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二次开放 : 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国选择》(应对经济全 球化新变局的中国策——面对世界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中国如何推进从“一次开放”向“二次开放”转型?)
主编: 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开本:16K
页码:375
出版日期:2017年3月第1版 2017年3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008-6618-3
字数:680千
印张:41
定价:59.00元
内容简介:
2017 年,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势头上扬,使全球政治经济局势跌宕不止、暗流汹涌;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金融风险增大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转型发展中的大国,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如何应对经济转型的多重挑战?本书全面解释新阶段我国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从“一次开放”走向“二次开放”。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提出以“二次开放”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以经济转型为目标推进结构性改革,在坚定扩大开放中赢得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厚植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为推进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作出中国的努力与贡献。为新形势下推进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致力于经济转轨理论与实践研究,围绕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在政府转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领域,共出版中英文专著四十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形成研究报告七十余部,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议报告,在决策和实践层面产生了积极影响。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2015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专家推荐:
《二次开放》提出了开放转型的大思路与务实性的举措,主张树立开放、包容、共享的新全球化观,主张用全球结构性改革破解全球层面的结构性矛盾。全书从开放角度分析经济转型的迫切性以及重大任务, 很好地把握了我国经济生活的脉搏。这份高质量的报告是可以引起各方的思考和讨论,值得每一位关注我国发展、开放以及转型重大问题的读者研读和参考。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魏礼群
本书提出新阶段我国扩大开放的战略构想——从“一次开放”走向“二次开放”。深入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提出以“二次开放”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以经济转型为目标推进结构性改革,为新形势下推进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卓元
本书敏锐地观察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系统提出了我国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不仅立意新颖,而且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理论的重要创新。相信本书将会对我国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 黄 海
目录:绪 论 经济转型与结构性改革
——经济全球化新挑战的中国选择
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潮的冲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需要加快推进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释放经济转型的巨大增长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增长预期。
一、以经济转型升级释放经济增长潜力·003
二、以深化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转型的突出矛盾·006
三、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012
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结构性改革·015
第一章 新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潮的形成,各方需要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冲击,需要共同推进开放、共享、包容、均衡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逆潮的形成·025
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增强·025
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029
三、警惕全球化逆潮的风险·030
第二节 坚定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033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难以逆转·033
二、经济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036
三、树立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新全球化观·040
第三节 以全球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042
一、以全球结构性改革化解全球结构性失衡·043
二、落实G20 杭州峰会创新增长蓝图和结构性改革共识·045
三、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046
第二章“二次开放”的中国选择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局,我国需要主动推进从“一次开放”向“二次开放”的转型,以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服务贸易战略为重点,务实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赢得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第一节 走向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二次开放”·054
一、对外开放仍是我国转型改革的重要动力·054
二、“十三五”:我国开放转型的重要机遇期·055
三、“十三五”:从“一次开放”走向“二次开放”的主动选择·058
四、“十三五”:“二次开放”的历史关节点·063
第二节“二次开放”的战略重点·064
一、推进自由贸易战略·065
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067
三、推进服务贸易战略·069
第三节“二次开放”的大国责任·070
一、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070
二、在“二次开放”中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072
三、助力全球经济治理变革·073
第三章 自由贸易战略引领经济全球化
自由贸易是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全球化逆潮,坚定推进自由贸易战略,不仅将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权力,也将为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性改革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坚定推进自由贸易战略·079
一、以自由贸易战略维护经济全球化大格局·079
二、推进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自由贸易战略·083
三、以自由贸易战略促进经济转型·086
第二节 加快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089
一、力推亚太自贸区建设·089
二、力推双边、多边自贸区建设·094
三、力推自由贸易制度安排·096
第三节 建立中欧自贸区·102
一、深化中欧合作的重大选项·102
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大行动·106
三、以服务贸易为重点·107
四、合并推进中欧BIT 谈判与FTA 谈判·110
五、深化中欧结构性改革·113
第四节 以自由贸易战略作为大国合作的基石·115
一、实现大国经济合作的双赢·115
二、实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120
三、承担经济全球化的大国责任·122
四、承担国际治理变革中的大国责任·126
第四章“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的新主角
