,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消遣娱乐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那略带复古感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纸张的质地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点微微的纹理,让人感觉像是捧着一本年代久远的珍本。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排版也相当考究,行距和字号的搭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芒,让人爱不释手。我通常对实体书的物理属性要求较高,这本书无疑是达到了我的期望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拿在手中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上的运用,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作者的笔力遒劲有力,时而辛辣讽刺,笔走龙蛇,将世相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来既觉得痛快淋漓,又不禁掩卷深思。而当叙述转向对个体命运的描摹时,笔锋又变得极其细腻婉转,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同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白描手法的娴er运用,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环境的氛围或是人物的内心世界,那种含蓄而富有张力的表达方式,是当代许多追求直白叙事的作品所缺失的宝贵品质。这种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要求读者必须放慢节奏,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意蕴和幽默感。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心沉淀才能完全领略其精髓的经典之作。它不像快餐式的娱乐小说那样能带来即时的感官刺激,它的魅力在于后劲,在于每次重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一个对话,或者某个场景的意境,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进行对照和反思。对于真正热爱文学、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欣赏高超的文学技巧,更是如何用一种更清醒、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和人情往来,实在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评分

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我立刻被作者那精妙绝伦的叙事手法所折服。故事的展开不像有些小说那样直白地抛出情节,而是像一位老道的说书人,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却处处埋下了引人入胜的伏笔。人物的塑造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角色的性格都立体而复杂,绝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可以概括。他们的言行举止、心理挣扎,都深深植根于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读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面孔在眼前嬉笑怒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得即使故事背景已然远去,其探讨的主题——关于世故、关于理想、关于世态炎凉——依然能够强有力地撞击现代读者的心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