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roceedings of 2017 national ference o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architectural eduction and DAD 2017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architecture | 作者 | 吉国华, 童滋雨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2211159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从实践角度出发的建筑师,我对《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这本书所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会议的名称本身就暗示了这是一场集结了教学、研究和国际前沿的盛会。我尤其关注“教学研讨会”这一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建筑教育是塑造未来建筑师的关键环节。当前,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参数化设计、BIM技术到VR/AR可视化,这些工具和方法正在颠覆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因此,了解国内顶尖建筑院系是如何将这些新兴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如何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需求的设计人才,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课程设置的探讨,甚至是教师在面对技术变革时的反思与实践。同时,“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的加入,则意味着这本书将跳出国内的视野,触及全球数字建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那些大胆的、颠覆性的数字建筑概念,例如由人工智能辅助生成的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结构的建造,或是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过程中扮演的更深层次角色。这些国际化的视角,对于拓展我们的设计思维、提升项目的技术应用水平,无疑会带来深刻的启迪。
评分我对《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对建筑领域前沿技术和理论的强烈求知欲。虽然我还没有阅读其内容,但“数字·文化”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技术本身,更是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与“文化”这一更深层次的概念发生碰撞、融合,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建筑实践。2017年,作为数字建筑领域一个关键的节点,这次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无疑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思想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数字建模技术精确记录和分析历史建筑的精髓,如何通过参数化设计语言重新演绎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抑或是如何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向公众更生动地展示建筑的文化内涵。此外,我对于“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的关注点也十分强烈。DADA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实验性和前卫性的艺术运动,将其与数字建筑相结合,我预感这本书中会包含大量突破常规、富有想象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探索。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算法生成设计、仿生学在数字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全新的空间体验和人居环境的讨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爱好者,我对《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其具体内容,但仅从书名和举办的会议性质来看,我便能预见到它所蕴含的价值。“数字·文化”这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揭示了一种深刻的时代洞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塑造文化、影响我们对空间认知的媒介。2017年,这是一个距离我们不远又不近的年份,当年在全国建筑院系中举行的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以及国际性的DADA数字建筑学术会议,汇聚了当时该领域最前沿的思潮和最活跃的学术力量。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收录了这次盛会上的优秀论文、精彩演讲摘要,甚至是深度讨论的记录。这些内容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宝贵的视角,去了解中国建筑教育界在数字技术融合方面的探索历程,以及国际上同行在数字建筑设计、建造、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尤其好奇,在“文化”层面,数字技术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它是否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还是已经开始渗透并重塑我们对于地域性、历史文脉、甚至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理解?这本书是否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可持续设计、以及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构建等方面的潜力?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希望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寻找答案,获得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在建筑设计领域摸索多年的年轻从业者,我对《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这本书所代表的学术交流活动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始终认为,建筑的未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应用又必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书名中的“数字·文化”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议题——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保持建筑设计的文化根基,并利用数字技术赋予其新的生命力。2017年,一个关于“数字技术教学”的全国性研讨会,以及一个名为“DADA”的数字建筑国际学术会议,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活动,通过这本书的凝聚,必将碰撞出精彩的火花。我尤为关注的是,在那个时期,国内的建筑院系是如何看待和应对数字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掌握新的设计软件、理解新的设计逻辑,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保持批判性思维的讨论?同时,DADA 2017国际学术会议所带来的前沿视角,我期待能够从中窥见一些大胆的、甚至是有些激进的数字建筑实践与理论。例如,关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加个性化、适应性强的建筑空间,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设计流程来优化建筑性能,或者如何探索数字技术在建筑材料创新和建造方式革新方面的潜力。这些内容,对于拓宽我的视野,提升我在实际项目中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对《数字·文化:2017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这本书的关注,源于我对建筑设计领域前沿学术探索的浓厚兴趣。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跨界融合的意味——“数字”代表着技术革新,“文化”则承载着历史传承与人文精神。2017年,这一年正值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快速渗透的关键时期,全国性的建筑院系研讨会与国际性的DADA数字建筑学术会议的结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当时行业发展状况的绝佳窗口。我高度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数字技术与建筑文化之间多维度的互动关系。例如,数字技术如何在传承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等方面发挥作用?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重塑历史建筑的肌理?同时,DADA 2017数字建筑国际学术会议的出现,意味着这本书将触及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数字建筑理论和实践。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参数化设计在复杂形态生成中的应用,关于新兴数字建造技术(如3D打印、机器人建造)的最新进展,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被用来创造更具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的建筑空间。尤其令我好奇的是,在“DADA”这个概念的引导下,书中是否会有一些突破传统、充满艺术张力的数字建筑设计案例,探讨数字技术是否能够成为表达当下社会思潮和情感的新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