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日》初版於1936年。它由一則徵文啓事而發軔,迅即在全國激起迴響,“收到的來稿,以字數計,不下六百萬言,以篇數計,在三韆篇以上”。編委會從中“嚴格選取”四百六十九篇,計八十餘萬字,四個月後編輯成書,堪為當年文化街的一大盛事。它記錄下瞭1936年5月21日這一天裏,全中國各個階層、各種處境、各種職業的人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把那會兒的城市的慌亂、農村的崩潰、富有者的荒淫、飢餓者的掙紮、小市民的彷徨、求索者的奮勇……都活潑潑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讀此集需要保持一定共情距離,降低一定心靈敏感度。因為“這裏是什麼都有的”,但這樣又容易陷入陳獨秀所言之盲視。古至今人的心靈到底成熟變化瞭多少?大至貧窮與教育問題,小至醫者尊嚴維護、無聊文學問題,至今依舊需要探討。不過確是發現有意思的一點,這一年的廣州上映瞭卓彆林《摩登時代》。“朋友,願你在黎明中生活,祝你的福!”
評分##30多萬字的純紀實文學!選稿不求文采求真實,為此標準點贊。1936年中國局勢風雲變幻,各方勢力交錯製衡,是一個思想新舊交替、政局動蕩、多元文化衝撞的時代。廣袤土地上有人求溫飽,有人忙救國,有人掙紮在生死綫,有人富貴險中求…那一個個活生生的臉孔越過曆史教科書,成為記憶長河裏真實的一幀,被保留到瞭今天。不得不說521這“一日”命題作文,著實有價值!除瞭時代意義,字裏行間都是濃鬱深沉的“人的感受”,對帝國侵略者的憤恨,對苦難生活的惆悵,對破敗河山的嘆息,對憲兵漢奸狗腿子的憎惡…這視角有門檻——要有文化會寫文章——底層農民是做不到的。所以作者大多數是教員、機關文員、文化學者、小職員、鄉紳、學生等,視角難免偏頗但絕對可管中窺豹,一睹當時民眾所看所聽所想!ps:有些文字錶達很隱晦,注釋再全一些就更好瞭。
評分##90多年前的世界,人們有相同的煩惱和憧憬。雖然大環境變化瞭,但社會的問題隻是在呈現方式上有所變化,而人們心裏的種種喜怒哀樂卻還是一樣的。太陽底下,永遠都沒有新鮮事。
評分##90多年前的世界,人們有相同的煩惱和憧憬。雖然大環境變化瞭,但社會的問題隻是在呈現方式上有所變化,而人們心裏的種種喜怒哀樂卻還是一樣的。太陽底下,永遠都沒有新鮮事。
評分##我們的一生很短暫,一生中的一天更短,這一天,我們或許什麼都沒做就過去瞭,戰火紛飛的歲月裏,一天有可能死得屍橫遍野,飢餓難耐的日子裏,一天有可能餓得吃觀音土,但是,就算是在最艱難的歲月裏,我們仍然在過我們正常的生活,有錢的吃喝嫖賭,沒錢的忍飢挨餓。工作的正常上班,休假的大呼萬歲,這纔是最寶貴的,正常的一天,平平無奇的一天,中國人的一天,一天裏的中國。
評分##想看全本!1936.5.21,中國的一日!雖日新月異,但百年以來,人們的生活狀態是多麼相似啊!想起田中芳樹說人的基本情感是不變的,多年前建金字塔的苦力一邊乾活一邊吐槽老闆,多年後開著飛船的宇航員也一樣為失戀痛苦。這感覺,又傷感又有點莫名溫馨
評分##20180125 1.形式很好,很好的記錄瞭曆史。具體篇目的文字功底有差異,但不影響真實性。 2.國傢強大是最核心的。 3.上海當時的地位真重要。 4.可惜是節選本。
評分##這個國傢 這個民族 因為每個人的存在纔有意義;留下這本書的人們 真的瞭不起;一切都沒有發生在這波瀾不驚的1936年的毫不起眼的5月21日,可是從東到西,從南至北,從鄉村到城市,一切又好像就發生在這天。
評分##30多萬字的純紀實文學!選稿不求文采求真實,為此標準點贊。1936年中國局勢風雲變幻,各方勢力交錯製衡,是一個思想新舊交替、政局動蕩、多元文化衝撞的時代。廣袤土地上有人求溫飽,有人忙救國,有人掙紮在生死綫,有人富貴險中求…那一個個活生生的臉孔越過曆史教科書,成為記憶長河裏真實的一幀,被保留到瞭今天。不得不說521這“一日”命題作文,著實有價值!除瞭時代意義,字裏行間都是濃鬱深沉的“人的感受”,對帝國侵略者的憤恨,對苦難生活的惆悵,對破敗河山的嘆息,對憲兵漢奸狗腿子的憎惡…這視角有門檻——要有文化會寫文章——底層農民是做不到的。所以作者大多數是教員、機關文員、文化學者、小職員、鄉紳、學生等,視角難免偏頗但絕對可管中窺豹,一睹當時民眾所看所聽所想!ps:有些文字錶達很隱晦,注釋再全一些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