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台版 吳宏一 遠流 中国古典文学

【中商原版】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台版 吳宏一 遠流 中国古典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宏一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国风
  • 唐风
  • 秦风
  • 陈风
  • 檜风
  • 曹风
  • 豳风
  • 中国古典文学
  • 吴宏一
  • 远流出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遠流
ISBN:9789573282563
商品编码:28229446240

具体描述

《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作者: 吳宏一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4/2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82563


叢書系列:綠蠹魚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經史子集




內容簡介


《詩經》是中國至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致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家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表現出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制度、禮樂規範,也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種面相,本書除了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折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千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目...................錄


唐風解題  12 


蟋蟀  14


山有樞  21   


揚之水  28   


椒聊  34


綢繆  39


杕杜  45


羔裘  51


鴇羽  57


無衣  63


有杕之杜  70


葛生  75


采苓  82




秦風解題  90


車鄰  92


駟驖  98


小戎  105


蒹葭  113


終南  119


黃鳥  125


晨風  132


無衣  138


渭陽  145


權輿  151




陳風解題  158


宛丘  160


東門之枌  166


衡門  173


東門之池  180


東門之楊  186


墓門  192


防有鵲巢  198


月出  204    


株林  211


澤陂  217




檜風解題  224


羔裘  226


素冠  232


隰有萇楚  238


匪風  244




曹風解題  252 


蜉蝣  254


候人  261


鳲鳩  268


下泉  275




豳風解題  282


七月  285


鴟鴞  297


東山  303


破斧  310


伐柯  315


九罭  323


狼跋  330


《周易哲學思想體系探微》 作者: 王德明 出版社: 鼎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ISBN: 978-986-5689-77-2 --- 內容簡介 《周易哲學思想體系探微》一書,深入剖析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周易》的哲學核心、結構體系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與應用。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占卜解讀範疇,將《周易》置於中國早期宇宙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的宏大背景中進行重新審視與闡發。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證細密,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深刻的易學全貌。 第一部分:易學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部分追溯了《周易》思想的歷史源頭,探討了其如何從上古的卜筮實踐中逐步提煉、抽象化,最終形成一套具備系統性的符號與概念體系。 一、卜筮文化與文王束縛: 首先,本書論述了殷商時期盛行的甲骨卜辭與《周易》早期形態的內在聯繫與區別。重點分析了周代興起後,思想精英如何將原始的吉凶判斷,提升為具有道德化、倫理化傾向的哲學敘事。特別是對「文王拘而演周易」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文獻考證與思想解構,探討了在逆境中,思想如何轉向內省與天道觀的建構。 二、符號的抽象化進程: 詳細解析了爻(陰、陽)符號的產生邏輯,闡釋了其如何從具體的自然現象(如柔順、剛強、動止)演變為抽象的哲學範疇。探討了《易經》三百八十四爻辭背後所蘊含的周人社會生活經驗、道德規範與政治理想。 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生成論與本體論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探討《周易》如何構建其獨特的宇宙觀與本體論基礎,尤其關注乾、坤二卦的形上學意義。 一、乾坤的奠基性地位: 深入分析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 দক্ষিণে生生」的乾卦辭,揭示了「元」在易學中作為生成性起點的絕對意義。同時,對比研究了坤卦的「厚德載物」與「至哉坤元」的內涵,闡釋了天地二氣如何在易學體系中實現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 二、太極、兩儀、四象的層級結構: 依據宋代易學的精確概念,重構《周易》的層級結構——從最高的「太極」(未有形而上之體)到「兩儀」(陰陽的初步分化),再到「四象」(少陰、少陽、老陰、老陽)。本書強調,這一結構不僅是數學上的排列,更是對宇宙由無形到有形、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成過程的哲學摹寫。 三、變易、不易、簡易的辯證統一: 系統闡釋了「三易」思想。《變易》代表事物發展的無窮可能性與階段性轉折;《不易》指引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與永恆規律;《簡易》則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智慧,即複雜現象背後隱藏的統一規律。三者之間的相互糾纏,構成了易學的動態哲學基礎。 第三部分:《周易》的倫理學與修身之道 本書將目光從宇宙本體轉向個體實踐,分析《周易》如何提供一套入世的道德實踐指南。 一、君子之道與爻位倫理: 詳細剖析了《周易》中「君子」這一核心倫理主體。「君子」的形象貫穿於六十四卦之中,每一卦的吉凶判斷,實質上是對君子在特定情境下選擇何種行動方式的道德要求。重點分析了初爻(潛龍勿用)到上爻(亢龍有悔)的修養進程,揭示了其對個人生命階段的規律性把握。 二、中正與時位的哲學: 強調了「中」(不偏不倚)與「正」(合宜的位)在易學倫理中的核心地位。