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的篇章
珠宝则是闪耀其中的标点
从卢浮宫到大英博物馆,从埃米什塔到大都会博物馆,从希腊考古博物馆到故宫,横跨七大洲五大洋,穿越7000年历史长河,16家闻名于世的珠宝博物馆,耗时6年精心筹备,全部官方图片授权,想看到珍稀华贵的典藏珠宝,想了解珠宝背后的历史人文,想追溯高级珠宝的前世今生,如果只有一本书能满足你关于珠宝的所有想象和期望,负责任地推荐这一本!
田翊,现任时尚集团旗下《芭莎珠宝》杂志编辑部主任,在时尚集团供职17年,深入地研究珠宝、钟表的历史和文化,走遍全球重要的珠宝、钟表展,走访过五大洲有珠宝藏品的知名博物馆,长期和国际、国内众多品牌、设计师、拍卖行、博物馆、鉴定机构等保持紧密的联系以及深度合作,身具HRD国际钻石鉴定师资格,完成了Guberlin宝石学院专业彩色宝石Level1课程。
时尚集团总裁 苏芒
芭莎珠宝主编 敬静
为美而荐
01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
典藏7000年世界珠宝传奇 001
02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美艺术“大百科” 025
03 Louvre
卢浮宫
法国珍宝库 皇家赞美诗 047
04 The Hermitage Museum
埃米塔什博物馆
珠宝狂的欲望都市 073
05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大不列颠藏宝地 089
06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探秘传奇宝石宫殿 109
07 Schmuckmuseum Pforzheim
普福尔茨海姆首饰博物馆
在这里发现一部珠宝史 129
08 Moscow Kremlin Museums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
皇宫里的神秘珍宝 145
09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欧洲文化发源地的传奇宝贝 163
10 Chaumet Museum
尚美巴黎芳登广场12号博物馆
一座珍藏皇冠的圣殿 179
11 National Museum of Scotland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爱丁堡城里的珠宝传奇 203
12 Nordiska Museet
北欧博物馆
珠宝设计北欧风情 219
13 World Jewellery Museum
世界饰品博物馆
打开外交官夫人的珍宝箱 237
14 Museo del Gioiello VICENZA
维琴察珠宝博物馆
意大利珠宝小世界 251
15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美国雅典”的珠宝白花园 271
16 The Palace Museum
故宫博物院
金碧故宫 大赏珍玩 287
苏 芒序
达寇塔·约翰逊(Dakota Johnson)走过奥斯卡红毯,这次她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穿得暴露而性感,但我
依然被她迷倒了。她的曳地礼服保守到不仅袖长及腕,甚至衣领也是高高竖起,但是她胸前的一串卡地
亚古董项链是那么夺人眼球,也许没有*新的高级珠宝的犀利亮度,但那历经岁月的美妙设计,温润的
美钻华彩让她无需提高露肤度也能瞬间艳压群芳!
这就是古董珠宝的魅力,它的美轻松穿越时光,更别说什么东西方。
我常想,到哪里才能欣赏到更多的古董珠宝,在哪儿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珠宝历史和文化呢?
