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敏李现民... 编
图书标签:
  • 工业4
  • 0
  • 第四次工业革命
  • 智能制造
  • 数字化转型
  • 工业互联网
  • 物联网
  • 人工智能
  • 自动化
  • 未来工厂
  • 技术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
ISBN:9787111471615
商品编码:2696288894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 作者:(德)乌尔里希·森德勒|译者:邓敏//李现民
  • 定价:45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ISBN号:978711147161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7-01
  • 印刷时间:2014-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97
  • 字数:25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由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工业业务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西门子作为德国*具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以及**工业业务领域的创新先驱,也是“工业4.0”概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内容提要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由乌 尔里希·森德勒主编,是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 领导2030年的配套用书,主题思想是:从经济和科学 的角度,深入探讨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 保持一个成功的**生产基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 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 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服务。本书每个 章节都从**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 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淅地勾勒 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生于1951年,毕业于克雷菲尔德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人文中学。在经过奥迪公司内卡苏尔姆工厂的模具制造人员培训和位于海尔布隆市的德劳茨模具制造公司的数控编程人员培训之后,进入海尔布隆大学学习精密仪器工程学,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  随后,他在总部位于内卡苏尔姆的科尔本施密特公司CAD系统开发部门任职,再后来成为海德堡CAD-CAM报告杂志的一名编辑。  自1989年以来,他成为虚拟产品开发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领域的一位独立记者、作家和技术分析师。2009年,海德堡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论》。此外,他还是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工业4.0: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控制工业的复杂性 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
第二章 软件:工业的未来 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
第三章 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基础的创新 格哈德·鲍姆(Gerhard Baum)
第四章 中小型机械制造业——系统开发也是灵活和高度创新的 霍尔格·伯切丁(Holger Borcherding)
第五章 使用基于模型的软件和系统工程作为一致性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的元素 曼弗雷德·布罗伊(Manfred Broy)
第六章 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基于模型的虚拟产品开发 马丁·艾格纳(Martin Eigner)
第七章 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实现生产与产品研发的数字可视化 胡桉桐(Anton S.Huber)
第八章 作为**汽车关键指标的连通性 马蒂亚斯·施通普弗勒(Matthias Stümpfle)和赫伯特·科勒(Herbert Kohler)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正在席卷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宏大图景、核心技术、深刻影响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重塑。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人类生产力边界拓展的哲学思考与工程实践的深度结合。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必然 工业4.0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过去三次工业革命坚实基础之上的必然演进。我们首先追溯了蒸汽机、电力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为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量级提供了历史坐标。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 回顾第一次(蒸汽动力驱动的机械化生产)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驱动的大规模流水线作业),强调了能源和动力对生产效率的根本性提升。 信息时代的黎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崛起,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为今天的智能互联奠定了信息基础。我们探讨了如何从“自动化”向“数字化”过渡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4.0的本质: 明确指出工业4.0的核心在于“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深度融合(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实现生产要素的全面互联、实时感知、自我优化和柔性制造。 第二部分:驱动革命的核心技术矩阵 工业4.0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前沿技术的协同作用。本书以极大的篇幅详细拆解了这些关键技术,分析了它们如何相互赋能,共同构建起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 物联网(IoT)与工业物联网(IIoT): 重点阐述了传感器、执行器和网络协议在工业环境中的部署策略,如何采集海量实时数据,并构建起万物互联的工业生态。我们探讨了边缘计算在数据处理中的关键作用,以保证低延迟的决策能力。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 深入解析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需求预测和生产排程优化中的应用案例。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AI算法从海量工业数据中提取商业价值,实现从描述性分析到规范性分析的飞跃。 增材制造(3D打印): 不仅介绍了不同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更侧重于其对供应链和产品设计思维的颠覆。探讨了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如何通过增材制造成为现实,以及它对传统模具和库存管理的冲击。 云计算、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 详细描绘了数字孪生技术如何成为连接物理实体与虚拟世界的桥梁。通过对实时数据的镜像映射和模拟仿真,工程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优化和预测物理系统的行为,极大地降低了试错成本和风险。 信息安全与网络物理系统安全: 随着互联性的增强,安全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书专门辟章探讨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ICS)和操作技术(OT)环境的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纵深防御策略以及零信任架构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重塑生产与商业模式 工业4.0的影响远超车间本身,它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价值创造的方式、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竞争格局。 智能工厂的蓝图构建: 从车间布局到MES/ERP系统的集成,本书提供了构建高度柔性化、自组织化和资源效率最大化的智能工厂的实施路径图。重点分析了人机协作(Cobots)的引入如何提升人效和安全性。