中,是道德實踐的理想狀態;時,是判斷行動準則的外部條件。唯有順應「時」,方能把握「中」,否則「乘時偏」即為失德。 三、謙卑與戒懼的思想: 專章探討了《謙卦》的至高地位,解析了謙遜如何在周人價值觀中成為超越一切外在德行的內在修為。同時,對比研究了《否卦》、《泰卦》、《睽卦》等,說明《周易》強調的並非單純的樂觀,而是對風險的持續戒懼與對危機的深刻預見。 第四部分:《周易》的政治哲學與治國方略 本部分探討了《周易》思想在國家治理、人事任用與社會秩序維護方面的指導意義。 一、象數之學在政治中的應用: 區分了「義理」與「象數」在政治解釋中的側重。雖然義理指導道德方向,但象數則提供了對社會結構變遷、人事消長的預測框架。分析了周人如何利用卦象來理解王朝興衰的必然性。 二、法度、制度與周禮的結合: 探討了《周易》思想如何被內化為周代禮樂制度的指導原則。易學強調的秩序感、層級感與穩定性,是周禮得以確立的深層次哲學支撐。例如,如何從卦爻的剛柔配合中推導出君臣、父子之間應有的權力結構與義務規範。 三、興衰循環與人事: 重點分析了《姤卦》、《復卦》、《臨卦》等,闡釋易學對政治危機的診斷能力。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在順境中看到隱憂(潛伏的陰氣)的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復卦的萌芽)的智慧。 第五部分:易學的詮釋學流派發展 本章梳理了《周易》自先秦至魏晉時期主要的詮釋流派及其思想轉向。 一、早期義理學的奠基: 分析了《彖傳》、《象傳》的成書背景與核心觀點,指出它們是將易學從卜筮工具提升為哲學經典的關鍵步驟。 二、漢代象數與鄒衍五行學的融合: 探討漢代經學家如何將易學與陰陽五行學說緊密結合,形成龐大的「圖讖」體系,及其對政治合法性的影響。特別關注了京房易學對卦變的系統化研究。 三、魏晉玄學與易學的交會: 著重分析了王弼對《周易注》的貢獻,他如何通過「貴無」、「尚自然」的思想,擺脫了漢代象數的桎梏,確立了以「義理」為核心的詮釋範式,對後世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第六部分:結語:易學在當代思想中的地位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了《周易》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的永恆價值,並探討了其在現代科學、管理學等領域的潛在啟示。 本書不同於傳統的占筮指南,它著重於挖掘《周易》深層的辯證思維、宇宙生成論的邏輯框架,以及其所承載的古代聖賢群體在面對未知、處理矛盾時所形成的智慧結晶。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力求還原《周易》作為中國哲學基石的本來面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背景时的细腻观察。你知道,《诗经》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地域的多元性,不同诸侯国的民歌,那种气质是截然不同的。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田野调查式的梳理,即便是对于我这个自诩对先秦文化有所涉猎的读者来说,也能从中发现许多新颖的视角。比如,他对于“唐风”中那种雍容华贵与潜在的政治压力之间的微妙平衡的描绘,或是对“豳风”里那种西北边陲特有的粗犷与坚韧的解读,都显得入木三分,绝非泛泛而谈。这种对地域文化心理的精准把握,让原本可能略显单薄的篇章,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更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的整体编排逻辑,体现了一种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它不仅仅是把诗句和解释并置,而是构建了一种阅读的路径。在每一组诗的开始,似乎都有一个温柔的引子,将我们带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情感氛围中去。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并非源于理解的缺失,而是源于对古人生活状态的强烈共鸣。作者仿佛是一位出色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诗句是如何从劳动、爱情、战争和祭祀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这使得阅读《诗经》不再是一项艰涩的“任务”,而是一次充满发现和感动的文化之旅。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很多时候,我们看诗歌选本,要么是注释太少,读起来意犹未尽;要么就是注释堆砌,反而冲淡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或典故旁,给予了清晰而精炼的解释,不会长篇大论地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而且,那种对特定意象的文化溯源——比如某种植物、某种礼仪——的穿插介绍,也做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求知欲,又不会让学术性压倒了文学性。这使得它既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参考,也完全可以作为日常闲暇时品茗赏诗的伴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带着微微粗糙的触感,很适合反复翻阅和品味。封面设计上,那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没有流于俗套的古板,又能让人一眼看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侧边书脊的处理,那种细致入微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有着执着热爱的读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实体体验,而这本《诗经新绎》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外在美所深深吸引,这对于提升阅读的仪式感来说,无疑是加分项。

评分

阅读这类经典文本的注解和解析,最怕的就是那种晦涩难懂、佶屈聱牙的“学者腔”,生怕一头扎进去就被那些繁复的考据和生僻的字眼给劝退了。然而,这本新绎的处理方式简直是太对我的胃口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极为平易近人,他仿佛站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者的角度,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篇章。对于那些在传统解读中被忽视或模糊处理的意象和情感,他总能找到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切入点,将千年之前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心绪,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词语替换,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对话,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鉴赏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