有一天,田翊把这本书放到了我桌上。
她说这本书她准备了5年,刚开始是四海八荒地把这些有珠宝藏品的博物馆翻出来,翻遍网络,搜关键
词查官网,有了目标就一家家打电话、发邮件去联系,去采访博物馆珠宝部门的负责人,请他们讲解镇
馆之宝以及重点藏品的幕后故事。如果身边有珠宝专家去过哪一家,就诚恳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
而她自己更是无论出差、旅行,只要有机会就去发现当地的博物馆,记录下自己的亲历感受……5年下来,
她竟然积攒了20多家珠宝博物馆,不仅有大家熟悉的大英、卢浮宫、大都会、故宫……还有一些不主流
但极有特点的博物馆。说实话,我能够想象这中间的不易和坚持,但从她的眼里,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
份简单的快乐,还有即将能和那些热爱珠宝的人一同分享的小小激动。
我也很替她开心,但我不禁问她,为什么在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在网络已经让一切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的时代,要出版这样一本厚重的图书,而不是一个轻松的公众号?田翊告诉我,这本书里的每一家博物
馆都由爱珠宝、懂珠宝的“珠宝迷”亲自“踩点儿”,真实、专业地分享和点评博物馆里那些*有特点、
*有意义的珠宝珍藏,每一家博物馆的珠宝藏品图都是正规版权或协议提供的高清大图,虽然历经艰难、
虽然花费不菲,但她必须要这样苛刻、“奢*”地制作这本书,因为她希望它能给那些喜爱珠宝的人洗
洗眼睛,希望它能成为中国珠宝设计师们的灵感宝藏……
这些年一起走过的路
敬静序
9年前的11月,在北京光华路时尚大厦23层的临时办公室,我和田翊以及另外三个刚
刚入职的新同事挤在不大的空间里热烈地讨论着:一本只讲珠宝的时尚杂志应该有哪些
内容呢?我们能给予读者什么帮助呢?在全世界都没有参考样本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
出一本又高级、又有文化、又有艺术气质的珠宝杂志?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
获得全世界*新*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那是个激情洋溢的冬天,是《芭莎珠宝》正
式创刊的时光。
因为团队很小,大家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内容栏目的分配完全出于各自的兴趣和随机。
在整本杂志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杂志的灵魂栏目——“珠宝文化”,就
是将珠宝背后的文化历史、人物故事、风格艺术进行梳理和编辑,以有趣易懂的方式呈
现出来。这个重要的栏目一定要有一个肯钻研、有热情、特别耐得住寂寞的人来负责,
已经在时尚集团工作多年、自我要求完美的处女座田翊就成了这个栏目的不二人选。我
还记得当时开玩笑地说:“这个内容做起来虽然辛苦,但是过些年你就可以成为‘珠宝
界的马未都’了。”
要知道近10年前,珠宝在时尚界只是一个配角,更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查到。来自国际
的信息,除了几个大品牌几乎都是空白的。怎么才能实现我们将珠宝“看得见与看不见
的价值”充分了解,再编辑成有意思的选题传播出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下笨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每一次出差几乎所有的编辑都从欧洲往回背原版书,有
英文的,有法文的,甚至还有德文的。看得懂的自己看,看不懂的语言找出重点篇幅让
别人翻译了看。杂志上那么多精彩的独*内容,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累积和耕耘出来的。
要想了解珠宝的文化和历史,亲身前往各大博物馆是*直接有效的途径。于是“珠宝博
物馆”栏目应运而生。9年来,我们用一切机会走访了全世界数不清的知名的、不知名的
博物馆,不管是普通游客不太知道的珠宝专属博物馆,还是著名博物馆里的珠宝馆,或
是只有业内人士才听说过的一些藏家的私人博物馆,《芭莎珠宝》的脚步踏遍法国、英国、
意大利、俄罗斯、德国、瑞典、美国、日本、韩国……只要有看点的,我们都想尽一切
办法亲身前往。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是来自中国*有影响力的权*珠宝杂志,所以我
们有很多珍贵的机会可以采访到博物馆的重要人物,获得*直接的资料,得到*生动的
解读。
这么优质难得的内容,这样本着*纯真的初心做出来的文字和采访,在这样一个互联网
碎片化阅读、二手资料互相抄袭借鉴的浮躁时代尤为难得。为了这本书的诞生,田翊将
多年的珍贵内容重新编辑整理,和每个博物馆一一重新联系,取得图片的合法授权,补
充更多翔实资料,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时间。但这一切都很值得,这本书不仅会成
为众多珠宝迷行走世界的“博物馆圣*”,更是为珠宝业界做出弥补空白的贡献。
这9年就像修行,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珠宝背后的故事”的挖掘深度。它不仅仅描述了珠宝的物理属性,更像是“口述历史”的收集者。例如,关于某枚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订婚戒指的章节,它不仅提到了所用的蓝宝石产地,还花了大量篇幅去追溯这枚戒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转轨迹,甚至引用了当时的私人信件片段,来描绘主人对它的情感寄托。这种“人物-物品-历史”三位一体的叙事手法,赋予了冰冷的宝石以温度和灵魂。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鉴定技术,而是在与历史的幽灵对话。作者似乎深谙,对于真正的收藏家而言,物件的“经历”比它的“价值”更引人入胜。这种对人文情怀的强调,让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温暖而富有同情心,而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分析。