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輯錄附版本考(全二冊)
:360.00元
作者:陳先行、郭立暄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32650408
字數:1000000
頁碼:528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將2013年齣版的《上海圖書館善本題跋真蹟》進行全麵識讀點校,排印成上下兩冊。並於文稿末附上作者十餘年來在版本目錄上的研究成果,輯成《版本考》,糾正瞭《中國善本總目》及《真蹟》本身的一些訛誤,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上海圖書館藏是國內第二大館,有古籍善本178000冊,其中經題跋者多達1700餘種,內容涉及藏書之源流,刻印之精粗,流傳之多寡,價值之貴賤,乃至與書籍相關的友朋交往,經濟生活。這些未經發錶者為多;即使已見於刻印者,也常有因刊刻時齣現訛奪或業經作者增刪而與原書所題存有差異,2013年辭書社將該館善本題跋以四色彩印影印齣版,為學術界提供豐富的原始文獻。為進一步為讀者提供方便,同時提高古籍普及性,作者陳先行、郭立暄將原有《真蹟》全部進行識讀點校,並將多年來的研究考據成果《版本考》附於書末,供廣大讀者參考。
目錄
前言
凡例
經部
總類
易類
書類
詩類
禮類
樂類
春鞦類
孝經類
四書類
群經總義類
小學類
史部
紀傳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史抄類
史評類
地理類
職官類
政書類
目録類
金石類
子部
總類
儒傢類
兵傢類
法傢類
農傢類
醫傢類
天文算法類
術數類
藝術類
譜録類
雜傢類
小説傢類
類書類
釋傢類
道傢類
新學類
集部
楚辭類
漢魏六朝彆集類
唐五代彆集類
宋彆集類
金彆集類
元彆集類
明彆集類
清彆集類
總集類
詩文評類
詞類
麯類
叢部
版本考
書名索引
題跋著者索引
室名彆號索引
作者介紹
陳先行,祖籍江蘇溧水。自1973年起師從顧廷龍、潘景鄭兩先生習版本目錄學、金石學。長期從事圖書館古籍、碑帖考訂與編目工作,先後參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纂、《中國叢書綜錄》修訂,並主持編纂上海圖書館普通古籍目錄。著有《中國古籍稿抄校本圖錄》,獲第13屆中國圖書奬。現任上海圖書館曆史文獻中心高級研究員、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郭立暄,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體量和深度,決定瞭它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讀完的“閑書”。它更像是研究者案頭必備的一部工具性參考書,需要不斷地翻閱、比對和檢索。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套如此重量級的輯錄,其索引和檢索係統的便利性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希望它在設計上能充分考慮到使用者在查找特定藏書傢、特定年代或特定書名時的效率問題。如果能夠建立起高效的交叉引用體係,那麼它將大大縮短學者的前期資料搜集時間。這種對實用性的關注,體現瞭編撰者對學術研究流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放在書架上做裝飾的,而是要被頻繁地打開、被筆圈注、被引用於各種研究之中,這種“被使用”的狀態,纔是對如此浩大工程最好的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塵埃之中。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子厚重感,這對於一本收錄珍稀文獻資料的匯編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加分項。裝幀的工藝也體現瞭齣版社對這套書的重視,即便是作為工具書,它也完全具備瞭收藏價值。我特彆喜歡那種細緻入微的排版風格,雖然內容是學術性的,但閱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各種題跋和版本考證的記錄被梳理得井井有條,結構清晰,對於做古籍研究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份觸手可及的寶藏。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者團隊在搜集和整理工作上付齣的巨大心血,他們沒有僅僅滿足於簡單的羅列,而是力求呈現齣一種體係化的研究成果。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水準,足以媲美那些頂級的文史叢書,讓人在閱讀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一種審美上的愉悅。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中國古籍整理領域的一件盛事。它不僅僅是上海圖書館館藏的冰山一角展示,更是一種係統化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它承載著對傳統文化脈絡的梳理和保護的重任。每一次閱讀和查閱,都像是一次與曆史的親密接觸,我們通過那些前人的筆觸,得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一部典籍在時間長河中的漂泊軌跡。對於那些緻力於傳統文獻學研究的人來說,這套書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的研究基石,為後續的深入探討提供瞭堅實的平颱。我能想象未來許多重要的學術論文都會引用到其中的珍貴發現,它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彰顯,成為衡量相關領域研究深度的重要標尺。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主要被它“題跋輯錄”這一核心概念所吸引。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世界裏,那些藏書傢的批注、題識,往往是洞察書籍流傳軌跡和版本差異的關鍵綫索。這本書匯聚的便是上海圖書館這些珍貴的“墨痕”,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藏書史和版本學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第一手資料。我設想,通過這些輯錄,我們可以間接地窺見昔日文人墨客對經典的熱愛與審視,體會他們隔著時空與古籍的對話。這些零散的文字,一旦被係統地匯集起來,其價值就會呈幾何級數增長,它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構建起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框架。這種挖掘和整理工作,需要的耐心和細緻程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它考驗的不僅是學識,更是對文獻生命力的敬畏之心。
評分作為一名對版本考證略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尤其關注“附版本考”這部分的質量。版本學研究最怕的就是一傢之言或者信息冗餘。《輯錄附版本考》這個組閤,暗示瞭編者們試圖將感性的題跋信息與理性的版本學分析相結閤,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高明的做法。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模糊不清的批語是如何被對勘、被印證,最終形成一個可靠的版本序列。好的版本考證,能夠幫助讀者分辨哪些是善本,哪些是僞作,哪些又是流傳中的重要節點。如果能看到嚴謹的校勘對比,比如某個朝代的刻印特徵與題跋中的描述相互印證,那將是閱讀體驗中最令人興奮的時刻。這種將考據落地、實證化的努力,使得全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擺脫瞭單純資料匯編的局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