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婧... 编
图书标签:
  • 翻转课堂
  • 可汗学院
  • 在线教育
  • 教育创新
  • 教育技术
  • 慕课
  • 个性化学习
  • K12教育
  • 教育改革
  • 未来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
ISBN:9787213060489
商品编码:2446257446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 作者:(美)萨尔曼·可汗|译者:刘婧
  • 定价:49.9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ISBN号:978721306048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5-01
  • 印刷时间:2014-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00
  • 字数:174千字

编辑**语

比尔·盖茨的*欣赏的老师,**100大*具影响力人物可汗学院创始人,互联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萨尔曼·可汗重磅新作! 可汗的头号粉丝比尔·盖茨为何表示“我认为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谷歌为何从150000个投资方案中选出了可汗学院,并将其翻译为世界上*常用的10种语言?可汗学院的教学理念究竟缘何脱颖而出,成为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先锋力量?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是金融界精英转投教育界的创业经历,为实现理想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美国课堂上也有应试教育,印度穷孩子也能分享人类智慧结晶。未来的教育,由学习者自己主宰。

内容提要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 ——互联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萨尔曼·可汗重磅新作! MIT和哈佛毕业的高材生缘何放弃金融分析师工 作投身教育事业?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至 今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 ,它为什么如此大受欢迎?创始人萨尔曼·可汗阐述 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 随地享受世界**的免费教育! 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余年历史,可汗认为,在 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的时代,免费、 灵活、适合个体、**共享的教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 的方向。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 革命)》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 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处,提出了实现教育 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
     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 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和未 来而学习,教育才能*终达成其目标。
    

作者简介

萨尔曼·可汗,身为孟加拉和印度移民后裔,他从小聪明好学,展现了出色的数学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学士、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MBA。 在一次对表妹的远程辅导后,他将授课实况制成视频传上网站分享,自此好评如潮。他于2009年辞去金融分析师的工作,专心建设这一旨在为**学生提供免费在线教育的“可汗学院”。 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共吸引了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次。萨尔曼·可汗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并吸引了可观的资助,比尔·盖茨基金会先后提供了550万美元支持其事业。 可汗于2010年入选《财富》“**40大青年才俊榜”,2012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具影响力人物”。