它成功地将珠宝学从一门技术学科,提升到了人文研究的高度,这一点,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鉴赏”类的书籍一向抱有警惕,很多都停留在表面,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却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似乎并不急于让你成为一个鉴定大师,而是更侧重于培养一种“品味”和“眼力”。我特别喜欢它对色彩学在珠宝设计中应用的章节,讲得极其细致,对比了不同光线下宝石呈现出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珍贵色泽”的偏爱。比如,书中对比了拜占庭时期偏爱的深红宝石与文艺复兴时期推崇的蓝宝石,分析了这种偏好背后的宗教或哲学意义。这种深度的文化植入,远超出了普通收藏指南的范畴。而且,作者在讨论现代珠宝设计时,也毫不避讳地分析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传统美学的冲击与融合,显得非常与时俱进。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对高级珠宝产生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不至于让人迷失在术语海洋中的入门阶梯,同时又足够专业,能让资深爱好者也找到可以深入研究的新角度。它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能充分聚焦于那些令人屏息的图像和文字描述上,没有丝毫的视觉疲劳。
评分我收到的这本实体书的印刷质量,简直可以用“完美无瑕”来形容。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对内容本身无关的评价,但对于一本图像为主的艺术书籍来说,装帧和印刷是灵魂的载体。那些高分辨率的彩图,即便是极小型的胸针或吊坠上的微小细节,比如珐琅釉的层次感,或者钻石的火彩模拟,都得到了精准的还原。我特别拿它与我收藏的一本早期的珠宝图册对比,后者在表现深色宝石时,细节完全糊成一片黑,但这本书却能清晰地展现出祖母绿内部的“花园”纹理。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大气,书脊的稳固度和纸张的韧性,都显示出出版方对“典藏”二字的认真态度。我甚至可以预见,很多年以后,这本书的实物本身也会成为一个值得收藏的对象,它完美地平衡了知识的深度与视觉的享受,让阅读体验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和编辑团队对“典藏”主题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上,更在于其内容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珠宝“文化历史”这一脉络时的宏大视野。它没有局限于欧洲的洛可可或巴洛克风格,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东方,比如对清代宫廷金银器上錾刻技艺的详细介绍,以及中亚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对玉石审美的交流与影响。这种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珠宝史”的认知。例如,书中用好几页篇幅对比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的“Kundan”镶嵌技术与欧洲的“Pave”镶嵌法的工艺差异及其审美指向,这种对比是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它让你明白,珠宝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财富分配、权力象征乃至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几百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完成如此精细的工作的,那份敬畏感是单纯看图片无法给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关于人类审美史的微观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了,那种沉静中透着奢华的质感,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那种古老而神秘的珠宝世界。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作者和作序人的背景,感觉这绝对不是一本空洞的图鉴,而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插图,我就能感受到那种匠心独运的细节美。比如其中一页展示的某件十七世纪欧洲宫廷珠宝,它的金属雕刻工艺之繁复,宝石切割之精妙,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剖析珠宝的审美变迁,而不是简单地罗列“这是什么宝石、那是哪一年产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每一件藏品时,总能巧妙地融入当时的社会风尚、王室轶事,甚至是对特定时期矿藏开采历史的简要回顾。这种多维度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百科”性质变得鲜活有趣。我甚至觉得,即便是对外行人来说,这本书也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美”是如何被时代塑造和传承的。它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生硬,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仿佛身临其境地漫步在那些尘封的博物馆展厅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