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曾多次期望有人能殺了我,但從未想過要殺人。
因為面對可怕的對手,我反而只想著要如何讓對方幸福。
《人間失格》字面意思即失去做為人的資格,這是太宰治生平後的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的作品。全書由作者的序言、後記,以及主角大庭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藥物麻痺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的否定的過程,同時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可說巧妙地將自己的一生與思想表達出來,因此也可算是他半自傳性作品,並且藉此提出身為人真切的痛苦問題,從滯澀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自己劃下後的句點。
作者簡介
太宰治(1909-1948)
本名津島修治,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出生於日本青森縣津輕郡首屈一指的富豪之家,父親同時也是位政治人物。他是家中排行倒數第二的孩子,14歲起便與友人自辦「同人誌」,發表小說、雜文及戲劇,對芥川龍之介、泉鏡花的文學十分傾心。19歲時他迷上馬克思主義,但明白馬克思主義與自己的出身落差甚大,所以他與左翼運動份子的往來並未持續太久。
1930年他進入東大法文系就讀,1933年開始用太宰治為筆名寫作,1935年以短篇《逆行》入選第*屆芥川賞候補,1937年起,正式投入小說創作。自1936年發表《晚年》後,被推崇為「天才作家」,並於1939年以《女學生》獲第四屆北村透谷獎。但始終與他想贏得的芥川賞無緣。他五次自殺未遂,後於1948年,在《人間失格》發表後,和女讀者於玉川上水道投水自盡。
太宰治在短短15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30多部小說,早期包括《晚年》、《虛構的徬徨》、《二十世紀旗手》等深受注目,另有《滿願》、《快跑!梅樂斯》、《越級訴訟》等多部名作。為了生活,他曾以「黑木舜平」的筆名寫了心理懸疑小說《斷崖的錯覺》,但太宰本身以此作品為恥。在他戰後的作品中,短篇《維榮的妻子》(1947年)、中篇《斜陽》(1947年)、《人間失格》(1948年),被認為是優秀的代表作品,引起無數年輕人共鳴,《斜陽》與《人間失格》更堪稱是日本戰後文學的金字塔作品。
譯者簡介
高詹燦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為專職日文譯者,主要譯作有《蟬時雨》、《隱劍秋風抄》、《劍客生涯》系列、《光之國度》、《蒲公英手札》,並有數百本漫畫譯作。個人翻譯網站:www.translate.url.tw/
導讀
人間失格,真的失格?----我讀太宰治《人間失格》
林水福
太宰治,是怎麼樣的人?
不是三言兩語就說得清、講得明的人。也因為這樣子,一直有人談論他、研究他。
日本每年大學生的畢業論文,太宰治為研究對象的,一直位居前茅。主要有幾個原因:
太宰治長得帥。男人長得帥,無論時代或區域,總是吃香的,這或許是不變的定論的。
如果只是帥,也就罷了!太宰治身上混合了迷死女孩、女人的許多要素。
高高瘦瘦,鼻樑挺直,五官凸出,不像傳統印象中的日本人,我懷疑是否混血?這只是純粹從外表上看,沒有證據的「猜測」。
而且,常常憂鬱的臉孔,生活又不正常。
常酗酒、玩女人、夜不歸營,就「正常人」而言,太宰治十足是個浪蕩子,雖不能說遊手好閒,其實也相差無幾。
俗話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太宰治具備對女人的致命吸引力。
出身為富裕人家,父親過幾屆議員,在地方是有錢的財主,太宰治從小過著極為優渥的生活,小時候就有傭人侍候。
經濟好,念過東京帝大,後來因為沒繳學費被退學。似乎是天生消極,不想好好振作,無法照顧自己的人。這樣的男人,常激發女性的母性愛憐情感,會主動想接近,照顧他。
太宰治一生自殺四次,沒成功,後一次和山崎富榮跳玉川上水,終於成功。太宰治五次自殺總是離不開女人。
就作品而言,可分為二大類。
一是以文壇處女作〈回憶〉為始,〈富嶽百景〉、〈東京八景〉、〈津輕〉到晚年的〈人間失格〉,可稱為自傳性作品系列。這些作品裡,太宰治「素顏」豋場,與所謂的太宰治傳說混合,因此許多人把這系列成太宰治現實生活告白和「私小說」。
另一類是浪漫性物語系列。以〈葉〉為第*篇作品,開頭引用法國詩人魏爾德((Verlaine.Paul Marie,1844-1896)的詩句:「我有 --------------被神選中的恍惚與不安」即抱持身為作家的優越意識,企圖創作傳世作品。同一時期尚有〈血服記〉、〈羅馬風格〉等作品,展現物語作家的優異資質。之後,這系列的作品有〈奔跑吧!梅洛絲〉、〈女人的決鬥〉、〈清貧譚〉〈新 清國故事〉等運用津輕地方特有的「說故事」語調寫作。
融合上述二系列寫作風格而成的有〈約翰之妻〉及《斜陽》二部作品,可說是太宰治的「代表作」。
《人間失格》可說是太宰治生前後的作品。〈再見〉是死後才發現的「遺作」。由此可見,太宰治的「死」是自己「安排」的。
現實生活與自傳性系列作品,一直存在著是「現實生活的紀錄或告白」?或者應成「創作」,即虛構小說的迷惑,或者說問題。
自傳性系列作品裡登場的主角不過是被虛構化的作者的自畫像,但由於與故事背景的事件或作者現實生活重疊;因此,一般讀者常以作品裡的主角及作者,太宰治本人方式閱讀。對一般讀者而言,無論作品與現實的差異,即探究真實性並無多大意義,反而感到無趣。
其實,太宰治也算計到這一點。
《人間失格》寫的是小說家和「我」,在二次大戰後於船橋認識酒吧的老闆娘。老闆娘把大約十年前大庭葉藏寄來的三本筆記簿和三張照片給我看,筆記本以「第*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的方式向讀者說明。「前言」說明三張照片裡的人物和「我」的感想,「後記」說明我取得筆記本的經過。
三張照片的說明,讓讀者對「手札」的書寫者=大庭葉藏的性格、特徵產生印象,告訴讀者以下這「故事」不是「作者」的故事,而是大庭葉藏的生活記錄。
讓人聯想到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既然「告白」,何必戴「假面」?以後谷崎潤一郎的《少將滋幹之母》、《夢浮橋》讓人產生究竟是「事實」或「虛構」的困惑。
