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
定价:136.00元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8024247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年版)》的主要工作是按新规范(程)核对、修改和补充新技术的内容,力求全面地反映近年来建筑给水排水技术发展的成果,为工程建设服务。《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年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
目录
1总则
2生活给水
2.1用水量标准
2.2水质标准及防水质污染
2.3供水方式与给水系统
2.4设计流量及水力计算
2.5管材、附件及仪表
2.6管道布置、敷设、防腐、保温
2.7增压设备及泵房
2.8贮水池、水箱及水塔
2.9消声及隔振
3饮 水
3.1管道直饮水水质、水量和水压
3.2管道直饮水水处理
3.3管道直饮水系统设计
3.4管道直饮水系统计算与设备选择
3.5管道直饮水净水机房
3.6管道直饮水水质检查
3.7管道直饮水控制系统
3.8管道直饮水施工安装
3.9管道直饮水系统清洗和消毒
3.10饮用水供应
4 排水
4.1排水系统划分
4.2排水系统选择
4.3卫生器具和卫生间
4.4排水管道水力计算
4.5排水管道的管材和接口
4.6排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4.7排水管道的防护措施和支吊架
4.8通气管的设置原则
4.9通气管的连接方式与敷设
4.10通气管的管材和管径
4.11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
4.12水封装置与地漏
4.13排水管道附件
4.14排水泵房和集水池
4.15局部生活排水处理
4.16医院污水处理
4.17建筑小区排水
5雨 水
5.1建筑物雨水系统的划分与选择
5.2雨水量
5.3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
5.4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
5.5室外或小区雨水系统设计
5.6小区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5.7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
6热 水
6.1用水量定额
6.2水温
6.3水质及水质处理
6.4耗热量与热水量计算
6.5热源
6.6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加热和贮热设备
6.7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8热泵热水系统的加热、贮热及附属设备
6.9地热水(温泉水)贮热、补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0利用低谷电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1 燃油、燃气热水机组和热水锅炉制备生活热水的加热、贮热系统的设计计算
6.12局部加热设备
6.13系统选择与设计
6.14管网计算
6.15管材和附件
6.16管道敷设与保温
7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7.1消火栓给水系统
7.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7.3水喷雾和细水雾灭火系统
7.4消防给水
7.5消防给水管材、管件及其敷设
7.6气体灭火系统和干粉灭火装置
7.7灭火器
7.8消防排水
8循环冷却水
8.1适用范围及系统特点
8.2基础资料
8.3系统组成与形式
8.4冷却塔
8.5集水设施
8.6循环水泵与配管
8.7系统补充水
8.8冷却水温度调节
8.9循环冷却水处理
8.10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9中 水
9.1一般规定
9.2中水水源及其水量水质
9.3中水利用及水质标准
9.4系统的组成与型式
9.5处理工艺流程
9.6处理设施
9.7中水处理站
9.8安全防护和监(检)测控制
10特殊地区建筑给水排水
10.1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水排水
10.2地震区给水排水
11水景喷泉
11.1水景喷泉工程的类型
11.2水景喷泉的基本水流形式及其采用的喷头
11.3喷水造型设计
11.4水景喷泉的运行控制
11.5水景喷泉工程的给排水系统设计
11.6景观水体的修复与维护
12体育场馆
12.1 给水
12.2排水
12.3热水
12.4消防
13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
13.1池水特征
13.2池水循环
13.3池水净化
13.4池水消毒
13.5池水加热
13.6水质监测和系统控制
13.7特殊设施
13.8洗净设施
13.9排水及回收利用
13.10池水净化设备机房
13.11水上游乐池
13.12休闲健身池
14绿地灌溉
14.1基本构成和系统分类
14.2基本资料和设计原则
14.3设计参数和灌溉制度
14.4灌溉水源和首部设备
14.5灌水器
14.6管网设计
14.7附属设施
时 录
附录A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目录
附录B—1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指标
附录B—2住宅建筑给水管段设计秒流量计算表
附录B—3管沟中管道的中心距
附录B—4管道中心距和管中心至墙面距离(钢管)
附录B—5 暗装铜管管中心线至墙面、柱面的大距离
附录B—6建筑物及城市区域的允许噪声级
附录C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附录D—1 综合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2传染病、结核病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日均值)
附录D—3医疗机构污泥控制标准
附录D—4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高允许浓度
附录E—1我国部分城镇降雨强度
附录E—2中国年大24h点雨量均值等值线
附录F—1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区及分区特征
附录F—2我国72个城市典型年太阳能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G暖通空调设计用气象参数
附录H—1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基本控制项目高允许排放浓度(日均值)
附录H—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
附录H—3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附录H—4景观环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质标准
附录H—5再生水用作工业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
附录J—1 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附录J—2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附录K—1 射流喷头垂直喷水时的水力计算表
附录K—2射流喷头倾斜喷水时的水力计算表
附录K—3宽顶堰水力计算表
附录K—4薄壁堰水力计算表
附录K—5管嘴水力计算表
附录L游泳池水质标准
