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电气
  • 电气设计
  • 规范
  • 民用建筑
  • JGJ 16-2008
  • 工程规范
  • 设计标准
  • 电气规范
  • 建筑工程
  • 电力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
商品编码:28281124863

具体描述

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JGJ 16-2008
【标准名称】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英文名称】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中标分类】 >  > 
【ICS分类】27.100
【代替标准】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归口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额研究所
【起 草 人】王金元 洪元颐 温伯银 尹秀伟 王东林 王可崇 刘希清, 刘迪先 孙 兰 成 彦 张文才, 张汉武 李炳华 李雪佩 李朝栋
【起草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发布日期】2008年1月31日
【实施日期】2008年6月1日
【出版日期】2008年6月
【开本页数】32 开 / 633 页
【标准定价】85.00 元(不含运费)

本规范经建设部以第800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原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同时废止。
1 总则
2 术语、代号
3 供配电系统
4 配变电所
5 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
6 自备应急电源
7 低压配电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
10 电气照明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
12 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
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
16 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
17 呼应信号及信息显示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9 计算机网络系统
20 通信网络系统
21 综合布线系统
22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
23 电子信息设备机房
24 锅炉房热工检测与控制
附录A 民用建筑中各类建筑物的主要用电负荷分级
附录B 部分场所照明标准值
附录C 建筑物人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
附录D 浴室区域的划分
附录E 游泳池和戏水池区域的划分
附录F 喷水池区域的划分
附录G 声压级及扬声器所需功率计算
附录H 各类建筑物的混响时间推荐值及缆线规格计算与选择
附录J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DDC监控表
附录K BAS监控点一览表
附录L 综合布线系统信道及永链路的各项指标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另册)

《现代结构工程基础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领域的学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现代结构工程知识体系。本书的编写立足于最新的工程理论、规范要求(不涉及任何电气设计规范的具体内容)以及当前工程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全书共分为十五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覆盖了从材料本构关系到复杂结构抗震分析的多个核心领域。 --- 第一部分:结构工程基础理论 第一章:结构力学与材料本构关系 本章详细阐述了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静力平衡、虚功原理和互易定理。重点解析了线弹性、弹塑性材料的本构模型,特别是钢材和混凝土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引入了材料试验方法及其在工程数据获取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线性对结构响应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结构动力学导论 本章是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石。内容涵盖单自由度与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分析,详细推导了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比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引入了谱分析方法,为后续的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特别关注了结构阻尼的物理模型与工程近似。 第三章:结构可靠性与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本章聚焦于现代结构设计哲学的核心——极限状态设计法。系统阐述了不同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详细介绍了随机安全因子法和荷载分项系数、抗分项系数的确定原则,并探讨了基于可靠度指标的概率设计方法。 --- 第二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分析 第四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开裂与破坏 本章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RC)构件的受弯、受拉和受剪性能。详述了构件从裂缝出现到最终破坏的全过程,包括裂缝的扩展机理、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关系。对剪切破坏的复杂性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给出了考虑牵引区带效应的精确计算模型。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原理,本章详细阐述了梁、板、柱等基本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强调了配筋率的合理取值范围,以及如何通过配筋设计确保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可靠的破坏模式。讨论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要点和应力控制。 第六章:现浇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 本章扩展到更宏观的结构体系层面。详细对比分析了现浇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板柱结构在荷载传递和侧向刚度方面的差异。引入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的连接技术,如湿接头和干接头的设计要求与施工控制要点。 --- 第三部分:钢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第七章:结构钢材的性能与规格 本章系统介绍了常用结构钢材的力学性能、韧性要求和焊接性能。重点分析了屈服平台、冷作硬化等现象对结构设计的影响。规范了不同等级钢材在不同构件中的适用性。 第八章:钢结构构件的强度与稳定性设计 本章详细讲解了钢梁、钢柱的强度校核,特别是腹板和受压翼缘的局部屈曲验算。重点探讨了细长柱的整体失稳问题,包括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及考虑塑性与残余应力的修正方法。对拉伸构件和压杆的稳定性设计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第九章:钢结构连接设计 连接是钢结构的薄弱环节,本章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全面分析了螺栓连接(摩擦型与承压型)、焊接连接(全焊透、角焊缝)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检验标准。特别讨论了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控制,以及复杂节点(如刚性节点、偏心受力节点)的内力分析与构造要求。 --- 第四部分: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 第十章:地震动特性与场地效应 本章从地震学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机制和近场效应。深入分析了不同土层条件对地震波的影响(场地效应),并引入了特征周期、特征加速度的工程意义。 第十一章: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本章系统介绍了三种主要的抗震分析方法:反应谱分析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法。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结构类型和抗震设防目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阐述了阻尼比的取值和峰值响应的组合规则。 第十二章: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与延性设计 本章阐述了“强柱弱梁”、“大大宽厚”等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重点讲解了延性概念,即结构在屈服后仍能吸收能量而不立即倒塌的能力。通过配筋构造(如加密区箍筋、拉钩间距)来保证构件的延性变形能力。 第十三章:抗震构造措施与特殊要求 本章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与“构造要求”。详细介绍了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和高耸结构在抗震设防区应采取的构造措施,包括防扭转措施、结构拉结、基础的整体性连接等,确保结构在地震中能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工作。 --- 第五部分:特殊结构与工程案例 第十四章:深基础与地基处理 本章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切入结构设计。探讨了浅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原理,包括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和桩间相互作用。介绍了地基处理技术(如注浆、振冲)的选择和适用性。 第十五章:结构优化与性能化设计前沿 本章展望结构工程的未来发展。介绍了基于性能的目标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基本流程,探讨了新型结构体系如巨型框架、斜交网格体系的优势。简要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SHM)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应用。 ---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成为结构工程师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内容深度足以满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求,同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大量的工程示例也使得一线工程师能够快速查阅和应用相关设计知识。本书严格遵循现有结构设计规范的原则和思路进行阐述,但不涉及任何关于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如JGJ 16-2008)的具体条款或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理念深感兴趣的电气工程师,我在阅读《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时,总会不自觉地去关注其中与这些方面相关的条款。 我深知,电气系统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能耗水平。因此,我非常重视规范中关于负荷计算的准确性,以及对不同类型用电设备效率要求的阐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会仔细研究规范中关于照明节能设计的章节,例如对自然采光利用、高效光源选择、以及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建筑使用者节约运营成本。 同时,规范中关于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相关指导,例如对功率因数的要求、对无功补偿的建议等,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虽然我期待未来版本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与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以及智能电网接入等新兴领域的电气设计细节,但就现有的内容而言,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设计基础,让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肩负起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

