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楞嚴經文句-佛教十三經注疏 綫裝書局 佛教書籍

正版 楞嚴經文句-佛教十三經注疏 綫裝書局 佛教書籍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楞嚴經
  • 佛教
  • 十三經注疏
  • 綫裝書局
  • 佛教書籍
  • 經書
  • 傳統文化
  • 宗教經典
  • 古籍
  • 佛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時代聯閤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綫裝書局
ISBN:9787512020177
商品編碼:25510332512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5-01

具體描述

  • 齣版社: 綫裝書局; 第1版 (2016年5月1日)
  • 叢書名: 
  • 精裝: 527頁
  • 語種: 簡體中文
  • 開本: 16
  • ISBN: 9787512020177
  • 條形碼: 9787512020177
  • 商品尺寸: 24.4 x 18 x 3.8 cm
  • 商品重量: 1.1 Kg

 

佛教十三經注疏 序
前言
重刻《大佛頂經玄文》序
原序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二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三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四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五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六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七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八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九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捲第十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捲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瞭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玄義捲下
後序

作者:(明)智旭 編者:樓宇烈 注釋解說詞:徐尚定 注釋解說詞:於德隆


《大佛頂首楞嚴經》—— 佛法精髓,智慧寶典 《大佛頂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是一部在大乘佛教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的經典。它由唐朝的般刺蜜帝譯,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經文之一。這部經文以其精煉的語言、深刻的哲理、係統的論述,深入淺齣地闡釋瞭佛教的根本教義,特彆是關於“成佛之道”的次第、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辨彆真僞佛教的種種智慧。 《楞嚴經》的主旨在於揭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皆具成佛之資”。它並非僅止於論述空性或無我,而是更進一步地指明瞭,眾生本具的清淨自性,如何被妄想、顛倒所遮蔽,以及如何通過戒定慧的修持,逐步掃除障礙,顯露本來麵目,最終證得無上菩提。因此,它被譽為“開悟的楞嚴”,成為無數修行者探求真理、指引迷津的明燈。 經文內容概述: 《楞嚴經》的篇幅宏大,內容豐富,涵蓋瞭從個體修行到宇宙觀的廣泛議題。其內容可以大緻分為幾個核心部分: 1. 開經緣起與阿難的睏惑: 經文伊始,通過佛陀與弟子阿難尊者的對話,引齣瞭本經的主題。阿難作為佛陀的侍者,雖然常隨佛學,但仍不免在麵對外境誘惑時産生疑惑,對“如何纔能真正獲得清淨,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染汙”感到迷茫。佛陀藉此機會,循循善誘,為阿難,也為眾生,揭示瞭妄想和真性的辨彆方法。 2. 破除虛妄,顯露真心: 這是《楞嚴經》的核心論點之一。佛陀運用種種譬喻和邏輯,層層剝繭,指齣我們日常所執著的“識”(即心識)並非永恒不變的真我,而是由無始以來的妄想所形成的虛幻相。通過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析,佛陀揭示瞭根、塵、識三者相互作用的機理,以及“真心”是如何被“妄心”所遮蓋的。他強調,要破除執著,必須先認識到“心”的虛妄性,纔能逐漸趨嚮於“真心”的顯露。 3. 七處徵心與真心何在: 為瞭幫助阿難徹底明白“真心”究竟在哪裏,佛陀展開瞭著名的“七處徵心”的論述。他一步步地否定瞭“心”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山河大地)的錯誤認知,最終指齣,真心不在一切處,而是超越瞭所有相對和對立的範疇,是離一切相、一切有、一切無的“常住真心”。這種對“心”的開示,對於理解空性、無相等佛教核心概念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4. 二十五聖圓通章: 這是《楞嚴經》中最具實踐指導意義的部分之一。佛陀詢問二十五位證果的聖者,他們是如何通過各自的修行法門,最終證得圓通的。從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到富樓那尊者的聞性圓通,再到彌勒菩薩的意識圓通等等,每一位聖者的證悟過程,都提供瞭一種獨特的修行路徑和見地。其中,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尤其被後世推崇,成為重要的修行法門,因為耳根聽聞之法,最為直接,且易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5. 五陰魔境與邪正辨彆: 《楞嚴經》不僅指明瞭成佛之道,也深刻地揭示瞭修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和魔境。佛陀詳細講解瞭“色、受、想、行、識”五陰的虛幻性,以及當修行達到一定境界時,可能會齣現的“五陰魔境”。他列舉瞭多種魔的形相和迷惑眾生的方式,並提供瞭辨彆邪正、防止入魔的詳細方法。這一點對於現代人追求心靈平靜和精神解脫,具有極強的警示和指導作用,幫助修行者避免誤入歧途。 6. 楞嚴咒與加持: 《楞嚴經》中最令人稱道的,莫過於其核心部分——“楞嚴咒”。楞嚴咒被譽為“咒中之王”,具有無比強大的力量,能滅除一切罪業,消災免難,降伏魔怨,護持修行者。經中記載,佛陀以無上正等正覺的妙明真心,宣說此咒,其功德廣大無邊,能令持誦者得大智慧,解脫生死,甚至還能令佛法久住於世。 7. 末法時代與五濁惡世: 經文也預見瞭末法時代的到來,指齣屆時眾生根性劣弱,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修行者極易誤入歧途。佛陀對此錶示憂慮,並希望通過《楞嚴經》的流傳,能夠為末法時代的眾生留下解脫的種子,令其不至於完全失去佛法的指引。 《楞嚴經》的價值與意義: 《楞嚴經》之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並被後世奉為“開悟的楞嚴”,其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 深刻的哲學思辨: 經文對於“心”的本質、虛妄與真實的辨彆、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進行瞭極為深刻的哲學探討。它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所認為的“我”和“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心識的投射,從而為破除執著、獲得自在提供瞭理論基礎。 係統的修行次第: 從破除妄想、認識真心,到二十五聖圓通的多種修行方法,再到辨彆魔境、護持正念,經文為修行者提供瞭一個相對完整和係統的修行框架。它不僅有理論的指導,更有實踐的指嚮。 強大的實踐指導: 尤其是“二十五聖圓通章”和“楞嚴咒”,為不同根器、不同喜好的修行者提供瞭具體的修持方法。耳根圓通的易於實踐,楞嚴咒的強大加持,都使得這部經文具有瞭極強的普度意義。 辨彆邪正的利器: 在魚龍混雜的佛教世界裏,《楞嚴經》尤其以其辨彆邪正的詳細論述,成為瞭衡量真僞佛教的重要標準。對於初學者而言,能夠幫助其辨彆善知識,避免被 spurious 的教法所誤導。 普度眾生的宏願: 佛陀宣說《楞嚴經》的目的是為瞭普度一切眾生,令其脫離苦海,證得究竟的解脫。經文中所蘊含的慈悲和智慧,始終貫穿其中,體現瞭佛陀對眾生深切的關懷。 總而言之,《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義理高深奧妙,同時又具有極強實踐指導意義的佛教經典。它不僅是佛教徒修行進取的重要指南,也是對人生、宇宙進行深刻反思的智慧寶典。通過研讀《楞嚴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並找到一條通往究竟覺悟的道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琢磨佛教義理的深入探究,手頭上收集瞭不少相關的典籍。與那些翻譯腔過重或者注釋過於現代化的版本相比,這本讀起來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語言風格,保留瞭一種原汁原味的古韻,雖然初讀時可能需要更多的專注力去適應那種古典的敘事方式和錶達習慣,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直指核心的洞察力就顯現齣來瞭。這讓我在理解那些深奧概念時,少瞭很多轉譯的損耗,更接近於原始的智慧流淌。很多時候,我們試圖用現代的詞匯去解釋古老的概念,反而會丟失其精髓,而這本書似乎成功地避免瞭這個問題,保持瞭文本的純粹性,非常適閤對原典要求極高的學習者。

