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且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 王南、胡介中、李路珂、袁琳编著的《北京古建筑地图(下)》继续中册内容,主要介绍门头沟、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各区县的历史建筑,共精选了142处较为重要且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及艺术成就,另选择了450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
胡介中,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因父亲桌前的一枚篆刻方印对古代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习,师从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喜爱阅读与平面设计,对老北京的古建筑怀有深厚感情。攻读硕士期间,走访京城大街小巷,搜集、阅读大量北京史料文献,完成学位论文《清代北京城内衙署建筑之规模与空间布局探索》。曾发表《清代北京衙署建筑基址规模之探讨》、《试析古代都城中衙署建筑的分布特征》、《试析明初三都衙暑建筑制度之因袭与布局特点》等相关文章。
凡例
分片索引
交通简图
古建筑分片导览
门头沟区
门头淘区概述
白瀑寺(圆正法师灵塔)
沿河城与敌台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
灵严寺大殿
双林寺
灵岳寺
三官阁过街楼
潭柘寺
戒台寺
门头沟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昌平区
昌平区概述
银山塔林
居庸关、云台
南口城
十三陵
和平寺
文物石刻园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
朝宗桥
巩华城
小汤山温泉(汤泉行宫遗址)
昌平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顺义区
顺义区概述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无梁阁
元圣宫
顺义区其他文物建筑列表
通州区
通州区概述
燃灯塔
通州文庙大成殿
紫清宫
李卓吾墓
通州清真寺
万字会院
安寺
潞河中学早期建筑
潞河中学原教学楼
博唐亭
协和书院教士楼
富育女校教士楼、百友楼旧址
三义庙(山左会馆)
这本《北京古建筑地图(下)》真是让人惊喜连连!作为一个对北京历史文化颇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带我领略古都风貌,又不过于枯燥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打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地图,将分散的古建筑点串联起来,仿佛一张时空的网,将我轻轻笼罩。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指南那样只列出景点名称和开放时间,而是将每一处建筑都赋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平实而又不失韵味,仿佛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讲述着皇城根下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建筑细节的描绘,比如屋脊上精巧的琉璃瓦、斗拱的榫卯结构、甚至是门环上的历史印记,这些细微之处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其中,想象着昔日达官贵人在此踱步,寻常百姓在这里穿梭的场景。它不仅是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更是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窗口,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厚重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建筑的知识点,比如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差异,不同等级的建筑形制区别等等,这些信息非常实用,让我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增长见识,不再是走马观花。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往往就藏在它的古老建筑里。《北京古建筑地图(下)》这本书,恰恰如其名,为我绘制了一幅通往北京灵魂深处的地图。与其他介绍性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作者并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读者,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充满激情的笔触,引领我们一同走进北京的古老时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建筑“情感”的挖掘,它不仅仅是罗列建筑的功能和形制,而是试图去捕捉建筑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比如,在描述一些曾经的官署、民居时,作者会想象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这些冰冷的建筑瞬间拥有了温度。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绘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例如对古老城墙上斑驳的印记的讲述,对一些老胡同里残存的老物件的记录,这些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让我意识到,北京的古建筑并非只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城市的历史、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这座城市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让我对北京有了新的认识,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也让我更加珍视这座充满魅力的古都。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心想大概又是那种图文并茂但内容空洞的“大部头”。然而,它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建筑的“样子”,更深入地挖掘了建筑背后的“灵魂”。作者在描述每一处古建筑时,都力求呈现其历史沿革、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对皇家园林的描写,不仅仅是罗列亭台楼阁,而是阐述了其风水理念、造园艺术以及与帝王生活的紧密联系。我读到关于颐和园“万寿山”的章节时,就被作者的考据深深吸引,他不仅讲述了这座山的由来,还细致地分析了山上的建筑如何巧妙地融入自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寺庙、王府、名人故居等多种类型的古建筑,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密码等待被解读。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和建筑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读这本书,感觉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在北京的街头巷尾进行一次充满发现的深度旅行,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和感悟,它让我看到了北京古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木头,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活态历史。
评分坦白讲,我对古代建筑一直以来都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距离感的心情,总觉得那是专家学者的领域。但《北京古建筑地图(下)》这本书,就像是为我这样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一把钥匙,它让我能够轻松地推开那扇古老的大门。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非常用心,它将北京的古建筑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了梳理,不是简单地堆砌信息,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关于建筑构造的讲解,并没有让我感到头疼,反而像是在拼搭一幅精美的拼图。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斗拱、藻井等结构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而且,它还不仅仅停留在建筑本身,还会适时地将建筑与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记得书中对恭王府的介绍,不仅描绘了其精美的建筑细节,还穿插了和珅、恭亲王等人物的历史,让我一边欣赏建筑,一边感受历史的波澜。这本书让我觉得,北京的古建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充满故事、蕴含智慧的活的遗产,它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愿意主动去亲近和保护这些宝贵的财富。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人来说,《北京古建筑地图(下)》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普及”和“传承”的定位。它没有使用过于专业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和生活化的方式来介绍北京的古建筑。我个人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但知之甚少”的建筑的详细介绍。比如,书中对一些王府的描写,不仅介绍了其宏伟的建筑格局,还讲述了居住在其中的王公贵族的命运沉浮,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原本严肃的建筑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和现代拍摄的精美图片,让读者可以直观地对比古今的变迁,感受时间的厚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建筑的“功能性”分析,比如为何紫禁城里的建筑要采取特定的朝向,为何某些宫殿的屋顶颜色不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北京,不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而是一座被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古都。它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探索身边的历史遗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