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
作 者: (比)威尔汉斯 (美)埃克 著作 胡冰霜 王颖 译者 定 价: 30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年01月01日 页 数: 354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61451441 ●前言内容简介
疯狂起源于人类的成长之初。我们希望我们的解释能够澄清这种起源、澄清这些发生结构。然而,正因为人类本身即处在这种结构之中,因此这种结构难以被澄清。尽管过去试图分解这些结构,但只得到了一般的结论。本书可能较少谈及精神分析和精神病的相关理论,而更注重对结构的解释。很后一章将会尝试说明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和它很终的思考如何更改“理解”的概念。
我们知道这样一种尝试是雄心勃勃的,我们知道它离完美相距甚远。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种尝试能够为那些在另一个更适合的时间、用更好的方法承担此任务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除此之外,我们对这种尝试的巨大兴趣,使我们在此过程中感到欢愉。而这种欢愉是否属于幻觉则要由我们的读者来决定。
当儿童意识到母亲与其他人(父亲)有重要关系时,他的想象受到有效的挑战。这意味着母亲的重要他者是父亲。所以,当父母亲密交谈时孩子会表现出不满。
对此,儿童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他可以坚持原有的想象,将父母的关系弃之于意识之外,拒绝承认父亲是母亲的重要他者。根据拉康的看法,这种拒绝就是精神分裂症的起源。
他也可以放弃这种想象,采取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儿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他怎样将这种创伤性经历转变成一种成长性经历。母亲-父亲-孩子之间的正常三角关系使得孩子倾向于认为母亲的阳具菲勒斯(phallus)应该是父亲,自己仅有部分菲勒斯的意味;或者自己既是母亲的菲勒斯,又不是母亲的菲勒斯。他于是开始从想象的自我中脱离。拉康反复强调,父亲是一种重要......
这是一本读起来充满挑战但又极其有益的书,它试图在看似遥不可及的现象学理论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现实之间搭建桥梁。我一直对意识的本质和主观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深刻扰乱个体存在体验的疾病,自然也吸引了我。书名中“现象学”三个字就足以让我好奇,它承诺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在世界的深度探索,而非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或行为学的层面。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运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来解析那些在他人看来“非理性”的感知、思维和情感,去理解那份“他者”体验的独特逻辑。想象一下,将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意图,投射到精神分裂症患者扭曲的世界中,去尝试捕捉那种被遮蔽的“现实”的细微之处,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学术冒险。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对那种将精神分裂症简单化为大脑化学失衡的单一解释模式的一种有力补充,甚至可以说是挑战。它预示着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一种能够容纳主观性的复杂性的治疗和关怀的可能性。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对人类心灵的边缘地带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现象学”承诺了对意识体验本身的细致观察,而“拉康论”则指向了潜意识和语言的深层结构。将这两者与“精神分裂症”这个充满神秘和痛苦的症候结合起来,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探索。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这一语境的。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可能吸收了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在理解精神疾病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在现象学对“内感性”的描摹和拉康对主体性构建的论述中,找到与神经生物学发现相呼应的契合点。例如,当脑研究揭示了某些区域的异常活动时,现象学或许能描绘出这种异常如何转化为患者独特的感知体验,而拉康的理论则可能解释这种体验如何在语言和象征秩序中被构建或瓦解。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具体临床现象相结合,并置于最新的科学背景下的尝试,无疑是极具挑战性但也充满潜力的。
评分我是一名对认知科学和临床心理学都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书名《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在脑研究十年之后》听起来就非常学术化,而且还提到了两位不同国家的作者,以及中文的译者,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我一直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以及患者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比较表面的描述。而“现象学”和“拉康论”这两个词汇,虽然我并非专家,但也知道它们代表着非常深入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差异很大的理论体系融会贯通,并用来解析精神分裂症这种复杂的疾病的。特别是“脑研究十年”这个时间点,它意味着这本书可能融合了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并通过哲学和精神分析的视角进行解读,这种跨学科的结合,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认识精神分裂症,甚至可能触及到我们对“正常”与“异常”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和理解抱有深深的关注,尤其是当我得知它正值“脑研究十年”这一重要的研究时期后,更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书名中“拉康论精神分裂症”更是触动了我对精神分析理论在理解精神疾病方面的兴趣。拉康复杂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他关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论述,常常被认为是理解人类心理结构的关键。那么,当这种理论框架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这一极端案例时,会产生怎样独特而深刻的洞见?我设想,作者会如何运用拉康的“大他者”、“空虚”、“分裂”等概念,来揭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对意义、语言和主体性建构时所遭遇的根本性困境。在我看来,拉康的理论并非易于掌握,因此,这本书在尝试将如此深奥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时,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精妙的阐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动力学视角,也不同于纯粹神经科学视角来理解精神分裂症的新思路,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具哲学深度和理论力量的解读。
评分我是一位长期关注精神健康领域发展的普通读者,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被它所呈现的跨学科视野所吸引。“现象学”和“拉康论”这两个词汇,无疑为这本书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和精神分析的维度,而“精神分裂症”则是最需要被深入理解的复杂精神疾病之一。我对于如何将这些高度理论化的概念应用于具体的临床实践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是如何被建构或解构的,以及语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拉康的理论,特别是其对于语言、符号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我看来,是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现实之间断裂的有力工具。同时,现象学所强调的对经验本身的关注,也能够帮助我们捕捉那些在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细微感受和内在逻辑。书名中“在脑研究十年之后”这句话,也暗示了本书可能试图整合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从而为理解精神分裂症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整合的视角。这种将哲学思辨、精神分析洞察与科学发现融为一体的尝试,无疑是极富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