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不只中国木建筑(精)》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赵广超 著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2001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曾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中央电视台-9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城——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城》系列丛书及《紫城100》等二十余种。(二) 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文明深处、触摸时间肌理的读物。拿到《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或者是枯燥的考古报告。然而,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书中,作者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冰冷的建筑结构与鲜活的生活场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仿佛能听到古老庭院里的笑语,闻到老街巷弄里的炊烟,感受到老宅大院里的温情。书中对建筑背后承载的社会结构、家族关系、生活习俗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比如,对某个地区特定建筑形式与当地地理环境、民俗信仰之间关系的分析,让我豁然开朗。我看到了人们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寻求和谐,如何在建筑中寄托情感,如何在空间中传承伦理。这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形制,而是去感受建筑的情感,去理解建筑背后的精神。
评分(五) 说实话,我对于建筑类的书籍一向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专业的术语和枯燥的图纸会让人望而却步。《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最初的想象,仿佛是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我惊讶于作者如何将一个看似单一的主题,延展出如此丰富多元的维度。书中关于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耐久性方面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古代工匠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追求。我了解到,许多古老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其精湛的工艺,更因为其选材的智慧和对环境的尊重。同时,书中对建筑功能性演变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轨迹。我看到了房屋从最初的遮风挡雨,逐渐演变为承载家族荣耀、社会地位的象征,再到如今成为体现个人品味和生活理念的空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其实是连接着我们与自然、与历史、与社会、与自我最深刻的纽带,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延伸。
评分(一) 拿到《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我最初的期待,是能够深入了解那些雄伟壮丽的中国古建筑,看看榫卯结构是如何精巧地支撑起飞檐斗拱,是如何在没有钉子的情况下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翻开书页,果然有大量的篇幅详尽地描绘了那些令人惊叹的木构技艺,从宫殿庙宇到寻常民居,从雕梁画栋到斗拱梁架,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被放大镜细致地审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筑力学原理的讲解,虽然我不是建筑专业人士,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结构转化成了生动的画面,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中蕴含的智慧。还有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木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也让我对中国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到那些关于木材选择、防腐防虫的传统工艺时,更是觉得古代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令人敬佩。甚至书中对建筑色彩搭配、装饰纹样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审美在建筑中的极致体现。这本书,无疑是在满足我最初对中国木建筑的好奇心之余,还大大地拓展了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边界,让我领略到了一场视觉与智慧的盛宴。
评分(四) 拿到《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或许内容会偏向硬核的考据和理论。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格外引人入胜,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带着读者穿梭于历史的长河,实地探访那些隐藏在山野乡间、都市闹市的古老建筑。我跟着作者的文字,在江南的水乡古镇漫步,感受着白墙黛瓦与木质结构的浑然一体;我攀登到古老的庙宇高处,惊叹于那些精巧的斗拱如何支撑起浩瀚的天空;我走进古老的民居,想象着往日时光里的家长里短,感受着人与建筑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传说故事,更是让冰冷的建筑瞬间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情味。我甚至在书中读到了一些关于建筑修复的挑战与困境,这让我看到了现代社会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身临其境的体验,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深厚情感。
评分(三) 最近对非虚构类读物情有独钟,《不只中国木建筑》这本书,乍一看书名,会让人觉得内容聚焦于某个特定的领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才发现它的视野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事先未曾预料到的。作者在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各种类型的木结构建筑,更像是在展开一幅关于“物”与“人”之间关系的宏大画卷。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建筑材料来源、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资源的巧妙利用。我看到了工匠们如何从山林中选取合适的木材,如何经过反复打磨和精细加工,最终将其化为不朽的艺术品。同时,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的比较,也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痕迹。我甚至在书中读到了一些关于建筑风水、环境改造的探讨,这让我对古代人们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跳出了“木建筑”这个狭窄的框架,去思考人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居住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又如何反哺和塑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