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兩部分文章,一部分是與近代中國思想中「主義時代的來臨」這個主題相關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則是闡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研究的方向與態度。
後者主張思想史亦應探討「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為本書中與「主義時代的來臨」有關的幾篇論文也刻意從廣義的「思想與生活」這個主軸出發,略有別於從政治角度去處理「主義」的問題。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才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才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了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重讀常新 對自己以往零星的知識做點回顧與加深 一位具有敏感意識的學者 察勢觀風並金針度人
评分##2017最后一本书 刚刚读完 对于思想史的意蕴与层次阐释得极为精妙 作为一个深谙明清以降思想史的大学者 王老师的很多思考与实践 无疑开示了新的途径与领域 如何实践 就看各位了
评分##对烦闷的本质和主义的兴起印象深刻。今日的一些丧文化和佛系文化的青年,大抵也是烦闷的,今日的烦闷,本质又是什么呢?只不过可以预料,今日青年最后的走向不是走向主义,拥抱主义、党和军队这三位一体的东西,而是倾向于去解构,重回多元的状态吧。
评分##略低于期待。王汎森目光敏锐,他的文章往往立意很好,但有时候觉得论证不充分,过于观念先行。 行文也常常失之啰嗦。
评分##观念先行,具体的论证较少,对于初学者尚较难把握。
评分##王汎森老师所谓的“思想史与生活史的交缠”实际上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偏向于彼得伯克的社会文化史或者新文化史转向,强调“思想史”应当包含“哲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强调思想在不同层次上的流转、传播或者“转译”,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思考“主流”与“边缘、”思想“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思想史生活的一种方式——兼论思想史的层次》一文讨论的就是这个层面的问题);第二则是偏向于”心态史“、”心灵史“,即一般人的的“心态”(王汎森归类为“生活”)如何与大历史的“思想”结合,这就是“主义”有关的那几篇文章的重点,比如从“个人的苦闷”讨论到“主义的吸引力”。
评分##很不错,尤其喜欢《烦闷的本质》和《主义时代的来临》这两篇。“降一格”的思想史,很有共鸣。思想和行动是一体之两面,看二者如何互动才是思想史最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流于从观念到观念的考察。
评分##重讀常新 對自己以往零星的知識做點回顧與加深 一位具有敏感意識的學者 察勢觀風並金針度人
评分##重讀常新 對自己以往零星的知識做點回顧與加深 一位具有敏感意識的學者 察勢觀風並金針度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