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美]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约恩-斯特芬·皮施克 著 郎金焕,李井奎 译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43220584 | |
| 重量 | 438 | |
前言  
致谢  
本书结构  
第壹部分 导论  
1 关于“问题”的问题  
2 理想的实验  
2.1 选择性偏误  
2.2 用随机分配解决选择性偏误  
2.3 对实验的回归分析  
  
第二部分 核心  
3 让回归变得有意义  
3.1 回归的基本原理  
3.2 回归与因果关系  
3.3 异质性与非线性  
3.4 回归的细节  
3.5 附录:对加权平均导函数求导  
4 实践中的工具变量:得到你想要的  
4.1 工具变量与因果关系  
4.2 两阶段zui小二乘的渐进推断  
4.3 双样本工具变量和剖分样本工具变量  
4.4 工具变量与异质性潜在结果  
4.5 对局部平均处理效应的推广  
4.6 工具变量的细节  
4.7 附录  
5 相似世界:固定效应\双重差分和面板数据  
5.1 个体固定效应  
5.2 双重差分:事前与事后,处理和控制  
5.3 固定效应与滞后被解释变量  
5.4 附录:对固定效应模型和滞后被解释变量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第三部分 拓展  
6 更进一步:断点回归设计  
6.1 清晰断点回归  
6.2 作为一种工具变量法的模糊断点回归  
7 分位数回归  
7.1 分位数回归模型  
7.2 对分位数处理效应的工具变量估计  
8 非标准的标准误问题  
8.1 在估计稳健标准误时存在的偏误  
8.2 面板数据中的聚类问题和序列相关问题  
8.3 附录:对简单Moulton因子的计算  
zui后的几句话  
术语表及名词缩写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评价四: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够帮助我巩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我未来的经济学实证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错,它清晰地解释了一些核心的统计学原理,以及它们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比如,对于 OLS 的假设、渐进性质的解释,以及一些基本的检验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这本书似乎过分强调了“基本”和“无害”,导致在“实证研究”的实践层面,它的指导作用显得较为局限。书中对一些高级计量方法的介绍,比如面板数据模型、工具变量法、断点回归等,都停留在非常基础的介绍层面,缺乏对这些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估计效率以及如何处理实际研究中遇到的复杂情况的深入讨论。很多时候,当我在实际研究中遇到一些模型选择的困境,或者需要处理内生性问题时,这本书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它更多地是在“告知”存在这些方法,但并没有“教导”如何灵活运用它们,如何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对于一个希望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实证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指南”作用,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安全区”,而对于实证研究中的“未知”和“挑战”,则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评分评价五: 我对经济学前沿的动态一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推动学科发展、解决现实世界重要经济问题的研究。这本书的书名和所属的“经济学前沿学”标签,让我认为它会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最新研究方向和方法的洞察。的确,书中涉及了一些较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也引用了一些近期的文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些研究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研究成果的展示”,而非一个“研究过程的探索”。它更多地是在呈现“是什么”和“结果如何”,而对于“为什么”和“如何做到”的深入剖析则相对欠缺。我希望能看到研究者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构建理论、如何设计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计量方法,以及如何解释研究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信息量显得不足,它更像是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一个“汇报”,而没有真正带领读者“参与”到研究的创造性过程中。对于那些希望学习如何进行创新性研究,如何提出具有突破性见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启示。它更多的是在“巩固”已有的知识,而非“拓展”新的视野。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者,来了解某些前沿研究的概况,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它可能无法激发研究的兴趣和创造力。
评分评价一: 我一直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一个既迷人又令人生畏的领域,尤其是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这本书的名字《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承诺了一种更易于接近的方式来掌握这项技能。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深度而非实操的广度。对于我这样希望快速上手,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具体方法论的讲解上稍显不足。它花费了大量篇幅来阐述统计学原理背后的逻辑,这固然重要,但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Stata或R代码,如何处理常见的实证研究问题,比如内生性、选择偏差等,这本书的指导就显得有些“点到为止”了。书中提供的案例也相对理想化,现实中的数据往往充斥着缺失值、异常值,需要大量的预处理和灵活的处理技巧,而这些方面在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多“上手”的指导,比如详细的代码示例,针对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流程,以及一些“踩坑”指南。虽然理论的扎实是好事,但对于一个初涉实证研究的读者而言,更直观、更具体的步骤指引会更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理论基础的教科书,而非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手册。
评分评价二: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对经济学前沿的研究动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那些涉及复杂计量模型的研究。书中关于贸易经济和宏观经济模型的部分确实提供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也让我对某些前沿研究的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它更像是对现有计量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述”,而非一本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前沿的指南。对于那些希望了解如何设计前沿研究、如何提出新颖的研究问题、或者如何运用最新的统计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有限。它更多地是在“介绍”某些模型和结果,但很少深入探讨这些模型是如何被开发出来的,背后的创新点在哪里,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论迁移到其他研究领域。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研究者是如何一步步地从一个原始的问题出发,通过严谨的计量分析,最终得出具有影响力的结论。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故事性”和“启发性”略显不足。它更多地像是一篇篇文献综述的集合,而非一本能够激发我自身研究灵感的著作。对于希望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想要掌握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经济数学”和“贸易经济”这两个关键词,吸引了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数学工具与实际贸易研究相结合的书籍。在这方面,这本书的确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框架和概念,也对一些常用的统计检验进行了介绍。但是,我对书中关于“经济数学”的讲解深度和实用性有些失望。它似乎更多地关注了经济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而对于如何将这些数学模型转化为可计算、可分析的实证研究,以及如何用编程语言(如Python或R)来实现这些模型,本书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很多时候,我读完关于某个模型的理论阐述后,依然不知道如何着手在实际数据上进行应用。对于“贸易经济”部分,虽然提到了相关的研究领域,但具体的实证案例分析却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是理论上的举证,缺乏对具体数据来源、变量构建、模型选择和结果解释的详细过程展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经济数学工具来分析贸易模式、评估贸易政策影响、预测贸易趋势的实际案例,并附带清晰的步骤和代码示例。目前的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本理论概念的集合,对于希望将经济数学应用于贸易经济实证研究的读者,它提供的“工具箱”并不够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