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G329-2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结构专业

11G329-2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结构专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制 著
图书标签:
  • 抗震
  • 结构设计
  • 砌体结构
  • 建筑构造
  • 多层建筑
  • 底部框架结构
  • 详图
  • 建筑工程
  • 结构专业
  • 砌体房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创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6924
商品编码:283327662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1G329-2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结构专业

定价:59.00元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制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8024269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是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七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详细全面的阐释,对原04G329—2《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单层砌体房屋)》、04G329—3《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砖墙楼房)》、04G329—4《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小砌块墙楼房)》、04G329—6《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局部框架房屋)》的内容进行整合修订。该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9度的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承重的多层砌体;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承重的多层小砌块房屋及抗震设防烈度6—8度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砖砌体房屋给出了构造柱、圈梁、楼板、楼梯间及墙体水平筋的构造做法。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房屋给出了拉结钢筋网片、芯柱、构造柱、圈梁、楼板、女儿墙、夹芯墙的构造做法。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给出了框架柱、托墙梁、底部混凝土抗震墙、底部约束砌体及小砌块砌体抗震墙、过渡层墙体的构造做法。

目录


目录
总说明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详图
 构造柱与拉结筋立面
 加强构造柱与拉结筋立面
 构造柱根部与基础圈梁连接做法
 构造柱伸至室外地面下500做法.
 构造柱根部锚入基础做法
 墙体钢筋网片与构造柱连接节点
 无构造柱时墙体钢筋网片节点
 楼梯间墙体配筋构造
 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节点
 无构造柱时板底圈梁连接节点
 板底圈梁与板的连接
 预制板与外墙或圈梁的拉结底层、顶层窗洞口下标高处钢筋混凝士配筋带
 板侧圈梁节点
 板侧圈梁与板的连接
 高低圈梁节点
 现浇板设圈梁与不设圈梁构造
 大开间多层砌体房屋构造
 顶层大房间下一层有构造柱时构造柱(组合砖壁柱)锚固(6、7度)
 阳台挑梁与圈梁的连接(6、7度)
 6—8度区女儿墙配筋构造
 后砌隔墙与构造柱、承重墙的拉结
多层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房屋抗震构造详图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详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建筑结构设计与构造的深度探索:超越特定抗震详图的系统性指南 本书聚焦于建筑结构设计理论、构造细部处理、材料性能应用以及工程实践的广阔领域,旨在为结构工程师、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手册。本书内容跨越了单一特定抗震构造详图的范畴,着眼于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共性问题与前沿技术。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分为若干核心章节,详尽阐述了从结构选型到施工验收的全过程技术要点。 ---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理论与分析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结构工程学的基石,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 1. 结构荷载的精确评估与分类 本书详尽分析了各类作用于建筑结构的荷载。这不仅包括恒荷载(自重、结构自重等)的精确计算方法,更侧重于活荷载(人员、设备、家具等)在不同使用功能场景下的取值与组合。特别地,本书对环境荷载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 风荷载: 依据最新规范,详细讲解了基本风压的确定、阵风效应修正、体型系数及高度变化系数的选取,并提供了高层及复杂屋面风荷载的详细计算示例。 雪荷载: 阐述了不同地区积雪深度的获取方法、屋面坡度对雪荷载分布的影响,以及偏心积雪和局部集中积雪的构造处理。 温度应力与变形: 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结构体系(尤其是大跨度结构和高耸结构)的约束与释放机制,并介绍了温度缝和伸缩缝的合理设置原则。 2. 结构材料的性能极限与应用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结构工程中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并超越了标准的强度和稳定性讨论。 钢筋混凝土(RC)构件的本构关系: 详细解析了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开裂机理及配筋对延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限制与配合比设计。 结构钢材的抗腐蚀与疲劳: 深入分析了不同钢材牌号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腐蚀速率、疲劳累积损伤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表面处理和涂层技术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新型结构材料的应用: 涵盖了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结构加固与抗震领域的应用,包括其粘结性能、长期耐久性和施工工艺控制。 3. 结构分析方法的精细化应用 本书侧重于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指导工程师如何从“会算”到“算对”的转变。 有限元分析(FEA)的高级应用: 讲解了网格划分对分析结果精度的影响、边界条件设定的合理性判断,以及如何利用非线性分析模拟材料的滞后和塑性铰的形成。 动力反应分析: 系统介绍了模态分析、反应谱法和时间历史分析的应用场景。特别强调了在复杂地质条件和规则度较差的结构中,时间历史分析的必要性与参数选择的依据。 --- 第二部分:结构体系的优化设计与构造细则 本部分着重于结构体系的选择原则、关键节点的设计优化,以及确保结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构造措施。 4. 结构体系的选择与功能匹配 本书对现有的主流结构体系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强调“适地适形”的设计理念。 框架结构体系: 深入讨论了梁柱节点域的刚度设计、次梁与主梁的连接构造,以及大开间设计中对侧向刚度的补偿措施。 剪力墙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 详细阐述了剪力墙的布置原则、计算模型的确立,以及墙体开洞处理(如门窗洞口边缘的处理、水平连梁的设计)对整体抗剪性能的影响。 筒体结构与巨型结构: 探讨了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与外围巨型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以及伸臂层和转换层的结构设计难点与解决方案。 5. 结构节点设计的精细化控制 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往往集中在节点区域。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超越通用图集的细部构造指引。 钢筋搭接与锚固的可靠性: 不仅关注规范要求的长度,更深入探讨了在受拉、受压区域,以及在混凝土密实度不足区域,如何通过加密区和锚固长度的裕度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梁柱节点区的构造配筋: 阐述了节点核心区受剪配筋、箍筋间距的加密要求,以及在抗震设计中,节点区受拉钢筋的锚固方式(如直锚与弯锚的适用条件)。 楼板与墙体的连接构造: 探讨了现浇板、预制板与主要承重构件之间的有效拉结方式,确保楼板作为水平隔板的整体性。 6. 结构与非结构构件的协调设计 结构设计必须考虑与围护结构、设备管线等非结构构件的相互作用,以防止次生灾害。 