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十字路口,“一带一路”是我国“二次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将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构建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经济全球化的新主角。它承载着三大历史性任务: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二是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三是以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
第一节“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角色·131
一、“一带一路”倡议赢得国际广泛共识·131
二、“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包容、共享、均衡的经济全球化·133
三、“一带一路”打造“经济全球化3.0 版”·136
第二节“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任务·138
一、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138
二、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139
三、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网络为目标·142
第三节“一带一路”:建立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战略重点·144
一、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144
二、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多边自由贸易区·148
三、推进“一带一路”双边自由贸易区建设·153
四、实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和产能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155
五、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159
六、建立多种形式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圈·162
第四节“一带一路”:形成区域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机遇·165
一、西部大开放带动西部大开发·165
二、形成“一带一路”东北开放的大格局·168
三、推进沿边大开放·173
第五节“一带一路”: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178
一、以自由贸易为目标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179
二、推动海洋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181
三、推动岛屿经济体互联互通·183
四、务实推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184
第五章 服务贸易:全球自由贸易的战略重点
服务贸易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与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进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是“二次开放”的重大选项。
第一节 服务贸易较快发展的大趋势·189
一、服务贸易的较快发展·189
二、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趋势·192
三、服务贸易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大趋势·195
第二节 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焦点·198
一、服务贸易在全球自由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198
二、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的焦点·202
三、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有重要作用·203
第三节 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新格局·205
一、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205
二、形成服务贸易强国的新格局·209
三、以服务贸易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211
四、以服务外包为重点培育我国服务贸易新优势·213
第四节 国内自贸区转型重在发展服务贸易·216
一、自贸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216
二、重在服务贸易开放的突破·218
三、为服务贸易开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221
第五节 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223
一、粤港澳区域一体化的重大选项·223
二、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政策与体制的统一·227
三、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在“一国两制”中有着独特作用·232
四、加强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233
第六章 经济转型的决定性影响
在“二次开放”中赢得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举措
是推进经济转型进程,释放经济转型的巨大增长潜力,为我国未来10 年6% 左右的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这就需要深化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经济转型决定增长前景·237
一、经济增长直接依赖经济转型·237
二、经济转型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241
三、以经济转型实现未来10 年6% 左右的中速增长·246
第二节 以经济转型赢得国际竞争主动·248
一、以制造业转型升级赢得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先机·248
二、以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全球大市场·253
三、以发展数字经济为重点形成新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257
第三节 以经济转型为目标深化结构性改革·262
一、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的财税结构调整·262
二、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环境·265
三、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重点破题国有企业改革·269
四、加快实现产权保护法治化·274
五、以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76
第七章 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大行动
适应经济服务化和服务型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新趋势,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破解经济转型中的重大结构性矛盾,“重头戏”是以打破垄断为重点的服务业市场开放。
第一节 以服务业市场开放赢得经济转型与对外开放的主动·283
一、服务业市场开放牵动经济转型全局·283
二、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是突出“短板”·287
三、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经济活力·292
第二节 服务业市场开放重在打破垄断·298
一、服务业市场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298
二、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300
三、推进服务业投资便利化改革·303
第三节 推进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304
一、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与服务贸易发展直接融合·304
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308
三、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312
四、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315
第四节 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政策与体制变革·319
一、服务业发展面临政策不平等的突出障碍·319
二、以政策平等促进服务业发展·321
三、放开服务业市场价格·324
四、全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325
五、以服务供给社会化为目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328
第五节 服务业市场开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331
一、突破思想观念束缚·331
二、突破传统体制束缚·333
三、突破既得利益束缚·334
第八章 监管变革的政府担当
“二次开放”凸显政府监管变革的现实性、迫切性。这就需要加快调整市场
监管权力结构,推动金融、反垄断、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型;由分散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型;由行政型监管为主向法治化监管为主转型。
第一节 建立现代市场监管体制·339
一、政府监管变革滞后是形成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339