评分

作为一名参与过多个民用建筑项目的设计师,我始终认为《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CDTCA)在建筑电气领域的一份宝贵遗产。虽然我手头的这本2008年版《JGJ 16-2008》在我职业生涯初期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我在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对其某些章节内容更新和细化的需求。 例如,在智能建筑和物联网日益普及的当下,原规范中关于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和设备互联互通方面的规定,虽然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但相比于现在动辄上千个接入点的智慧社区、智慧办公场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期望在未来的更新版本中,能看到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指导,例如针对不同层级的智能系统,在供电可靠性、信号隔离、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更明确的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同时,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新能源技术,如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原规范的提及略显零散,如何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合理规划和集成这些系统,以达到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自给率的目标,也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论述。

评分

这本《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在我个人的设计实践中,扮演着一个“定海神针”的角色。每次遇到拿不准或者需要确认的设计细节,它总能提供一个清晰、权威的参考依据。 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各种电气设备选型和布置时的详细程度。比如,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配电系统设计,规范中都会给出明确的原则和推荐方案;对于电线电缆的敷设方式、防火措施,也有细致的规定。这使得我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项目场景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设计,避免遗漏关键环节。 而且,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和图表,对于我进行工程量估算和方案比对非常有帮助。在项目初期,通过对规范的学习和理解,我能够更快速地把握项目的电气设计要点,并做出初步的方案。 当然,我也意识到,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或许在2008年的版本中提及得不够充分。但我相信,作为一份经典的规范,它所传达的核心设计思想和工程严谨性,是历久弥新的。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我会继续以它为基础,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

评分

最近重新翻阅了这本《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不得不说,它依然是我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之一。即便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洗礼,其中对于基础电气设计原则、常用电气设备选型、配电线路设计、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的论述,依然是扎实且具有指导意义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接地系统和防雷系统的详细阐述,配以清晰的图示和计算示例,对于确保建筑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处理一些复杂项目时,反复查阅关于接地电阻的计算、接地方式的选择、防雷位的布置等内容,总能为我提供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另外,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负荷计算、电缆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等基础但关键的环节,规范中的条文和附录提供了详尽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设计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当然,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在某些前沿领域,比如对新能源的集成、对智能家居系统的电气支撑、以及对大数据中心等特殊负荷的供电要求等方面,我个人认为,新版的规范在内容上或许会有更详尽和更新的考量,但就其核心价值而言,这本2008年版的规范依然是电气工程师必备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厚重”。翻开它,一种严谨、规范的氛围扑面而来,让我瞬间进入了严谨的工程设计状态。 我最欣赏的是它系统性的框架。从总则到负荷计算,再到具体的电气设备安装、照明设计,以及安全技术措施,条理非常清晰,逻辑严谨。每次遇到具体问题,比如某个区域的照明照度标准、某个配电箱的容量选择,我都能快速在目录中找到对应的章节,然后根据规范条文进行对照和参考。 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老旧建筑改造项目时,我会经常翻阅规范中关于原有电气系统改造、增容的原则和要求,这有助于我更好地评估风险,并提出安全可靠的改造方案。此外,书中对于防火、防爆、防雷等安全方面的规定,更是不可或缺的指导,它时刻提醒我们在设计中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 虽然是2008年的版本,但在许多基础性的电气设计原理和常用规范的理解上,它依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知道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规范和标准也在不断涌现,但我认为,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份“老前辈”,对于打好电气设计的基础,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