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华

重塑中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兴涛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1、“中国”、“中华”及其历史上的认同
2、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及现代转换
——兼谈作为现代国名的“中国”究竟始于何时
二、 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1、郭士立与传统汉文里“民族”一词的早期转化
2、清末现代“民族”概念的形成及其主要来源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其最初的指代词
1、梁启超与“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和“中国民族”说
2、“中华民族”一词的诞生及其早期观念内涵
——两种“中华民族”概念问世记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民族平等融合的自觉
——以满族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1、“五族大同”:立宪运动期间的民族一体融合论
2、“同民族异种族之国民”说的发轫及其民族观依据
3、现代“国族”一词的出现、概念内涵及其他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一、民国诞生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之确立
1、“五族共和”论及其引发的“中华民族”观念
2、袁世凯与民初民族融合的新背景及实际效应
3、“中华民国”国号、早期国歌的意义与影响
4、李大钊、申悦庐与“中华民族”旗帜的高揭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1、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得以确立的诸多要素
2、孙中山的有关倡导及深远影响
3、梁启超专研“中华民族”:思想的来源和意义
4、“国家主义”派的关切和外蒙“独立”事件的刺激
5、“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认同符号的强化
1、两部代表性史著及其“中华民族”观念蕴涵
2、国民政府和学界精英“整合”民族的继续努力
——蒙藏“宣化”、黄陵祭祖与“民族”重审
二、日本侵华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
——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
1、“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巨大影响
——以少数民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例
2、“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和话语的兴起
3、国共两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4、民族复兴论的高涨、内涵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联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1、抗战前后的“民族英雄”问题
2、“汉奸”与“华奸”之辩
3、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
第四章 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1、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说及其争论
2、民族一元论的由来、其他形态与黄帝子孙说的新解释
——兼及吴文藻“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说之回应
3、蒋介石以“宗族说”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一体观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1、孙科等人与“中华国族”入宪的努力
2、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说
四、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1、抗战时期中共的中华民族观念之变化
2、国共两党和其他各方观念的互动及其结果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三、一点感悟
附录: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本书参引文献目录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兴涛先生作品

十六年磨一剑厚积薄发之力作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

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

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用户评价

评分

1937年6月3日至4日,在国民政府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的主持下,请来该会下属的史地语文两研究会的成员和少数民族人士等前来开会讨论,专门就“表彰民族英雄的议案”发表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研讨,最后决定先将秦始皇、蒙恬、汉武帝、霍去病、张骞、苏武、马援、窦宪、班超、诸葛亮、谢玄、唐太宗、李靖、李勣、刘仁轨、王玄策、郭子仪、李光弼、宗泽、韩世忠、岳飞、文天祥、陆秀夫、元太祖、耶律楚材、萨都拉、明太祖、郑和、唐顺之、俞大猷、戚继光、宋应昌、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史可法、秦良玉、郑成功、左宗棠、冯子材等四十人,推为“民族英雄”,特通告全国并征求传记。文前特申明“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以我国历史久远,代有特起人物,故表而出之,藉作人群模楷,增强民族自信力”,遂有此次表彰民族英雄的决定出台。

评分

##提示了许多有趣问题,如“华奸”一词如何在话语竞争中被淘汰掉而留下熟悉的“汉奸”的。“中华民族”观念在地方上的传播和接受也有差异,这一点似还可进一步探究。黄兴涛老师对“建构论”的批评也很到位,后现代看多了,大概觉得啥都是建构出来的

评分

##中间道路也许最不好走,但却是抵达真相的唯一途径。

评分

##这书很一般。作者罗列出那么多汉族精英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只能说明汉族人士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加深,并不能说明全民真的认同了。事实上,从民国到现在,各种边疆民族的独一直很严重,说明“中华民族”的铸造是失败的,而不是作者说的成功。如果想说明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需要着重写写清末民国以来那些追求独的少数民族人士的言论和看法,而不是罗列如此多汉族人士的自我意淫。

评分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评分

##原本应当是新文化史视角下的近现代的民族/族群意识演变的选题,却呈现为冗陈的思想学术史,不能说不失望。首章中通过对新清史的驳斥而叙述清帝国的中国认同,其后便是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中华国族等概念的线性梳理,结论则仍是辛亥/抗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出现和国共争夺,但整体上颇为平淡,很多叙述完全是史料中所直言的,大可不必重复。虽然作者希望通过以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变化来看下层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受情况,但显然不很成功,反倒是陷入不断的材料解读中。最后以“演化论和建构论对举,批判后者而青睐前者,但这一组理论被作者对立起来就很成问题,演化论并非客体论,反而与建构论相似应属认同的主观论范畴。最后的附录则证明了学术批评和高屋建瓴远比付诸实践要容易得多。

评分

##原本应当是新文化史视角下的近现代的民族/族群意识演变的选题,却呈现为冗陈的思想学术史,不能说不失望。首章中通过对新清史的驳斥而叙述清帝国的中国认同,其后便是五族共和、中华民族、中国民族、中华国族等概念的线性梳理,结论则仍是辛亥/抗日对民族认同的影响。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出现和国共争夺,但整体上颇为平淡,很多叙述完全是史料中所直言的,大可不必重复。虽然作者希望通过以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变化来看下层对“中华民族”符号的接受情况,但显然不很成功,反倒是陷入不断的材料解读中。最后以“演化论和建构论对举,批判后者而青睐前者,但这一组理论被作者对立起来就很成问题,演化论并非客体论,反而与建构论相似应属认同的主观论范畴。最后的附录则证明了学术批评和高屋建瓴远比付诸实践要容易得多。

评分

##这书很一般。作者罗列出那么多汉族精英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只能说明汉族人士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加深,并不能说明全民真的认同了。事实上,从民国到现在,各种边疆民族的独一直很严重,说明“中华民族”的铸造是失败的,而不是作者说的成功。如果想说明中华民族观念的发展,需要着重写写清末民国以来那些追求独的少数民族人士的言论和看法,而不是罗列如此多汉族人士的自我意淫。

评分

##黄师这本书的主要风格可概括为“综合”:其一,以传统精英思想史为骨络,借助新文化史尤其是概念史的某些做法;其二,调和演化论与(极端)构建论,呈现时人“对可以选择的东西进行选择”的具体样貌;其三,在研究内容上体现整体性,尽量从时间、空间、社会结构上笼括较为整全的历史图景,并且试图与相关学科对话。由此观之,有些评论不免苛责,但却也指出这种综合态度显示出的某些“论述不足”的问题。至于其他缺漏的内容或因某些显而易见的条件限制,但若仔细阅读,其逻辑是暗含在论述之中的。(补打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