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樹屏(1857-1917),字葆良,江蘇常州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十八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甲午戰爭後,提倡教育改革。調任安徽候補道,創辦皖南中學。不久,代理南洋公學監督。清光緒二十八年鼕南洋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後,劉齣任公學總理。他根據盛宣懷的指示和自己辦學的經驗,公布瞭《整頓學堂條陳十則》,同時又改監院為齋務長,下設監學官、檢查官,加強瞭對學生的管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盛宣懷保薦,任津浦鐵路南段總辦。民國後隱居不齣。民國六年(1917年)卒。工詩。"目錄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凡例、檢字、類字)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一)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二)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三)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四 )CONTENTS*章農工商業1第二章財産51第三章錢幣89第四章飲食121第五章衣服147第六章宮室201第七章婚姻235第八章宗族273第九章國體309第十章政體337第十一章戶籍371第十二章賦役397第十三章徵榷447第十四章官製487第十五章選舉529第十六章兵製575第十七章刑法613索引649
劉樹屏(1857-1917),字葆良,江蘇常州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十八年五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甲午戰爭後,提倡教育改革。調任安徽候補道,創辦皖南中學。不久,代理南洋公學監督。清光緒二十八年鼕南洋公學發生“墨水瓶事件”後,劉齣任公學總理。他根據盛宣懷的指示和自己辦學的經驗,公布瞭《整頓學堂條陳十則》,同時又改監院為齋務長,下設監學官、檢查官,加強瞭對學生的管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經盛宣懷保薦,任津浦鐵路南段總辦。民國後隱居不齣。民國六年(1917年)卒。工詩。"目錄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凡例、檢字、類字)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一)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二)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三)澄衷濛學堂字課圖說(捲四 )CONTENTS*章農工商業1第二章財産51第三章錢幣89第四章飲食121第五章衣服147第六章宮室201第七章婚姻235第八章宗族273第九章國體309第十章政體337第十一章戶籍371第十二章賦役397第十三章徵榷447第十四章官製487第十五章選舉529第十六章兵製575第十七章刑法613索引649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共同營造瞭一種肅穆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氛圍。它讓我想起過去私塾裏的光景,想象著先生手持戒尺,學生們伏案苦讀的場景。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不敢有絲毫懈怠。更重要的是,它提醒著我們,文化傳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錶演,而是需要一代代人腳踏實地、一絲不苟地去維護和發揚光大。看著這八冊書,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過去的遺存,更是一種對未來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期許。它用無聲的語言,教導著如何做一個有根有底的人。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套書在編排上所體現齣的那種對啓濛教育的極緻用心。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字形,而是將文字與圖像緊密結閤,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體係。這對於理解那個時代人們是如何構建世界觀和知識圖譜的,提供瞭絕佳的視角。每一幅圖畫,雖然受限於當時的製版技術,顯得略微粗糙,但其內涵卻極其豐富,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生活哲學的影子。它教導的不僅是“認字”,更是“明理”,是教人如何在天地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種由錶及裏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來,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深思。
評分說實話,我入手這套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原汁原味”所吸引。如今市麵上太多經過過度“現代化”處理的古籍影印本,色彩鮮艷到失真,排版也為瞭迎閤現代閱讀習慣做瞭大刀闊斧的改動。但這套書,保留瞭清末民初那種樸拙而嚴謹的風格,字裏行間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在快速消費信息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對著這種略顯晦澀卻又充滿力量的文字和圖版進行解讀,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揣摩每一個筆畫的起承轉閤,去體會那種建立在深厚學養之上的錶達方式。這種閱讀體驗,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它提供瞭一種與古人對話的真實通道。
評分翻開這本綫裝古籍,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書捲氣,紙張的泛黃和細微的褶皺,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的裝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帶著舊時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每一頁的摺痕都像是曆史留下的指紋。觸摸著那些泛黃的紙麵,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抄書人或繪圖者指尖的溫度。這樣的書籍,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依托,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和世代相傳的物件。現在的印刷品固然清晰便捷,卻少瞭這種獨有的厚重感和人情味。光是看著這八冊書安靜地躺在那裏,就覺得心靈得到瞭某種程度的安撫,那是一種對於傳統文化深沉的敬畏與親近。
評分說句實在話,剛開始翻閱時,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去適應。古人的敘事節奏和用詞習慣,與我們現在的語言習慣存在著顯著的代溝。很多詞語的引申義和特定的語境,需要反復查閱資料纔能領會其真意。但這恰恰是樂趣所在——每一次成功“破譯”一個難點,都會帶來巨大的成就感。這套書就像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山峰,頂峰的風景絕對值得為此付齣汗水。它篩選瞭那些真正願意沉浸其中的讀者,那些隻求速成的人,恐怕很快就會望而卻步。對我而言,這種“挑戰性”正是它永恒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