二、监管变革滞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转型的突出矛盾·341
三、2020:基本形成现代市场监管体制·343
第二节 以金融监管变革防范金融风险·346
一、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性全面增强·346
二、建立综合性金融监管体制·349
三、形成独立性、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体制·350
四、以加强统筹协调为重点,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机构·352
五、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354
第三节 以反垄断为重点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55
一、强化反垄断的统一性、有效性·355
二、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法治化进程·359
三、形成政府监管与社会参与监管的合力·362
第四节 监管变革中的行政权力结构调整·366
一、监管变革滞后与权力结构配置不合理的矛盾突出·366
二、强化市场监管的权威性、独立性、专业性·367
三、加快调整监管权力结构·371
四、监管变革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373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吸引。"二次开放"这个词,立刻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仿佛预示着一场新的历史性变革即将来临。而“全球化十字路口”的定位,更是准确地抓住了当今世界最核心的时代特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何去何从,其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走向。我迫切想了解,作者将如何界定这“二次开放”的具体内涵?它是否意味着中国将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重塑之中?或者,它将是一种更加注重自身内在发展,同时又与世界保持审慎连接的策略?书中对中国在面对贸易战、科技封锁、意识形态冲突等诸多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应对之道,一定会是极为精彩的篇章。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中国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鸿沟等方面,贡献中国方案。书中或许还会触及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性,并与其他文明实现交流互鉴。总而言之,这本书有望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大变局中的角色提供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视角,其洞察力一定非同一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引人注目,"二次开放"这个概念就让我浮想联翩。它让人不禁思考,第一次开放是什么?是否指改革开放初期的那场深刻变革?那么“二次开放”又意味着什么?是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需要进行的又一次战略调整吗?而且“全球化十字路口”的比喻,更是将中国置于一个充满变数和抉择的关键节点。这意味着中国的任何一步棋都可能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个人对书中如何解读中国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否会选择更加独立的经济发展道路,或者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参与并重塑全球化进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深度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角色,以及这种创新如何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重塑?它又将如何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中国在“二次开放”的道路上,所展现出的智慧、决心与可能的风险。
评分初见这本书的书名,便被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战略深度所吸引。“二次开放”,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迭代感,似乎预示着一场比过去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变革正在酝酿。而“全球化十字路口”,则精准地定位了当前国际格局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国正站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做出至关重要的选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二次开放”的内涵。它是否意味着中国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体系,或者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新模式?书中对中国在复杂地缘政治博弈中,如何处理大国关系,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又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的分析,一定会是这本书的重头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如何引领或参与全球转型进行深入的阐述。它是否会提供关于中国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智慧?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见中国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所做的权衡以及其长远战略意图,其深刻的见解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二次开放 : 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国选择",本身就像一部精彩的序曲,瞬间勾起了我探究其内容的强烈愿望。 "二次开放"这个词,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它意味着中国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准备迎接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而“全球化十字路口”,更是将当下的世界格局描绘得淋漓尽致,一个充满变数、考验智慧的关键时刻。作为读者,我无比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将如何平衡国内发展与国际责任,如何处理自身崛起与现有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我好奇作者会如何阐释“开放”的含义,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还是会延伸到文化、科技、理念的更深层次交流?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应对外部的技术压制和贸易壁垒?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关于中国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以及它在全球治理中将扮演何种角色。这本书无疑会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当下战略选择的独特视角,并引发我们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极具吸引力,"二次开放"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而“全球化十字路口”更是点出了当下世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为读者,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中国在这个关键时刻所做的选择。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还是会走向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开放”的内涵又将如何演变,是经济层面的,还是文化、科技、思想层面的全方位开放?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讨论宏观的经济政策,更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在与世界互动过程中,如何处理自身文化认同、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期望书中能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进行深刻剖析,比如在多边主义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将扮演怎样的引领者或参与者?它会如何回应来自其他国家的关切和质疑?同时,“中国选择”这个词也暗示着某种主动性,而非被动接受。这让我联想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书中或许会深入分析这些倡议的战略意图、实施路径及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此外,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的当下,中国能否成为稳定世界经济、促进全球合作的压舱石,抑或会加剧区域间的紧张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议题,这本书无疑会成为理解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