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楞严经文句-佛教十三经注疏 线装书局 佛教书籍

正版 楞严经文句-佛教十三经注疏 线装书局 佛教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楞严经
  • 佛教
  • 十三经注疏
  • 线装书局
  • 佛教书籍
  • 经书
  • 传统文化
  • 宗教经典
  • 古籍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时代联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20177
商品编码:2551033251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线装书局; 第1版 (2016年5月1日)
  • 丛书名: 
  • 精装: 52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9787512020177
  • 条形码: 9787512020177
  • 商品尺寸: 24.4 x 18 x 3.8 cm
  • 商品重量: 1.1 Kg

 

佛教十三经注疏 序
前言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
原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
后序

作者:(明)智旭 编者:楼宇烈 注释解说词:徐尚定 注释解说词:于德隆


《大佛顶首楞严经》—— 佛法精髓,智慧宝典 《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一部在大乘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经典。它由唐朝的般刺蜜帝译,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文之一。这部经文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系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佛教的根本教义,特别是关于“成佛之道”的次第、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辨别真伪佛教的种种智慧。 《楞严经》的主旨在于揭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皆具成佛之资”。它并非仅止于论述空性或无我,而是更进一步地指明了,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如何被妄想、颠倒所遮蔽,以及如何通过戒定慧的修持,逐步扫除障碍,显露本来面目,最终证得无上菩提。因此,它被誉为“开悟的楞严”,成为无数修行者探求真理、指引迷津的明灯。 经文内容概述: 《楞严经》的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涵盖了从个体修行到宇宙观的广泛议题。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几个核心部分: 1. 开经缘起与阿难的困惑: 经文伊始,通过佛陀与弟子阿难尊者的对话,引出了本经的主题。阿难作为佛陀的侍者,虽然常随佛学,但仍不免在面对外境诱惑时产生疑惑,对“如何才能真正获得清净,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染污”感到迷茫。佛陀借此机会,循循善诱,为阿难,也为众生,揭示了妄想和真性的辨别方法。 2. 破除虚妄,显露真心: 这是《楞严经》的核心论点之一。佛陀运用种种譬喻和逻辑,层层剥茧,指出我们日常所执着的“识”(即心识)并非永恒不变的真我,而是由无始以来的妄想所形成的虚幻相。通过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分析,佛陀揭示了根、尘、识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真心”是如何被“妄心”所遮盖的。他强调,要破除执着,必须先认识到“心”的虚妄性,才能逐渐趋向于“真心”的显露。 3. 七处徵心与真心何在: 为了帮助阿难彻底明白“真心”究竟在哪里,佛陀展开了著名的“七处徵心”的论述。他一步步地否定了“心”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山河大地)的错误认知,最终指出,真心不在一切处,而是超越了所有相对和对立的范畴,是离一切相、一切有、一切无的“常住真心”。这种对“心”的开示,对于理解空性、无相等佛教核心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 二十五圣圆通章: 这是《楞严经》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之一。佛陀询问二十五位证果的圣者,他们是如何通过各自的修行法门,最终证得圆通的。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到富楼那尊者的闻性圆通,再到弥勒菩萨的意识圆通等等,每一位圣者的证悟过程,都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行路径和见地。其中,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尤其被后世推崇,成为重要的修行法门,因为耳根听闻之法,最为直接,且易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5. 五阴魔境与邪正辨别: 《楞严经》不仅指明了成佛之道,也深刻地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和魔境。佛陀详细讲解了“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虚幻性,以及当修行达到一定境界时,可能会出现的“五阴魔境”。他列举了多种魔的形相和迷惑众生的方式,并提供了辨别邪正、防止入魔的详细方法。这一点对于现代人追求心灵平静和精神解脱,具有极强的警示和指导作用,帮助修行者避免误入歧途。 6. 楞严咒与加持: 《楞严经》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核心部分——“楞严咒”。楞严咒被誉为“咒中之王”,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能灭除一切罪业,消灾免难,降伏魔怨,护持修行者。经中记载,佛陀以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明真心,宣说此咒,其功德广大无边,能令持诵者得大智慧,解脱生死,甚至还能令佛法久住于世。 7. 末法时代与五浊恶世: 经文也预见了末法时代的到来,指出届时众生根性劣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修行者极易误入歧途。佛陀对此表示忧虑,并希望通过《楞严经》的流传,能够为末法时代的众生留下解脱的种子,令其不至于完全失去佛法的指引。 《楞严经》的价值与意义: 《楞严经》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被后世奉为“开悟的楞严”,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深刻的哲学思辨: 经文对于“心”的本质、虚妄与真实的辨别、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哲学探讨。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我”和“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心识的投射,从而为破除执着、获得自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统的修行次第: 从破除妄想、认识真心,到二十五圣圆通的多种修行方法,再到辨别魔境、护持正念,经文为修行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修行框架。它不仅有理论的指导,更有实践的指向。 强大的实践指导: 尤其是“二十五圣圆通章”和“楞严咒”,为不同根器、不同喜好的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修持方法。耳根圆通的易于实践,楞严咒的强大加持,都使得这部经文具有了极强的普度意义。 辨别邪正的利器: 在鱼龙混杂的佛教世界里,《楞严经》尤其以其辨别邪正的详细论述,成为了衡量真伪佛教的重要标准。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够帮助其辨别善知识,避免被 spurious 的教法所误导。 普度众生的宏愿: 佛陀宣说《楞严经》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令其脱离苦海,证得究竟的解脱。经文中所蕴含的慈悲和智慧,始终贯穿其中,体现了佛陀对众生深切的关怀。 总而言之,《大佛顶首楞严经》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义理高深奥妙,同时又具有极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佛教经典。它不仅是佛教徒修行进取的重要指南,也是对人生、宇宙进行深刻反思的智慧宝典。通过研读《楞严经》,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并找到一条通往究竟觉悟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这种习惯了快节奏信息的读者来说,阅读一本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经典是一项挑战。但是,这本书的叙述节奏和内容组织,竟然有一种奇特的引导力。它不是强迫你快速消化,而是邀请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遣词造句背后的深意。比如,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因果链条时,它会用一种近乎于演示的笔法,层层剥开迷雾,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它的逻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远比那种生硬的灌输有效得多。它成功地将那些高悬于理论之上的概念,拉回到可以被我们心智所把握的实际层面,极大地增强了修行的可操作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传统的线装风格,带着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古朴气息。当我拿到它的时候,指尖触碰到封面,能感受到纸张的质地,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翻开书页,那墨香的淡雅,配合着工整清晰的字体排版,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尤其是在阅读那些需要静心体会的篇章时,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阅读器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装帧上的用心程度,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对内容抱持了一种肃穆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在新时代的出版物中已经不多见了,因此更显得这份“正版”的重量感。