目录

序言 谁都可以享受世界**的免费教育
01 踏上教学之路
**个学生,表妹纳迪娅
朴实无华的教学视频
内容为王
精熟教学法
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教”与“学”的统一
02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
普鲁士教育模式
瑞士奶酪式学习
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扼杀创造力
家庭作业,不该在家里完成的任务
呼唤“翻转课堂”
传统教育模式的低效率
03 可汗学院进校园
哪个方法好,事实说了算
可汗学院的软件
可汗学院进校园
教育的“游戏化”
毅然辞职和盖茨的150万美元
洛斯阿尔托斯的实验
诺尔斯理论:自主学习适合所有人
04 教育的未来
应对“不确定性”
“逃课”的启示
混龄教学
教学是个团体项目
有秩序的混乱
寒暑假的反思
创造力,成绩单的重要一项
让贫穷的孩子也有受教育机会
未来的证书:评估报告
学习与实习并重
结语翻转课堂,为创造力腾出时间
译者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新范式:探寻未来教育的路径》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教育技术、学习理论演进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家长提供一个理解和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的框架。 --- 图书简介:《数字时代的学习新范式:探寻未来教育的路径》 作者: [此处留空,或根据需要添加虚构作者名]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或根据需要添加虚构出版日期] 核心关切:重塑知识的传递与吸收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内容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四壁之内,学习的定义正在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数字时代的学习新范式:探寻未来教育的路径》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工具,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一范式转变的底层逻辑、核心挑战以及可行的实践路径。 本书将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探讨技术如何作为催化剂,促使教育重心从“教什么”转移到“如何学得更好”上来。它旨在为所有关心教育未来的人提供一个清晰的蓝图,描绘一个更加灵活、公平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未来教育图景。 第一部分:知识时代的教育困境与基础重构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主流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诊断,指出标准化、同质化教学在培养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章:知识经济下的能力鸿沟 分析了工业时代教育模式在处理知识半衰期缩短、技能快速过时背景下的困境。重点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数字素养等“未来核心能力”与现有课程设置之间的脱节现象。本章强调,单纯的知识记忆已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非结构化问题才是关键。 第二章:从“教”到“学”的认知科学转向 深入探讨了当代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记忆巩固、动机激发和知识内化的机制。本书详细阐述了基于证据的学习(Evidence-Based Learning)原则,强调理解学习过程本身比单纯传授内容更为重要。内容涉及“间隔重复”、“主动回忆”等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课堂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学习环境的物理与虚拟边界消融 探讨了物理校园空间与新兴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建完整的学习环境。本章分析了空间设计如何影响学生的互动模式、专注度和创造力。同时,提出了对“在场感”(Sense of Presence)在虚拟协作环境中维持与强化的设计考量。 第二部分:个性化学习的深化与技术赋能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数据驱动和自适应技术,真正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体验。 第四章:数据的“度量”与“指导”:学习分析的伦理与效能 详细解读了“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在追踪学生学习轨迹、识别学习障碍和预测学习成果中的作用。本章平衡地探讨了数据收集的必要性与保护学生隐私的伦理边界。提出了区分“描述性分析”、“诊断性分析”与“规范性分析”的实用框架,指导教育者如何利用数据从“记录过去”转向“指导未来”。 第五章:自适应系统:超越内容推荐的真正个性化 区别于简单的内容推送,本章聚焦于构建真正能够根据个体认知负荷、先备知识和学习风格动态调整教学路径和反馈机制的自适应学习系统(Adaptive Learning Systems)。通过对算法设计和学习模型构建的探讨,揭示了如何让系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在最需要干预的地方提供最精准的支持。 第六章:微学习与模块化:碎片化时代的知识重组 分析了微学习(Microlearning)作为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学习模式的优势与挑战。本章提出了将复杂学科知识解构为高度聚焦、可独立完成的知识模块(Knowledge Atoms)的设计方法论,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连接器,确保模块化的学习仍能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教师角色的演进与生态系统的构建 教育的未来不依赖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教育者如何驾驭这些工具,以及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如何协作。 第七章: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教师的新定位 深入剖析了在自动化工具承担基础知识讲解任务后,教师的角色重心应如何转移。新的角色强调“情境设计”、“高阶思维激发”、“情感支持”和“学习社群构建”。本书提出了一套教师专业发展的升级路径,侧重于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和跨学科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协作学习与同伴赋能机制 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而非仅仅是并肩工作。本章着重介绍了“同伴教学”(Peer Tutoring)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规模化实践,以及如何设计评估机制来量化和奖励有效的知识分享与互助行为。 第九章:构建一个支持持续创新的教育生态 展望了教育系统在政策、评估和资源分配方面需要进行的结构性改革,以适应新的学习范式。本章呼吁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OER)共享机制,鼓励教育创新成果的快速迭代和普及,并讨论了评估体系如何从单一的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能力和潜能的综合评估。 结语:面向未知的准备 本书最后总结道,数字时代的学习新范式并非一套固定不变的公式,而是一个持续演化的过程。它要求教育者保持开放的心态,将技术视为增强人类教育能力的工具,而非替代品。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终身学习、适应不确定性、并积极创造价值的个体。 --- 适合读者: K-12学校教师、高等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开发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关注下一代教育的家长与终身学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义。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课堂的绝对权威。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资源的极大丰富,知识的获取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作者通过对“翻转课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教师在新时代下更为重要的价值——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的者和资源的整合者。这种转变是颠覆性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以及与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对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让你深入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变革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学习体验,也是我在这本书中收获最大的部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论述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虽然涉及了不少教育学理论,但并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相反,他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翻转课堂”描绘成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策略。这让我觉得作者非常务实,并没有过度渲染概念。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强调技术作用的同时,也从未忽视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教育观,既拥抱科技,又不失人文关怀。我感觉自己对“互联时代”下的教育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何“翻转课堂”会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颠覆性力量。这本书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教育未来的憧憬和对实践的信心。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教育新领域。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教育理念,通过生动的论述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革命”一词的审慎运用,它并没有将“翻转课堂”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变革力量。书中对“互联时代”特征的描绘,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科技对教育形态的重塑。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升级。我被书中探讨的教育公平、个性化学习等议题所深深吸引,这些都是当前教育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所展现出的可能性,以及它如何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更加坚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现代而又不失学术感的排版,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真正解决教育痛点、提升学习效率的创新方法。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落地,不能切实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或者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它就很难说得上是真正的“革命”。所以,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究竟是什么样的“翻转课堂”理念,能够被冠以“教育革命”如此响亮的称号。它是否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让那些希望实践翻转课堂的教育者们有所借鉴?又或者,它更侧重于理论的探讨,分析翻转课堂背后的深刻原因和长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过程中,逐步解开这些疑问,并且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还能触碰到一些我之前未曾考虑过的教育维度,从而拓宽我的视野,让我对“互联时代的教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主要是因为它提到了“可汗学院”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同时又结合了“翻转课堂”和“教育革命”这样的热门词汇。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成功案例和理论模型的教材,但读下来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更具深度和前瞻性。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技术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互联时代”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网络和技术的普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信息获取和传播模式的改变,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寻求变革。这本书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究竟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下一代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作者提出的“翻转课堂”概念,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看到了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