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彦主编的《敦煌西域民语外文善本掌故》以 通俗浅近和流畅文字,解读**图书馆珍藏古籍善本 文献,以及流传过程与其中的精彩文化故事,直接拍 摄原书书影,图片清晰,图文并茂。可作为古籍版本 收藏鉴定的参考,共**外古代文化爱好者阅读,弘 扬国学。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专业爱好者。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前言
敦煌遗书掌故
敦煌唐人写本《辩亡论》
敦煌所出《问对》残卷——唐代科举对策的范本
图家图书馆藏唐写本《贞观姓氏录》
敦煌写本《博望坊巷女社规约》——敦煌女性社会的缩影
《佛说如来成道经》与《降魔变文》——疑伪经与变文的完整阐释
敦煌唐写本《李陵变文》
《律藏初分卷第三》——**图书馆藏*早的敦煌遗书
敦煌本《坛经》的前世今生
**图书馆藏敦煌礼忏文——忏悔发愿文实用文本
**图书馆藏敦煌本《大唐三藏圣教序》
味青斋旧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义疏》
**图书馆藏唐写本《摩尼教经》
翟奉达写本《逆刺占》
事死如事生——**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中的“祭文”类文书
十王信仰与七七斋——佛教与本土信仰的交融
敦煌五代印本《大圣文珠师利菩萨像》
BD14546V壁画榜题抄本——壁画创作过程的遗迹
敦煌写本《新修本草》
道真补经一千年前的修复风采
**图书馆藏敦煌遗书《金光明*胜王经》——尽显古代修复技艺
敦煌遗书BD09092——早期套边实例
**图书馆藏刘廷琛旧藏敦煌遗书
西域文献掌故
打开沉埋千年的精彩画卷——西域文献新发现
**图书馆藏西域文献形制——中古时期西域多元文明的缩影
和田出土《观世音菩萨劝攘灾经》写本——中古时期民间信仰的鲜明写照
于阗文《对治十五鬼护身符》
唐代西域儒家文化遗迹——《孝经》郑注残片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掌故
**图书馆藏那塘版藏文《大藏经》
**图书馆藏八邦寺古版藏学经典
法成藏译《佛说善恶因果经》——汉藏文化交流的印证
藏文《布顿佛教史》
藏文《三百佛像图》——藏传佛教造像集萃
藏文《萨迦格言》——藏族格言诗精华
三体合璧《九姓回鹃可汗碑》——突厥文石碑的翘楚
回鹘文《玄奘传》
西夏译经图——西夏译场美丽画卷
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卷九
女真文《奥屯良弼饯饮碑》
蒙古文北京版《甘珠尔》
蒙古文泥金写本《金光明*胜王经》
蒙古文《天地八阳神咒经》——疑伪经流变无序的代表作
英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蒙古民间文学精髓
蒙古文医药著作《普济杂方》
蒙古文《军律》
察合台文《纳瓦依诗集》
**图书馆藏傣文贝叶经
东巴文《创世经》——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满文本《三国志演义》
满汉三十二体篆字本《御制盛京赋》
满文本《难经脉诀》
四体合璧《二十一救度佛母赞》——尽显皇家典籍风范
外文善本掌故
摇篮本《安哲罗全集》Su,mma Angellca
简话《纽伦堡编年史》
**图书馆藏《论人体构造》
并非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球运行论》
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亚里士多德《寰有诠》
帕拉第奥及其《建筑四书》
中国**图书馆藏《金言集》——世界孤本
人间天堂——《艾希施泰特的花园》
武加大《**》与索智能主教藏书
《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访大清帝国记闻》
《中华帝国全志》与《本草纲目》的西传
《简明地图集》与“詹金斯耳朵的战争”
版画《帝鉴图说》
德里格音乐手稿——中西音乐交流的见证
《法汉蒙满四体合壁词典》
《柏林皇家图书馆汉满文书籍和手稿目录》——中国珍籍在异域
埃德温·丁格尔《辛亥革命目击记》
康德黎《孙逸仙与中国的觉醒》
《中华民国》The Flowery Republic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注于某个狭窄领域(比如特定地域的古代文献)的出版物通常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内容深度不足,只是为了凑数。然而,这部书的广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迷失世界的窗户,那些看似孤立的文字片段,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宏大又精密的文化贸易网络图景。尤其是一些关于地方性宗教文本变迁的记述,让我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融合有了颠覆性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直接解答了某个研究热点,而在于它提供了大量“非主流”但极具潜力的研究线索,简直是给所有做历史地理和宗教史的研究者们扔出了一堆宝贝。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学术交流会上听说了这本书的系列丛书,虽然我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但“掌故”这个词实在太勾人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借阅了这本,结果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从古代的文献流传和版本差异中去反推当时的文化影响力范围。书中的引文注释极其详尽,尤其是对那些罕见异体字的考证,简直是文献学家的盛宴。虽然我研究的题材没有直接涉及西域,但那些关于文本流传路径的描绘,让我对知识是如何穿越时空、在不同地域间被接纳和转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为我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挪用”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虽然是古籍,但其方法论的启发性极强。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代语言文字演变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平时主要关注的是梵文和古波斯语的相互影响。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对那些边缘语言材料的处理方式所震撼。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语种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语言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相互渗透、相互“借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过程。书中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使是对于不熟悉古籍校勘的普通读者,那些关键的注释和译注也做得清晰明了,做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完美平衡。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对照着目录梳理那些陌生的地名和人名,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比看任何惊险小说都要刺激。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古籍保护机构的工作方式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从前我们总觉得善本是深锁宫闱的,难以触及,但通过这种高质量的整理和出版,那些珍贵的历史信息才真正走出了“象牙塔”。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外文残片时的那种审慎和尊重,没有为了追求“完整”而进行过度的臆测或重构,而是清晰地标示出哪些是原文,哪些是后世的考证。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现代学术研究最需要的基石。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展示多少我们“拥有”的古物,而在于我们如何细致入微地去理解和阐释它们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纸张质感都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仿佛真的能闻到千年尘埃的味道。我本来是冲着某个具体的地名研究去的,结果完全被这种古籍的复刻工艺吸引住了。那种繁复的雕版印刷痕迹,细腻到让人屏息,尤其是那些边角的纹饰,看得出来在修复和装帧上下了多少心血。对于一个纯粹的文物爱好者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生怕留下任何痕迹破坏了它的完美。这种对传统的敬畏感,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已经很少见了,让人感叹“国宝级”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