附录M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阅《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我不得不承认,它在整合和梳理国家层面的给排水设计规范方面,确实做出了不少努力,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信息来源。书中对许多基础性的设计参数、计算方法、以及各类构筑物(如水池、水箱、集水井等)的设计要求,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非常有帮助。然而,随着建筑工程的日新月异,尤其是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绿色建材、智能控制等新理念的不断发展,这本书在技术更新迭代方面显得有些滞后。书中对于如何将 BIM 技术应用于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维,如何实现设计数据的可视化和协同化,几乎没有提及。同时,对于如何在新时期下,更有效地选择和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给排水材料和设备,如何将智能化传感器、物联网技术融入到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管理中,以实现更精准的监测和更科学的调控,书中也未能提供足够的前瞻性指导。因此,虽然这本书在基础规范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想要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掌握最新技术趋势的工程师来说,它可能还需要与其他更具时效性的技术资料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评分我是一位刚入行不久的给排水工程师,这本《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是我手里最厚重的一本技术参考书之一,本以为能够从中获得全面的技术知识,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我却发现这本书的指导性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强。书中关于水处理工艺的介绍,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水质特点和处理要求,选择和优化更加高效、节能的组合工艺,缺乏深入的讲解。例如,在处理含有较高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时,书中提到的几种处理方法,如活性污泥法,只是简单提及了基本原理,但没有详细说明在不同负荷、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工艺参数调整、污泥处理与回用等关键技术细节。同样,在消防给水设计方面,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规范要求,但对于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公共聚集场所)进行精细化的消防水系统设计,如何考虑瞬时用水量、水压波动、以及如何更经济有效地布置消防管网和选择消防水泵,缺乏更具指导性的内容。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速查手册”,用于查询一些基础性的参数和规范,但在解决复杂、个性化的工程难题时,它的作用就显得不够突出,还需要大量的经验和额外的资料来支撑。
评分这本《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虽然封面赫然写着2009年的字样,但内容上似乎并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最近在做一个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涉及到不少给排水系统的更新换代,本来是抱着学习最新技术、优化方案的目的来翻阅此书的,结果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尤其是关于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前沿理念的应用,介绍得相当有限。书中更多的是在讲解一些基础性的、规范性的设计要点,比如管道材质的选择、水泵的选型、阀门的布置等,这些固然是工程设计的基石,但对于需要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雨洪排放压力增大等现实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显得有些“治标不治本”。我特别想了解一些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比如如何设计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如何利用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来缓解城市内涝,但书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几乎是空白,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另外,书中对新型节能节水的用水器具和设备,以及智能化监测和控制系统的介绍也显得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提升给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几乎没有提及。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停留在过去的技术手册,对于指导当前和未来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可能需要结合更多新的资料和实践经验。
评分在阅读《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城市给水排水系统防灾减灾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鉴于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特大暴雨、干旱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的严峻考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提升城市给排水系统韧性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然而,书中对于如何应对洪水、地震等灾害对给排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等关键设施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具有冗余和应急能力的系统,探讨得非常有限。例如,在防汛方面,书中虽然提到了雨水排放能力的设计,但对于如何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蓄洪能力、如何应对排水管网的倒灌风险、以及如何推广和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缓解城市内涝,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技术导则。在抗旱方面,书中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雨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的探讨也比较初步。这让我感到,这本书更侧重于系统的常规运行和设计,而对于如何在突发状况下保障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稳定运行,其指导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结合最新的灾害管理经验和技术来补充。
评分拿到这本《2009技术措施(给水排水)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排水)》,我本来寄希望于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老旧建筑给排水系统改造的宝贵经验和技术参考,尤其是在应对复杂管网、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仔细阅读后,我发现书中在这方面的着墨实在是不多。它更多地侧重于新建工程的设计规范和基本原则,对于如何在既有建筑中进行系统评估、缺陷诊断、以及有效的改造策略,几乎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详细的技术指导。例如,当面对一些腐蚀严重、堵塞多发的老旧铸铁管道时,书中提出的建议更多是遵循标准规范进行更换,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如何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内衬修复技术等更经济、更环保的改造方式,这些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显著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此外,对于老旧建筑中常常遇到的给水压力不足、排水不畅等问题,书中也没有给出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和优化思路,比如如何通过改造供水管网、增设加压设备、优化排水坡度等来解决具体问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为“从零开始”的设计提供指引,而对于“修旧补新”这样更具挑战性的工程,它的价值就相对有限了,需要读者自行去发掘和补充更多实践性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