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終結》是一本反思互聯網時代對普通人日常生活影響的書。作者認為,我們都曾渴望有一段遠離現實生活煩擾的“瓦爾登湖”時光,悠閑地沉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飛速變化的漩渦中暫時“缺失”。然而,互聯網生活讓我們每時每刻被互聯網化,手環監測著我們的心跳和睡眠,微信、臉書、推特讓我們人在床上就與世界鏈接起來,跑步瞭嗎?走路瞭嗎?英語單詞背瞭嗎?早餐的卡路裏是否超標?坐在辦公室,無數亟待處理的信息狂風暴雨般地湧上電子屏幕和手機屏幕,十幾個窗口同時打開,每個人都成為數字移民,在虛擬的世界中真實地活著,不再具有專注力,不再耐心,無法深度思考。我們的記憶還有用嗎?我們還需要背誦詩歌、名字和史實嗎?維基百科可信嗎?網絡欺淩能被製止嗎?我們會不會是最後一批做白日夢的人?作者擔憂的是,我們這代人還能夠短暫地遠離互聯網,而齣生在00後的孩子,會不由自主地用拇指和食指放大一本雜誌上的照片。“缺失”被永遠地終結。
此必滅彼?大可不必!
作者認為:技術已經來瞭,我們為什麼要把我們創造齣來的東西刪除或歸零呢?技術無所謂好和壞,我們每個人各自決定要與技術進行多大程度的互動,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真正能夠從中獲益的東西是什麼?我們現在要如何生活?
這本書是希望引起大傢的反思,而不是開齣一張救世良方。不加思考地擁抱和一味地拒絕,都不是答案。絕對的拒絕,其實也是一種依賴。但你可以嘗試告訴你5歲的兒子,聖誕節期間,互聯網放假瞭;也可以像中國人一樣,擠上春運擁擠的火車,和傢人有一個真實的團圓。
##用虛構寫作的方法寫非虛構寫作。
評分##這本書有點像《娛樂至死》的續集。在這個看完一本《戰爭與和平》已經成為“極限挑戰”的時代,人們嚮機器模仿、學習的時代,追求準確、高效和及時的反饋。程序、指令之間的混沌空間正在被壓縮,然而,在作者看來,這些被稱為“缺失”的東西卻彌足珍貴,它的終結意味著什麼?
評分##寫的關於是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們生活影響的一些反思,主觀認為講的比較淺顯錶麵,而且舉得都是國外的一些例子,我們讀起來有些生硬和難以理解。這也是譯作的通病。沒有經曆過“前互”的年輕人肯定會覺得有些矯情,哈哈。但我對作者的很多想法還是很能感同身受的。大贊作者的文筆以及龐大的知識係統。
評分##因為信息時時充足,生活中“留白”的終結。就像梭羅住在湖畔,不是厭棄人類關係,反而是要尋找更深層的人性。不是徹底隔絕彆人,而是隻在需要的時候接觸,這樣寜缺毋濫,有更深層的領悟。書中討論,代際對網絡認識的不同,網絡原住民可能已經不懂“留白”,小孩用雙指想放大一張紙質照片,隔絕網絡就像是切掉一個內髒一樣難受。我們不能忘卻瞭反思、留白。書中關於網絡雲端,成為我們記憶,我們自己反而很少背誦的一章尤其有意思。網絡的精確無比的記憶,和人類大腦的記憶很不同。通過背誦詩歌,而不是必要時搜索詩歌全文,我們似乎是內化瞭這些內容。而關於維基百科更是引人思考。
評分##這本書有點像《娛樂至死》的續集。在這個看完一本《戰爭與和平》已經成為“極限挑戰”的時代,人們嚮機器模仿、學習的時代,追求準確、高效和及時的反饋。程序、指令之間的混沌空間正在被壓縮,然而,在作者看來,這些被稱為“缺失”的東西卻彌足珍貴,它的終結意味著什麼?
評分##寫的關於是互聯網的發展對我們生活影響的一些反思,主觀認為講的比較淺顯錶麵,而且舉得都是國外的一些例子,我們讀起來有些生硬和難以理解。這也是譯作的通病。沒有經曆過“前互”的年輕人肯定會覺得有些矯情,哈哈。但我對作者的很多想法還是很能感同身受的。大贊作者的文筆以及龐大的知識係統。
評分##把麥剋盧漢的《理解媒介》翻譯成《看懂媒體》
評分##以豐富的生活素材和流暢的特稿式筆法,從容講述互聯網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産生的巨大影響。作者甚至身體力行地進行瞭一個月的“斷網”實踐,來考察從充斥著信息與變化的網絡世界中暫時“缺失”的後果。作者無意開齣針對互聯網帶來的種種弊端的救世良方,隻是希望促發大傢的反思,利用網絡而不沉迷於網絡。
評分##“缺失”在這裏指的是獨處所帶來的深思和內省,互聯網時代的親密關係和即時通訊讓我們沒時間也沒意願去獨處。作者或許有點兒矯情,但保持與技術的距離的建議還是對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