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 ||
| 定價 | 65.00 | |
| 齣版社 | 中國經濟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3年02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劉鶴 編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13623100 | |
| 重量 | 470 | |
第壹篇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邏輯
二、兩次危機的區彆點
三、兩次危機的共同特點
四、三點政策思考
第2篇從經濟金融理論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兩次危機比較
二、判斷和結論
三、對我國的啓示
第三篇從貨幣金融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危機背景與演變過程比較
二、危機爆發原因比較
三、危機應對及效果比較
四、危機對金融改革影響的比較
五、幾點啓示
六、政策建議
第四篇從金融監管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金融體係和危機演變機製比較
二、金融危機原因比較
三、危機應對與金融監管改革
四、基本結論和啓示
第五篇從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兩次危機的時代背景
二、兩次危機演變過程和政策應對比較
三、兩次危機産生的原因比較
四、兩次危機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和治理的影響比較
五、兩次危機帶來的經驗、教訓和啓示
第六篇從宏觀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國外學者關於兩次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綜述
二、關於兩次大危機的背景、成因、過程、應對及影響的對比分析
三、兩次大危機帶給我們的經驗教訓和重要啓示
第七篇從微觀機製視角看兩次危機
一、引言
二、兩次危機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機的微觀機製分析
四、當前中國麵臨的金融風險與隱憂
五、結論和建議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時間關注的是它在“管理”和“投資”這兩個維度上能提供多少實用的洞見。我一直認為,理解曆史上的經濟危機,其最終目的在於指導我們如何在當下的投資決策和企業管理中規避風險,並抓住機遇。我期望書中能詳細闡述在危機時期,成功的企業是如何進行戰略調整的,它們是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來度過難關。同時,在投資方麵,我也希望能看到關於如何在危機中識彆被低估的資産,如何構建能夠抵禦市場波動的投資組閤,以及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如機構投資者、散戶投資者)在危機中的不同應對策略。例如,我希望瞭解在1929年危機後,哪些行業齣現瞭結構性機會,以及在2008年危機後,又有哪些新興領域開始崛起。然而,書中關於具體的管理策略和投資技巧的論述並不多,更多的是對危機發生後市場普遍趨勢的描述,以及一些理論性的闡述,這些內容雖然有一定價值,但距離我期望的“實操性”和“指導性”還有一定距離。
評分我對於這本書的期望值很高,因為“兩次全球大危機”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研究的價值和現實的啓示。我原以為書中會詳細剖析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的具體傳導機製,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纍積、國際貿易摩擦如何加劇危機蔓延、以及各國貨幣政策在危機中的作用與局限性。然而,我驚訝地發現,書中對這些關鍵點的論述非常簡略,更多地是在描述危機發生後的一些市場反應和一些宏觀經濟數據。例如,在討論1929年危機時,書中提到瞭股市崩盤和銀行倒閉,但對於導緻股市崩盤的深層原因,如過度投機、監管缺失等,並沒有深入挖掘。同樣,在2008年危機部分,書中對房地産泡沫的形成和破裂的分析也略顯單薄,未能充分展現其復雜性和多方麵因素的相互作用。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具穿透力的分析,能夠幫助我理解這些危機是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經濟體係中一步步演變成全球性的災難,以及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金融機構和政策製定者們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很長,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一本內容龐雜的書,抱著學習的心態翻開瞭它。然而,讀瞭大約三分之一,我發現它似乎並沒有如書名所暗示的那樣,深入探討“兩次全球大危機”的宏觀背景、具體的經濟指標和深層次的動因。書中有大量的篇幅在介紹一些非常基礎的金融概念,比如什麼是股票、債券,復利的計算方法,以及一些常見的投資工具的原理。這些內容雖然重要,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金融投資已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顯得有些過於淺顯。我期待的是對兩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發生時的具體情境、各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的詳細分析,例如,關於1929年大蕭條時期,美國采取的金本位政策和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執行細節、以及它們對社會結構産生的長期改變,或者2008年金融危機中,各國央行如何運用量化寬鬆政策,這些具體的操作和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我並沒有在書中找到。目前為止,更多的是在講解金融理論框架,而不是理論在曆史事件中的應用。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涵蓋瞭“國際金融”這個重要的領域,我原以為會從中瞭解到在兩次全球大危機中,不同國傢之間的貨幣體係、匯率變動以及國際資本流動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期待能夠深入研究1929年危機時期,金本位製度的崩潰是如何影響全球貿易和投資的,以及在2008年危機中,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是如何受到挑戰的。書中或許可以探討,各國政府在危機時期如何通過貨幣政策的協調或衝突來影響國際金融格局,例如,關於各國央行在2008年危機後協調降息以刺激經濟復蘇的細節,或者不同國傢在匯率政策上的博弈。然而,我對書中關於國際金融體係在危機中的具體運作機製的描述感到不夠深入。大部分內容似乎更側重於宏觀層麵的經濟指標,而對於復雜的國際金融交易、跨境資本的流轉路徑、以及金融監管在跨國層麵的協調與失效等細節,則沒有進行充分的展開,這讓我覺得未能完全滿足我對“國際金融”這一主題的探索欲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將提供一個宏觀視角下的深刻洞察,特彆是關於中國經濟在兩次全球大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響。我滿懷期待地想瞭解,在1929年大蕭條時期,當時的中國經濟是如何應對外部衝擊的,政府采取瞭哪些本土化的經濟政策,以及這些政策的成效如何。同樣,對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希望能讀到關於中國經濟在其中扮演的“穩定器”角色,以及中國經濟如何實現“軟著陸”的詳細分析,例如,當時中國政府齣颱的4萬億投資計劃的具體內容、對國內産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以及對外貿齣口的帶動作用等,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方麵。但遺憾的是,書中對中國經濟在這兩次危機中的具體論述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大部分內容都在圍繞一些通用的經濟學理論和國際金融市場進行闡述,而“中國經濟”這一關鍵要素,在書名中如此醒目,卻似乎並沒有在內容中得到應有的體現,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也與我最初的閱讀目的産生瞭偏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