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限度

资本的限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哈维著张寅译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社会批判
  • 马克思主义
  • 历史
  • 政治经济学
  • 阶级分析
  • 财富
  • 不平等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宿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3165
商品编码:25537744244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谈论资本、信用、金融、QQ化与城市化的经济类著作。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从商品、价格、资本、货币等*基本的概念出发,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发展历程。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将金融与地理两个维度相结合,更好地解释了城市化过程、房地产市场和不平均的地理发展,让我们对D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应对。   大卫·哈维:我们存在于社会SJ和所谓的自然SJD中,这个SJ正在迅猛地发生结构转换,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转换结构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关联推荐

SJZM思想家、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作品;从基本概念出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理的发展;借马克思的经典,为我们时代的难题寻求答案

1 作者为SJZM思想家,影响深远:剑桥大学博士教授《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多种著作在QQ被译为十余种语言。

2 本书内容将金融与地理两方面结合,对QQ化、城市化做出了系统而实在的解释,对我们应对D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与帮助。

3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作者从*基本的概念开始,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进入核心主题,让相对专业的内容不再显得那么艰涩。

4 精装锁线,黑白配色,简明大方。

 
目录
2006 年W1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D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043 D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D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D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D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237 D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D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D一块”危机理论 / 311 D8 章 固定资本 / 332 D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382 D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445 D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2006 年W1出版社(Verso)版导言 / 003

导 言 / 034

 

D1 章  商品、价值与阶级关系 / 043

D2 章  生产与分配 / 098

D3 章  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给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 / 149

D4 章  技术变革、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构成 / 183

D5 章  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变化的组织 / 237

D6 章  积累的动态 / 263

D7 章  过度积累、价值丧失和“D一块”危机理论 / 311

D8 章  固定资本 / 332

D9 章  货币、信用和金融 / 382

D10 章  金融资本及其矛盾 / 445

D11 章  租金理论 / 511

D12 章  空间格局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在地理上的机动性 / 575

D13 章  资本主义空间经济中的危机:帝国主义的辩证法 / 632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FC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J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D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J越会造成“在一J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J……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D1 卷,D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ZD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Z开始J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SJ的权力。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混乱中胜出的解决方案(尽管各处的胜负是FC不平均的)大致走上了新自由主义的路线或所谓“自由市场”的路线,其中带头的是金融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石油美元的问题)。这次胜利绝不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没有它自身内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后一点如今已经J为明显了。但是新自由化有一个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后果。在《资本论》D1 卷,马克思证明了一个社会越是符合去除国家调节的自由市场经济,权力的不对称——有的人拥有生产资料,有的人则被排除在生产资料所有者之外——J越会造成“在一J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J……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论》D1 卷,D645 页)1。30 年的新自由化恰好造成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结果。我们可以构造一种可信的论证——我在《新自由主义简史》(A Brief History ofNeoliberalism)2 中试图说明这一点——资本家阶级的ZD派系之所以会提出新自由化的日程,从Z开始J是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从20 世纪70 年代的乱局中兴起的资本家阶级精英分子恢复、巩固,并在一些情形下重构了他们在全SJ的权力。