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追溯性、透明度和贸易金融中的潜力,以及如何利用AI驱动的需求预测来构建敏捷、韧性强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服务化转型与新商业模式: 分析了传统产品制造商如何通过嵌入传感器和软件,向“产品即服务”(Product-as-a-Service, PaaS)模式转变,从而实现持续的收入流和更深层次的客户关系。 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革: 审视了自动化对传统制造业岗位的替代效应,并着重强调了对新技能人才的需求,如数据科学家、系统集成工程师和人机交互设计师。书中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员工再培训和教育体系的构建建议。 第四部分:挑战、风险与伦理考量 技术的光芒之下,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本书客观公正地分析了推行工业4.0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障碍。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难题: 讨论了不同设备、不同厂商之间的通信协议碎片化问题,以及行业标准制定组织在推动统一框架中的努力和困境。 巨额的初期投入与投资回报率(ROI)评估: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如何合理规划投资、分阶段实施,并准确量化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长期价值,是决策的关键难点。 社会公平与监管滞后: 探讨了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剧、数据主权争议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挑战。 本书以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和前瞻性的视角,为企业管理者、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注未来产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份理解并驾驭工业4.0浪潮的权威指南。它旨在激发读者不仅看到技术的变革,更要思考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结构和未来生活方式的终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齿轮和数据的抽象图形,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巨变。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的技术术语,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娓娓道来,带领我回顾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轰鸣,电力时代的璀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曾经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变革,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体。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工匠们在蒸汽机的驱动下辛勤劳作,又仿佛能听到电报机的嘀嗒声响彻世界。这种历史的回顾,让我对“工业4.0”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必然延续。作者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步的推演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他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技术细节相结合,让我在惊叹于人类智慧的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工业4.0”核心驱动力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关键技术层面,细致地解释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构筑起这个全新的工业时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算法和复杂的网络连接原理阐释得明明白白,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比如,在讲到人工智能时,他引用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说明AI如何在生产线上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甚至如何进行预测性维护,避免设备故障。而在谈到物联网时,他则描绘了一幅万物互联的图景,从传感器到智能终端,再到云端平台,数据的流动如何赋能更精细化的管理和更智能化的决策。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数字孪生”的阐述,这简直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完美复刻的能力,它为产品设计、生产模拟、甚至是城市管理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到,工业4.0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一种生产模式的颠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茅塞顿开的书。我一直以为“工业4.0”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极其富有启发性的方式,阐述了工业4.0的各个关键领域,并清晰地勾勒出它们如何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庞大的、智能化的工业生态系统。他对于“数据”在工业4.0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驱动生产、优化决策、甚至预测未来的关键要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敏捷制造”和“柔性生产”的探讨,这预示着未来的工厂将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生产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此外,作者对供应链的重塑、对服务业的智能化升级的描述,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商业世界。读这本书,就像获得了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变革,并为迎接它做好准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所描绘的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图景。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视角延展到工业4.0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他描绘了智能工厂的运作模式,机器人与工人并肩工作,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他畅想了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他预见了智慧城市的面貌,交通、能源、医疗等都将变得更加智能和便捷。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强调了工业4.0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他认为,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艺术、教育和人际交往中,从而实现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思考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工业4.0”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报道和模糊的想象中。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回避工业4.0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比如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以及技术鸿沟的加剧等等。他以一种客观而审慎的态度,详细分析了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我尤其欣赏他对“人机协作”模式的探讨,他认为工业4.0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要将人类从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从事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这种观点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形态有了更积极的展望。此外,书中还触及了工业4.0对社会结构、教育体系甚至伦理道德的影响,这些宏大的议题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探讨。阅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口,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同时也充满挑战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