评分

作为一名在佛学探索中寻找可靠指引的人,我非常看重“权威性”和“可靠性”。市面上太多关于佛经的“新解”或者“创新解读”,虽然听起来很吸引眼球,但往往经不起推敲。这本书之所以能吸引我持续研读,就在于它散发出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稳重感。它所引用的典籍和论证路径,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传统的尊重,绝非一时兴起的灵感之作。能够获得这样一部严谨扎实的注疏作为案头常备,对于任何希望在佛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人不再感到迷茫。

评分

我最近在琢磨佛教义理的深入探究,手头上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典籍。与那些翻译腔过重或者注释过于现代化的版本相比,这本读起来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的语言风格,保留了一种原汁原味的古韵,虽然初读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去适应那种古典的叙事方式和表达习惯,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直指核心的洞察力就显现出来了。这让我在理解那些深奥概念时,少了很多转译的损耗,更接近于原始的智慧流淌。很多时候,我们试图用现代的词汇去解释古老的概念,反而会丢失其精髓,而这本书似乎成功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保持了文本的纯粹性,非常适合对原典要求极高的学习者。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购入的,毕竟市面上关于佛经的注疏版本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觉得“到位”的并不多。但这本书的注释体系,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它不是那种零散的、附会的解读,而是建立在一个宏大框架之上的层层递进的阐释。作者似乎对整个佛教思想史有着非常扎实的掌握,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学派在关键议题上的异同,并将这些论述融入到对具体经文的解读之中。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更像是一场与历代高僧大德的跨时空对话,让人对法义的理解豁然开朗,远超我之前阅读的几本入门读物所能提供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