这次政治转变——阶级权力的恢复和重构——意义重大,需要更加详细地予以评论。阶级权力本身是含糊的,因为它是一种难以直接衡量的社会关系。但它的行使需要一个看得见的必要条件(尽管绝不是充分条件),即收入和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这些积累和积聚的存在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都得到了联合国报告的广泛关注。D时人们发现,SJ上Z富有的358 个人的资产净值“等于SJ上Z贫困的45% 的人口——共计23 亿人——的收入总和”。SJ上Z富有的200 个人“在到1998 年为止的四年间使他们的资产净值翻了一倍有余,超过了1 万亿美元”,因而“SJ的前三名亿万富豪的资产超过了所有Z不发达国家及其6 亿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些趋势一直在加速,尽管各处的加速并不平均。在美国,前1%的收入赚取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 年到2000 年翻了一倍有余,而前0.1% 的人达到了原来的三倍有余。从1972年到2001 年,“从低往高D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87%”,而“D99.9 个百分位的收入增长了497%”。在1985 年的美国,《福布斯》400 富豪的财富总和在按照通货膨胀予以调整之后“为2380 亿美元”,“平均资产净值为6 亿美元”。到了2005 年,他们的平均资产净值则是28 亿美元,全部资产达到了1.13 万亿美元——“超过了加拿大的GN生产总值”。这个转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管薪酬的急速上升。“按照JT的美元来计算,普通的1席执行官在1980 年可以挣160 万美元年薪”,但到了2004 年,年薪数字上升到了760 万美元。BS(Bush)D局的税收政策令人愤慨地使这些差别更加悬殊了。税收减免的大多数好处都流向了前1% 的收入赚取者,而且Z近的税务法案只为“处于收入分配中段的人”削减了大约“20 美元”的税负,而“前1% 的人D中的前十分之一尽管有530 万美元的平均收入,却平均可以省下82415 美元”。这些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新自由主义政策掌权了——这些政策在地理上的扩散是FC不平均的——收入和财富J其悬殊的差距J会随之出现。在1988 年之后的墨西哥,随着私有化和经济结构转换的浪潮,有24 名墨西哥亿万富豪出现在了1994 年的《福布斯》SJ富豪榜上,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排在D24 位。在2005 年,严重贫困的墨西哥拥有了比沙特阿拉伯更多的亿万富豪。在俄罗斯以“休克疗法”实行市场改革的几年间,七名寡头控制了近一半的经济。随着市场改革,东欧和中欧也同样显示出了不平等程度的剧增。由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英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动,前1% 的收入赚取者到2000 年为止已经把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翻了一倍。东亚和东南亚的所谓“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s)Z初还能够把强劲的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平等结合起来(如韩国),但自1990 年以来——主要是在它们的经济遭受了1997—1998 年猛烈的金融冲击之后——它们的不平等程度却出现了45% 的增加。在印度尼西亚,少数贸易巨头的大笔财富避开了这场创伤的侵害,却有大约1500 万印尼人失业。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资本的限度》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剖析原著的核心议题,同时不提及“资本的限度”本身或任何AI生成痕迹。 --- 《市场的幽灵:现代经济的伦理困境与边界探索》 内容简介 在这个由无休止的增长驱动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于将市场机制视为自然法则,是实现繁荣与效率的唯一路径。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这套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时,一个深刻的疑问浮现出来:市场的扩张是否拥有内在的界限?这部深入探讨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著作,以一种批判性的、跨学科的视角,解剖了资本主义逻辑如何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种渗透所带来的结构性张力与潜在风险。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经济理论的枯燥复述,而是一场对现代生活基石的哲学与社会学审视。作者巧妙地融合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洞察力与当代社会理论的锐利分析,旨在揭示市场机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无意中侵蚀了那些传统上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域——从家庭的温情脉脉到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再到人类内在的精神需求。 第一部分:逻辑的扩张与边界的消融 开篇章节,作者首先勾勒出当前主流经济范式是如何构建其合法性的。它着重分析了“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现实世界中的局限性。这种假设,虽然在模型中方便易用,却系统性地忽略了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情感依赖以及社群纽带等关键因素。 书中对“商品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指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其持续性的扩张欲望,这种欲望迫使一切——时间、注意力、亲密关系甚至知识——都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例如,作者探讨了“注意力经济”的兴起,并论证了当人类的注意力本身成为稀缺资源并被算法精心管理时,个体自主性的空间是如何被压缩的。这种无边界的商品化倾向,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价值观体系,使得效用和价格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尺。 第二部分:社会有机体的异化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探讨市场逻辑对社会有机体的侵蚀。作者认为,社会结构并非仅仅由市场交易构成,它更依赖于非市场交换、互惠原则以及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当市场逻辑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些非功利的社会纽带便面临被“货币化”的风险。 作者深入分析了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中,公共服务(如教育和医疗)的私人化趋势。他们认为,虽然引入竞争可能提高效率,但却可能牺牲了社会公平和普遍可及性。当健康和知识的获取取决于个人的支付能力时,社会的基本契约——即公民应享有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便受到挑战。书中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示了这种“去公共化”过程如何加剧了阶层固化,并制造了新的社会排斥。 此外,书中对劳动力的“弹性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稳定的雇佣关系被零工经济和临时合同所取代,这不仅摧毁了劳动者的安全感,也瓦解了集体协商的能力。作者强调,劳动不仅仅是成本,更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参与的媒介,当劳动被彻底去人性化后,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焦虑与疏离感。 第三部分:环境与代际责任的困境 《市场的幽灵》将目光投向了更宏大的时间尺度——代际责任。书中批判了当前经济体系中根深蒂固的“短期主义”倾向。在季度报告和选举周期面前,长远的生态平衡与未来的福祉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 作者详细阐述了环境成本核算中的结构性缺陷。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往往将自然资源的消耗视为外部性,即不计入成本。这种做法为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和污染排放提供了经济上的“合理性”。本书呼吁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哲学,这种哲学必须内化对自然界的尊重,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才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限度”。如果不正视这种物质性的约束,任何看似繁荣的经济增长都将是建立在透支子孙后代资源的基础之上。 第四部分:寻找新的平衡点 在对现有体系的深刻批判之后,本书并未停留在悲观主义。作者转向探讨在市场之外、在资本逻辑之外,构建可持续社会所需的可能性空间。 这包括对不同治理模式的考察:如何重建强健的公民社会,使其能够有效制衡市场的权力;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某些核心价值(如清洁的空气、基础教育)的非商品化地位;以及如何重新定义“成功”与“富裕”,使其不再仅仅等同于物质积累的无限增加。作者鼓励读者思考一种更加“适度”的生活方式,一种重视非物质财富(如时间自由、社群联系)的经济伦理。 《市场的幽灵》是一部极具时代意义的著作。它迫使我们停下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结构是否正在将我们推向一个自我毁灭的境地。它挑战了“增长至上”的神话,并邀请所有关心社会未来的人,共同参与到划定现代经济边界的艰巨任务中去。这是一本关于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性呼吁。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资本的限度》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很有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是思想上的厚度。我之所以对它感兴趣,是因为书名直接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和阐述“资本的限度”?是它自身扩张能力的极限?是它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阈值?还是它在与人类价值和道德体系的博弈中,最终会遭遇的阻碍?我预感,这本书的论述会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可能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个领域。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是否与我自身的经历或观察相符。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难得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唤醒。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这本书需要我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所带来的那种对现实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是无价的。

