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全八册)图文并茂,编排精巧,内含近800张古今艺术珍品高清图片,全彩印刷,尽可能地还原每一幅绘画的细腻笔触,每一尊雕塑的柔美光彩,每一座建筑的恢弘结构。
此系列采用高品质超滑纸,纸质挺括,手感*佳,使得图片细节纤毫毕现,层次清晰分明,色彩通透真实,大大提升了图文的阅读体验。
此系列并非简单罗列各个时代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而试图在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再现艺术之精粹,阐释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历史、政治乃至宗教的关联,极具故事性和启发性。
此系列专为大众读者撰写,内容丰富,文风简明而活泼,译笔流畅且优美,是一套高雅平易的美学入门读物,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从阅读中获得关于西方艺术史的新思路、新体会。
随书附赠裸脊线装素描册,读者可在阅读之余,写下一两笔心得,画下一两幅小作,人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对美的热爱是品味,对美的创造是艺术”。
[美]苏珊?伍德福德,艺术史学家。早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71年来到伦敦,在大英博物馆从事艺术史研究工作。
[美]安妮?谢弗—克兰德尔,艺术史学家,画家。曾任纽约市立大学艺术史教授,研究方向为中世纪艺术,现为外光画画家。
[意]罗萨?玛利亚?莱茨,艺术史学家,资深策展人。早年曾于意大利、美国、英国三地求学,后来到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作为策展人活动,现致力于意大利艺术与文化的宣传推广。
[英]玛德琳?梅因斯通 罗兰德?梅因斯通,艺术史学家。玛德琳?梅因斯通是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策展人,曾任该博物馆教育部门负责人;罗兰德?梅因斯通为建筑艺术专家。
[英]斯蒂芬?琼斯,艺术史学家,策展人,编辑。早年求学于剑桥大学,1981年起先后担任莱顿博物馆、斯潘塞博物馆负责人,后任英国国家艺术收藏基金会的出版物编辑。
[美]唐纳德?雷诺兹,艺术史学家,美国建筑学会成员。
[英]罗斯玛丽?兰伯特,艺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策展人。
《古希腊罗马艺术》
导言
第一编 上古与古典时期:进步与障碍
1 立雕像
2 希腊神庙与装饰
3 绘画与陶绘
第二编 公元前4世纪及希腊化时期:创造与模仿
4 雕塑
5 绘画
6 建筑及设计
第三编 罗马世界:接受并改造希腊遗产
7 罗马雕塑与浮雕
8 罗马绘画
9 罗马建筑:继承与发展
10 世界统治者
尾声
附录:如何确定我们的知识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中世纪艺术》
导言
1 罗马式建筑和艺术
2 早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3 盛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4 后期哥特式建筑和艺术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文艺复兴艺术》
解释现实的人
1 文艺复兴艺术的起源
2 佛罗伦萨的早期文艺复兴,1400—1450年
3 文艺复兴艺术中的自然、空间和现实
4 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保护人和艺术家
5 世纪结束时的不安与尝试
6 北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7 盛期文艺复兴
8 至臻完善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17世纪艺术》
序
1 导言
2 雕塑:大理石上的动态和血肉
3 绘画:用光表现的现实
4 绘画:佛兰德斯的色彩和华丽画面
5 绘画:受理性抑制的感情
6 绘画:巴罗克肖像画
7 绘画:风景、市容和室内
8 建筑及各种艺术的统一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18世纪艺术》
1 世界及其趣味
2 罗可可艺术和建筑
3 新理想:新古典主义的视野
4 花园和自然
5 革命与艺术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19世纪艺术》
序
1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2 雕塑
3 浪漫派风景画
4 法国的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5 从现实主义到后期印象派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20世纪艺术》
1 突破传统
2 新运动
3 走向抽象艺术
4 幻想与潜意识
5 在运动之外
6 中心转换
7 我们的时代
8 何用之有?
