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日》初版于1936年。它由一则征文启事而发轫,迅即在全国激起回响,“收到的来稿,以字数计,不下六百万言,以篇数计,在三千篇以上”。编委会从中“严格选取”四百六十九篇,计八十余万字,四个月后编辑成书,堪为当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记录下了1936年5月21日这一天里,全中国各个阶层、各种处境、各种职业的人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把那会儿的城市的慌乱、农村的崩溃、富有者的荒淫、饥饿者的挣扎、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奋勇……都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80037虽然模式很好,但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还没有尽力的感觉
评分1936年的UGC啊,不火没天理。不仅是记录下中国普通一日生活的创意出色,在体例上除了征稿,还有同一天各城市的报纸要闻、上映的电影、剧院的演出、电台的节目表等,编辑部甚至还想过搜罗当天的经济数据(虽然不可能),力图多角度地还原可能并不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普通一日,这不就是埋在树下的时间胶囊吗?印象最深刻的稿件来自一个县城公务员和一个店铺学徒,但你不会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命运如何,没有前情,没有后果,只是生活在1936年的普通人,恰好看到了一则征稿启事……
评分##这是在校读的最后一本书,有时候在舍友们熟睡的时候自己坐在位子上慢慢读,有时候是舍友们在打包行李,我在一旁读,最后在帮舍友搬完家回学校的地铁上读完了。很日常的场景,配上这一本看似日常的书。每一日都深深留下时代的烙印,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日呢?
评分##30多万字的纯纪实文学!选稿不求文采求真实,为此标准点赞。1936年中国局势风云变幻,各方势力交错制衡,是一个思想新旧交替、政局动荡、多元文化冲撞的时代。广袤土地上有人求温饱,有人忙救国,有人挣扎在生死线,有人富贵险中求…那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孔越过历史教科书,成为记忆长河里真实的一帧,被保留到了今天。不得不说521这“一日”命题作文,着实有价值!除了时代意义,字里行间都是浓郁深沉的“人的感受”,对帝国侵略者的愤恨,对苦难生活的惆怅,对破败河山的叹息,对宪兵汉奸狗腿子的憎恶…这视角有门槛——要有文化会写文章——底层农民是做不到的。所以作者大多数是教员、机关文员、文化学者、小职员、乡绅、学生等,视角难免偏颇但绝对可管中窥豹,一睹当时民众所看所听所想!ps:有些文字表达很隐晦,注释再全一些就更好了。
评分##20180125 1.形式很好,很好的记录了历史。具体篇目的文字功底有差异,但不影响真实性。 2.国家强大是最核心的。 3.上海当时的地位真重要。 4.可惜是节选本。
评分##想看全本!1936.5.21,中国的一日!虽日新月异,但百年以来,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相似啊!想起田中芳树说人的基本情感是不变的,多年前建金字塔的苦力一边干活一边吐槽老板,多年后开着飞船的宇航员也一样为失恋痛苦。这感觉,又伤感又有点莫名温馨
评分##这个好啊
评分##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 因为每个人的存在才有意义;留下这本书的人们 真的了不起;一切都没有发生在这波澜不惊的1936年的毫不起眼的5月21日,可是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从乡村到城市,一切又好像就发生在这天。
评分##此本为1936年邹韬奋发起、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报告文学运动征文的节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