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分析了幕墙支撑系统如何应对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以及在风振作用下,幕墙与楼板边缘的柔性连接设计。 设备基础的抗震设计: 强调了重型设备(如空调机组、水箱)基础的抗震承载力校核,以及设备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减震和限位措施。 --- 第三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结构评估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结构工程的落地实施和既有结构的评估维护。 7. 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结构工程的质量严重依赖于现场的施工控制。本书提炼了几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点: 模板与支撑体系的稳定性: 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侧压力计算、支撑系统的荷载分配进行了详细说明,以防止坍塌事故。 钢筋绑扎与保护层厚度控制: 强调了钢筋交叉点绑扎的质量标准,以及使用定位垫块确保保护层厚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 混凝土的浇筑、养护与试件取样: 规范了不同等级混凝土的终凝时间、最佳养护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试块的留置、标准养护及试验标准。 8. 既有结构的评估、检测与加固 随着建筑使用年限的增加,评估现有结构的安全性成为结构工程师的重要职责。 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详细介绍了回弹法、超声波法、钢筋检测仪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及数据解读方法,用以判断材料强度和内部钢筋位置。 结构性能化评估: 基于当前规范,指导工程师如何根据历史使用情况和检测数据,对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抗倾覆能力进行重新评估。 常见加固技术: 概述了粘贴钢板/碳纤维布加固、外包混凝土加固、增大截面加固等技术的适用条件、施工工艺及对原结构的影响。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套超越单一图集约束的、系统性的结构工程知识体系,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疑难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确保结构从设计到交付全生命周期质量的控制要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本“读物”来对待,更多的是一种“参考”和“学习”的态度。我的工作偶尔会接触到一些建筑方面的项目,但并非是专业出身,所以对这些“构造详图”并不是完全陌生,但要做到深入理解和应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关于砌体房屋的抗震设防原则,以及不同构造措施之间的配合关系。书中对“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描述,也让我对这种结合了框架和砌体的结构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我仍然觉得,如果能在图纸旁边增加一些更具象的解释,或者用模型图来辅助说明,可能会更容易帮助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学习者。当然,作为一本专业的图集,它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信息量巨大,图纸清晰。只是,我还在努力地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独立运用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更多的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专业,对于我这种对建筑结构不太懂的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有些“望而却步”。虽然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自家老房子的抗震加固问题,但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纸,让我感觉就像在阅读一本外星语手册。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构造详图”,但很多时候只能看懂个大概,具体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剪力墙”、“梁柱连接节点”之类的,我根本摸不着头脑。书中提到的“设防烈度”、“设防标准”对我来说也像天书一样,完全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房屋结构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有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部分,用更形象的比喻或者简单的图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哪怕牺牲一些专业深度,也能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稍微入门一些。现在看来,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我得另辟蹊径,寻找更适合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和内容,与我个人的阅读需求完全不符。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家居装修风格的书籍,可能介绍一些不同风格的客厅、卧室的布置,或者是关于不同材质家具的选择和搭配。结果拿到手才发现,这完全是一本工程技术类的图册,里面充斥着各种我看不懂的图纸和专业名词。比如,“填充墙”、“圈梁”、“构造柱”这些词汇,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甚至不确定“G329”代表的是什么,也不知道“11”和“2”的含义。我原本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空间利用、或者如何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家环境的建议,结果却是一堆关于如何加固房屋的“硬核”内容。这本书的发行对象明显不是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它更适合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士,比如结构工程师、建筑设计师之类的。所以,这本书我肯定是看不懂的,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我想要的阅读乐趣或实用信息。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11G329-2 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和严谨。作为一名希望为自家老宅进行一些抗震评估的业主,我本以为会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房屋潜在风险、或者一些简单易行的加固方法的指引。然而,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图纸和专业术语,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但对我而言,它们更像是一幅幅抽象的艺术品,我无法从中解读出实际的意义。书中关于“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的构造特点,我只能大概了解其分类,却难以理解为何要这样设计,以及这些设计在抗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的是能够理解,为什么特定的构造能够提高抗震性能,而不是仅仅去记住那些设计图。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一本技术手册的严谨性,但对于我这种想要“学以致用”的普通人来说,它提供的“养分”似乎有些过于“精炼”了。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让老房子住得更安全、更舒适的一些参考资料,尤其是在经历了近些年的几次地震之后,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关注。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觉得“抗震构造详图”听起来非常有针对性,而且“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也涵盖了我家老房子可能存在的类型,于是就抱有了很大的期待。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里面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吃力。书中大量的图纸,虽然看起来非常详尽,但我很难将其与现实中的房屋结构联系起来。那些各种尺寸、各种角度的线条和符号,对我来说就像一串串神秘的代码。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自家房屋结构中的潜在危险,或者一些针对不同类型老房子的简单易行的加固建议。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科书,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才能读懂,对于我这样希望获得一些基础性、实用性指导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