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甲午战争后,提倡教育改革。调任安徽候补道,创办皖南中学。不久,代理南洋公学监督。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盛宣怀保荐,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民国后隐居不出。民国六年(1917年)卒。工诗。"目录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凡例、检字、类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三)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四 )CONTENTS*章农工商业1第二章财产51第三章钱币89第四章饮食121第五章衣服147第六章宫室201第七章婚姻235第八章宗族273第九章国体309第十章政体337第十一章户籍371第十二章赋役397第十三章征榷447第十四章官制487第十五章选举529第十六章兵制575第十七章刑法613索引649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常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甲午战争后,提倡教育改革。调任安徽候补道,创办皖南中学。不久,代理南洋公学监督。清光绪二十八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后,刘出任公学总理。他根据盛宣怀的指示和自己办学的经验,公布了《整顿学堂条陈十则》,同时又改监院为斋务长,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经盛宣怀保荐,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民国后隐居不出。民国六年(1917年)卒。工诗。"目录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凡例、检字、类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一)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三)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卷四 )CONTENTS*章农工商业1第二章财产51第三章钱币89第四章饮食121第五章衣服147第六章宫室201第七章婚姻235第八章宗族273第九章国体309第十章政体337第十一章户籍371第十二章赋役397第十三章征榷447第十四章官制487第十五章选举529第十六章兵制575第十七章刑法613索引649说句实在话,刚开始翻阅时,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古人的叙事节奏和用词习惯,与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存在着显著的代沟。很多词语的引申义和特定的语境,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领会其真意。但这恰恰是乐趣所在——每一次成功“破译”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套书就像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山峰,顶峰的风景绝对值得为此付出汗水。它筛选了那些真正愿意沉浸其中的读者,那些只求速成的人,恐怕很快就会望而却步。对我而言,这种“挑战性”正是它永恒的魅力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原汁原味”所吸引。如今市面上太多经过过度“现代化”处理的古籍影印本,色彩鲜艳到失真,排版也为了迎合现代阅读习惯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但这套书,保留了清末民初那种朴拙而严谨的风格,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在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对着这种略显晦涩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和图版进行解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揣摩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去体会那种建立在深厚学养之上的表达方式。这种阅读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真实通道。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套书在编排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启蒙教育的极致用心。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形,而是将文字与图像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构建世界观和知识图谱的,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每一幅图画,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制版技术,显得略微粗糙,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生活哲学的影子。它教导的不仅是“认字”,更是“明理”,是教人如何在天地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由表及里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共同营造了一种肃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它让我想起过去私塾里的光景,想象着先生手持戒尺,学生们伏案苦读的场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敢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它提醒着我们,文化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表演,而是需要一代代人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去维护和发扬光大。看着这八册书,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遗存,更是一种对未来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和期许。它用无声的语言,教导着如何做一个有根有底的人。
评分翻开这本线装古籍,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书卷气,纸张的泛黄和细微的褶皱,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的装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带着旧时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页的折痕都像是历史留下的指纹。触摸着那些泛黄的纸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抄书人或绘图者指尖的温度。这样的书籍,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被珍藏和世代相传的物件。现在的印刷品固然清晰便捷,却少了这种独有的厚重感和人情味。光是看着这八册书安静地躺在那里,就觉得心灵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安抚,那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深沉的敬畏与亲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