艺术家小传
小词典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
《绘画观赏》
1 观赏绘画的方法
2 风景画和海景画
3 肖像画
4 日常生活和用品:风俗画和静物画
5 历史与神话
6 宗教画
7 平面装饰画
8 传承
9 布局构思
10 空间表现中的问题
11 风格分析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巴罗克
12 画中隐喻
13 创作水平
索引
希腊人
迈锡尼衰落后,希腊并没有开始一个辉煌的文明。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使用各种希腊方言的人居住在爱琴海一带,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多利亚人和爱奥尼亚人,前者多居住在希腊本土,后者则分布于许多海岛以及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一些地方。这些人星罗棋布,分散居住,形成小型聚落,其中有很多后来发展成poleis(人们通常称之为“城邦”,但并不准确;单数为polis)。
早期这些聚落贫困、无知,彼此分割,也不和其他地方联系。但慢慢地它们发展起来,富裕了,到公元前8 世纪中叶,也就是荷马史诗形成的时代,工匠们已能制作高大的陶土墓碑了,上面饰以精细的花纹(见图59)。很快,人口增长推动着希腊居民向外迁徙,他们东至黑海沿岸,西至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后来,各城邦开始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由此而与埃及和近东发生了人员和文化的接触。埃及、近东的古代文字和辉煌文明连同其丰富、娴熟的艺术形式让希腊人赞叹不已而又感到自卑,于是在深为感触之下,他们急于效法,到公元前7 世纪中叶, 许多希腊人已经学到了两项技艺———写作和雕刻,就是这两项技艺,让他们创造出后来使其名垂千古的文学与雕塑作品。
希腊城邦都是独立的,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地峡边的科林斯富庶奢华,是一个大贸易中心;斯巴达勇武好斗;阿戈斯则产生了一批优秀的青铜铸造师;雅典城邦地处由多利亚人占优势的希腊本土,它鼓励个人奋斗,吸引了许多有天分的外国人前来居住,结果它创造出优秀的诗歌、戏剧与艺术作品。
各独立城邦又由共同的语言和宗教连接, 各城邦的希腊人都到泛希腊(即整个希腊)的神庙来聚会,来到忒尔菲或奥林匹亚的圣殿,向众神献奉他们的体育、诗歌和音乐竞赛。其他的竞争多数就很激烈了,各城邦间不断进行战争。
当巨大的威胁出现时他们才联合起来,而这种联合往往是暂时的。公元前5 世纪初,类似的威胁到来了,那就是希波战争。波斯帝国在公元前6 世纪后期一点点地吞并了小亚细亚沿海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99 年这些城邦起而反抗波斯主人,未能成功,结果把希腊本土城邦也拖进了它们的反叛。波斯人镇压了起义,然后派兵出征惩罚。公元前490 年,波斯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受挫,主要是被雅典人打败的,波斯王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全面的征服战争。
希腊人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公元前480 年雅典城被攻破,但雅典人上了船,在萨拉密海战中英勇奋战;斯巴达人则在公元前479 年的普拉提亚陆战中获胜,波斯的大举入侵被击退。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像某些大众普及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概念的准确性。每一章节的论述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结构,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作者们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在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下,精准地切入具体的艺术案例进行剖析。你不会感到信息是被简单堆砌起来的,而是感觉到思想的逐步推进,每读完一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牵着你的手,走过了一条曲折但最终通向真理的隧道。对于初次接触艺术史体系构建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这种严谨的节奏,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高质量知识武装起来的充实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识获取,而是一场需要投入精力的智力探险,成果自然也更加丰厚持久。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的享受,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米白色的纸张,摸起来既有质感又不像某些精装书那样僵硬反光,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特别是那种精美的插图,色彩还原度极高,很多原本在屏幕上看会觉得平淡的画作,在书本上瞬间变得灵动起来,细节的肌理感和笔触的力度仿佛都能透过纸面传递过来。我尤其喜欢那种对细节的考究,比如扉页和目录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内敛而高级的审美趣味。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开本的选择非常人性化,既能保证视觉效果,又方便在书桌上翻阅,不会觉得太过笨重。这本书的体量自然是巨大的,但每一册的侧边和封面设计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整齐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时常去抚摸和翻阅,这种物质上的愉悦感,对于深度阅读体验来说,是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彰显了出版方对艺术史这份沉甸甸的知识的最高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对“名家名作”的简单罗列和描摹。它更致力于揭示艺术品背后的社会结构、政治气候乃至哲学思潮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的。例如,在讲解巴洛克艺术时,它没有停留在对光影戏剧性的赞叹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如何成为反宗教改革时期教会权力表达的工具,这种将艺术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史的一些片面认知。它教会我的不是“这是什么画”,而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画”以及“它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这种深挖文化根源的探究方式,让学习艺术史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像是学习一门洞察人类文明演进的独特方法论,对于拓宽人文视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套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经典,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娱乐读物,更像是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我常常会发现自己读完某一章后,会放下书本,隔着屏幕看着那些在互联网上看过无数次的图像,忽然间,那些图像鲜活了,它们不再是扁平的数字符号,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重量的实体。这种知识与直觉的碰撞,是读书最大的乐趣所在。购买它,与其说是为了一次性的阅读,不如说是为了一种长期的知识投资——你知道,无论未来艺术史的研究范式如何演变,这套书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和提供的全面视野,永远是理解西方艺术脉络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会成为书架上那个当你需要进行深度回顾或寻求权威参考时,第一个会去翻找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套汇集了多位顶尖学者智慧的巨著,不同分册之间的观点交锋和侧重点差异,构成了这本书最迷人的张力所在。我发现,并非所有历史阶段的论述都采用同一种口吻或研究范式,这恰恰反映了艺术史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比如,在探讨早期文艺复兴时,强调的是古典遗产的复苏与人文精神的觉醒,语言相对庄重、充满赞颂意味;而到了现代艺术的章节,笔锋则变得更加锐利和批判性,充满了对既有观念的解构与重塑。这种语调上的微妙变化,使得整套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动态的学术对话感。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标准答案”,而是一场持续进行中的、关于“美与意义”的深刻探讨,这种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思考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