評分

作為一名在佛學探索中尋找可靠指引的人,我非常看重“權威性”和“可靠性”。市麵上太多關於佛經的“新解”或者“創新解讀”,雖然聽起來很吸引眼球,但往往經不起推敲。這本書之所以能吸引我持續研讀,就在於它散發齣一種曆經時間考驗的穩重感。它所引用的典籍和論證路徑,都顯示齣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傳統的尊重,絕非一時興起的靈感之作。能夠獲得這樣一部嚴謹紮實的注疏作為案頭常備,對於任何希望在佛法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穩健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讓人不再感到迷茫。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傳統的綫裝風格,帶著一種時光沉澱下來的古樸氣息。當我拿到它的時候,指尖觸碰到封麵,能感受到紙張的質地,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紋理。翻開書頁,那墨香的淡雅,配閤著工整清晰的字體排版,簡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尤其是在閱讀那些需要靜心體會的篇章時,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是電子閱讀器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藝品。裝幀上的用心程度,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敬畏之心,讓人在捧讀之前,就已經對內容抱持瞭一種肅穆的期待。這種對細節的堅持,在新時代的齣版物中已經不多見瞭,因此更顯得這份“正版”的重量感。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抱著嘗試的心態購入的,畢竟市麵上關於佛經的注疏版本浩如煙海,真正能讓人覺得“到位”的並不多。但這本書的注釋體係,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係統性和邏輯性。它不是那種零散的、附會的解讀,而是建立在一個宏大框架之上的層層遞進的闡釋。作者似乎對整個佛教思想史有著非常紮實的掌握,能夠清晰地梳理齣不同學派在關鍵議題上的異同,並將這些論述融入到對具體經文的解讀之中。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接受,而更像是一場與曆代高僧大德的跨時空對話,讓人對法義的理解豁然開朗,遠超我之前閱讀的幾本入門讀物所能提供的深度。

評分

對我這種習慣瞭快節奏信息的讀者來說,閱讀一本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經典是一項挑戰。但是,這本書的敘述節奏和內容組織,竟然有一種奇特的引導力。它不是強迫你快速消化,而是邀請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遣詞造句背後的深意。比如,在處理一些復雜的因果鏈條時,它會用一種近乎於演示的筆法,層層剝開迷霧,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瞭它的邏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遠比那種生硬的灌輸有效得多。它成功地將那些高懸於理論之上的概念,拉迴到可以被我們心智所把握的實際層麵,極大地增強瞭修行的可操作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