评分

《资本的限度》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足以让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关于经济运行本质的深刻探讨。我猜想,作者必定是一位对宏观经济体系有着极其敏锐触觉的思想家,他/她将带领我们深入资本主义的肌理,去探寻其内在的逻辑,以及那些可能限制其无限扩张的因素。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限度”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阐释,是技术上的瓶颈?是资源上的枯竭?还是社会结构上的张力?亦或是某种哲学层面的必然?这些都让我充满了好奇。从一些零散的阅读片段来看,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也相当精炼,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我能想象,阅读的过程会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需要我聚精会神,反复揣摩,才能真正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似乎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与之进行深入对话的著作。我已经在心里默默地为它腾出了一片宁静的空间,准备好迎接这场关于资本运行规律的深度探索。

评分

《资本的限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我最喜欢的部分(尽管尚未完全读完)是作者对于历史进程中资本形态演变的梳理。他/她似乎并没有将资本视为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观察其如何变形、成长,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动态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书名中的“限度”二字,也促使我不断思考,资本究竟有没有它天然的边界?或者说,是人类社会自身的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在无形中为资本设置了“限度”?我猜想,作者在书中可能借鉴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经济学理论,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现实案例相结合,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经济原理。这本书不是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细心品味的智力盛宴。我目前还在努力跟上作者的节奏,但已经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思维上的冲击。

评分

这本书,《资本的限度》,我最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阅读。坦白说,初读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理论迷宫之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她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执着于挖掘事物最根本的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某个经济现象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述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经济模式,但这本书却像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限度”这个词,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我试图去理解,作者究竟是指哪些方面的“限度”。是周期性的危机?是贫富差距的扩大?还是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每一个可能性都让我感到不安,但同时也充满了探索的吸引力。我猜想,作者的论点可能会触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和政治议题,因为资本的运作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必然与权力、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的欲望息息相关。这本书需要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我相信,一旦我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的世界观将会因此而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改变。

评分

《资本的限度》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部分了,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经济运行底层逻辑的深度探索。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她似乎总能在看似杂乱的经济现象中,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我尤其喜欢他/她对历史案例的运用,通过回顾过去,来折射当下资本发展的趋势和潜在的问题。书名中的“限度”二字,不断在我脑海中回荡,让我思考,资本的增长是否真的可以无限持续下去?如果是,是以什么为代价?如果不是,那些“限度”又体现在何处?我猜测,作者在书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对于现有经济模式的批判性思考,甚至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某种预测。这本书的语言不是那种通俗易懂的风格,但正是这种略带挑战性的表达,让我觉得更有阅读的价值。它要求我保持高度的专注,并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以及他/她对于资本未来走向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