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定價:65.00元
作者:劉鶴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13623100
字數:
頁碼:2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1952年齣生於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麵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2001年至2003年,任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主管電子政務和國際閤作。此前曾長期在國傢計委工作,多次參與國傢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製定。經濟學傢論壇'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發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在美國哈佛大學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學院學習,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獲得MPA學位。
讀完這本書的扉頁和目錄,我初步構想瞭它可能涵蓋的內容。作者很可能從理論層麵入手,介紹一些經濟危機分析的經典模型和理論,比如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以及後來的新古典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等,然後用這些理論來解讀兩次全球大危機。我猜想,在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危機(可能指1929年的大蕭條,也可能包含一戰後的經濟動蕩)的分析中,作者可能會著重於金本位製度的瓦解、民族主義的抬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等曆史因素。而對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則很可能會深入探討次貸危機、金融創新失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傳染效應。最讓我期待的是“比較”的部分,作者會如何將這兩場性質可能截然不同的危機進行橫嚮對比?是分析它們在短期衝擊和長期影響上的異同?是比較各國政府在危機應對上的政策選擇及其效果?又或是探討危機對全球經濟格局和國際關係帶來的長遠改變?例如,大蕭條之後,世界走嚮瞭二戰,而2008年危機之後,全球化似乎麵臨挑戰,一些國傢開始走嚮保守。這種對曆史事件的深入梳理和比較,對於理解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正版】 9787513623100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 中國經濟齣版社,光是“兩次全球大危機”這幾個字,就勾起瞭我對曆史和經濟的無限好奇。我一直對經濟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對世界格局産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蕭條,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兩次危機都給世界帶來瞭劇烈的動蕩和深刻的改變。這本書選擇將它們進行比較研究,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切入點。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這兩場危機,是側重於它們的成因、過程,還是影響?是關注宏觀經濟指標,還是微觀經濟主體的反應?而且,中國經濟齣版社齣版,讓我對這本書在中國視角下的分析充滿瞭期待。畢竟,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兩次危機中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響,與西方國傢肯定有諸多不同之處。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獨特的見解,解釋中國是如何在危機中應對,甚至抓住機遇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曆史的脈絡,理解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對當下和未來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約而有力,書名《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更是直擊人心,勾起瞭我對曆史發展和經濟規律的深邃思考。我一直認為,理解過去的重大經濟事件,是把握當下和預見未來的關鍵。尤其是“全球大危機”這樣具有顛覆性的事件,其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經濟邏輯和復雜的社會動因。作者選擇將兩次具有代錶性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進行比較,這本身就極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這兩場“危機”的?是僅僅指金融危機,還是包含更廣泛的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在比較的過程中,作者會側重於哪些方麵?是危機産生的宏觀經濟根源,比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國際貿易體係的缺陷,還是微觀層麵的市場行為,比如投機泡沫、信心危機?我期待書中能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分析,揭示齣這兩場危機在成因、傳導機製、應對策略以及最終影響上的異同之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煉齣一些關於經濟周期、風險防範和危機治理的普遍性原則,為我們當前麵臨的復雜經濟環境提供有益的藉鑒。
評分拿到這本《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紙質和嚴謹的排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宏觀經濟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理解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危機爆發機製的讀物。這本書的書名“兩次全球大危機”直接點明瞭其研究的核心,但更讓我好奇的是“比較研究”這個詞。這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是分彆講述這兩場危機,而是會找齣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差異,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這需要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史料支撐。我推測,書中可能會探討導緻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例如資産泡沫、金融監管的缺失、國際收支失衡等,然後對比這兩場危機在這些因素上的錶現。同時,危機蔓延的路徑、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的應對策略,也必然是比較的重點。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經濟規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危機,更多是戰爭賠款、金本位製度崩潰等因素驅動,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與房地産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濫等現代金融體係的弊端緊密相關。這種跨越時代的比較,一定能讓我對經濟的演變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可能提供的“洞察力”上。書名《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要通過對比來提煉齣普適性的經濟規律。我希望書中能對“危機”這個概念本身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比如,危機的本質是什麼?它們是如何從局部蔓延到全球的?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較好地抵禦危機,而有些則深受其害?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兩次”危機之間的內在聯係與斷裂。比如,一戰後的危機對後來的經濟發展模式産生瞭哪些影響?是否為後來的危機埋下瞭伏筆?而2008年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是否也是對過去危機應對模式的一種反思或演變?書中會不會討論到“周期”的必然性,以及人類在應對危機中的“非理性”因素?我期待作者能夠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案例,展示經濟學理論在解釋現實世界中的強大力量。同時,作為一本由中國經濟齣版社齣版的書,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中國視角的分析,比如,中國在這兩次危機中的角色變化,以及中國經濟模式的獨特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