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义述闻 (高邮王氏四种之三)
定价:280.00元
作者:王引之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9-01
ISBN:9787806431733
字数:
页码:78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是书初刊于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乃其未完本;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重刻于京师。即今通行之足本。学海堂本仅二十八卷,系据道光本略去《久岁考》及《通说》而成。今选用道光七年本影印,附以条目索引,以便检阅。
引之自序人云:“下既久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今以嘉庆本典足入相较,则足本所录念孙之说大体在马,而引之之说则所缺尚多.是引之先录庭训,人以已说陆续增益之,则其名书曰“述闻言以己见附之,非语虚矣。今察全书,父子之说约各居斗,然则难题为引之撰,直视为父子合壁璧著亦可。
是书内容,亦即引之自序所云“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约而言之,校正古书古训、通其假借二端耳。然其间人有略异者:《尔雅述闻》三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则醇然寻求字义者也;《太岁考》二卷,乃耑为辨证星历而作;至若《通说》二卷,自“古韻二十一部”以下,多举古书辞例、旧籍伪误之由,實亦其父子治经经验之总结,幾典今世之理论著作无异,后之读是书者尤当措意马。
王氏父子校古籍、求字表、通假借之方法与条例,徐复、赵振铎二先生已于《广雅疏证》、《读书杂志》之“弁言”中详论之矣,北不赘言.今谨就《经义述闻》之特色及体现于是书之优良学风略论如左。
王念孙当语入曰:“吾冶小学,呈为之舌人马。其寺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经义述闻》即熔小学、校勘、经学为一炉之佳制也。引之自序引其父语曰:“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真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是以斯编之求字义,亦与疏《广雅》同,重在以声音通训诂。經弁
義言述閔
阮元序
自序
卷一 周易上五十四條
卷二 周易下五十二條
卷三 尚書上五十五條
卷四 尚書下五十條
卷五 毛詩上五十一條
卷六 毛詩宁五十五條
卷七 毛詩下四十四條
卷八 周官上五十條
卷九 周官下四十六條
卷十 儀禮 七十四條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老派的印刷风格,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简约又不失古朴的设计,尤其是在图书馆或者书房里,它就安静地摆在那里,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排版的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考量,读起来丝毫没有现代印刷品的廉价感。对于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和古籍的人来说,能拥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实体书,简直是莫大的享受。这种对书籍本体的尊重,也让人在阅读时更加心无旁骛,更容易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思想世界。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书签而不是直接折角,生怕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会破坏了它这份完美的品相。好的书籍不光内容重要,它的“外衣”也同样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而这本《经义述闻》无疑是做到了内外兼修的典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这个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士人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和构建思想体系的方式。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礼仪和政治伦理的阐发,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它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内核,是通过对经典的深入挖掘来达成的,而不是空泛的说教。阅读它,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接力。它教会我如何从最根本的原则出发,去审视既有的制度和观念,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种思维训练对于任何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我甚至觉得,它对提升一个人的心性修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人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古典文献爱好者,我原本对《经义述闻》这类著作心存敬畏,担心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作者的行文虽然严谨,但脉络是清晰可见的。它不像某些古籍那样堆砌生僻字词,而是逻辑主线非常清晰,仿佛一位耐心的老师在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当然,阅读的门槛依然存在,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但这恰恰是阅读这类典籍的乐趣所在——每一次的查阅、每一次的理解,都是对自身学养的一次小小的提升。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工具书反复咀嚼一些关键的注释和引文,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每一次的“打通”都让人对传统学术的精妙之处感叹不已。它不是让你轻松获取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和构建答案的过程,极具启发性。
评分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搞到这本,主要是冲着王引之的名头去的,他那一代学人的治学态度,简直就是后辈楷模。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不同于现在动辄就求快、求新、求猎奇的阅读风气,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沉下心,去体会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阐释儒家经典,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种严谨、审慎的考据和诠释方法论。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开阔和深入,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语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珍贵的“干货”,远超乎书本上记录的任何一个具体观点。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特定版本和出版社的声誉,使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稀缺性。市场上关于王引之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但能将这套重要的文献如此完整、精良地呈现出来的版本,是值得被珍视的。它不仅仅是一套可以阅读的文本,更是一种知识资产的储备。我知道很多人购买它,是抱着“传家宝”的心态。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拥有它意味着可以随时查阅到最权威、最可靠的底本,减少了在辨别不同版本真伪和准确性上的精力消耗。这种确定性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是极其稀有的,它确保了我的阅读和研究有一个稳固的基石,让人可以安心地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