《人間失格》裡的主角,酗酒、吃軟飯、吸毒、玩女人,就世俗眼光來看,或許真的「失格」。
然而從「揭露自己的醜陋」以及作品中屢屢出現的罪與罰等字眼,是否意味著主角的懺悔?從另一角度來看,或許算是「人間合格」吧!?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共情性疏离感”。我能理解主角那种渴望被接纳,却又害怕展示真实自我的矛盾心理,但在理解的同时,我又庆幸自己没有走到他那一步。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时候,我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那些扮演的痕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让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模样。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审视的仪式,它逼迫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审视自己人际关系中的虚伪成分,以及面对世界时的防御机制。它不是一本能让人“逃离”现实的书,恰恰相反,它让你更“深入”地看到了现实骨感的另一面。我总觉得,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找到与书中某些场景重叠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关于“不完美”的身份认同。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有一种面对宿命的庄严感。它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关于“不适应”这个永恒主题的寓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悲剧性题材时所展现出的克制力,那种将毁灭性力量包裹在优雅的文字外衣下的处理手法,显得格外高级。它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只有冷静的记录,仿佛是记录一份已经发生的、无可挽回的实验报告。这种冷静,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具震撼力。读完后,我反而有了一种奇异的平静,或许是因为它将最坏的结果提前预演了一遍,让你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有了更高的耐受度。这本书不是用来“享受”的,它是用来“经历”的,是献给所有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的灵魂的一份沉甸甸的礼物,它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份孤独。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人生的底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那种无力感和疏离感久久不能散去。作者对于人性中那些幽暗、矛盾和不堪的描摹,精准得令人心惊。我常常在想,那些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是不是都藏着一个“我”不愿面对的自我?书中的情境转换,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有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心情愉悦、获得什么正能量的“鸡汤”,恰恰相反,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你我心中都曾有过的、不愿承认的卑微与惶恐。我特别喜欢那种文字的质感,每一个词语的堆砌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锋利碎片,不经意间就会划伤你。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从不试图去美化痛苦,而是将痛苦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你不得不去直视它,去感受那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沉重。这是一种深刻的、近乎哲学层面的叩问,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仍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宿命感。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懂得如何运用留白和暗示来放大主题的力量。它没有用大段的议论去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琐碎、荒谬的事件串联起主角的精神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微妙的对话场景,表面上风平浪静,水面之下却暗流汹涌,每个人都戴着面具,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而主角的清醒让他成了那个唯一的“局外人”。这种“清醒的痛苦”比盲目的快乐更具穿透力。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古典的精致感,但内容却极其现代和先锋,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制造出一种令人着迷的张力。我甚至会反复去品味某些句子的结构,那种看似平铺直叙,实则蕴含了千钧之力的表达方式,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它不迎合大众口味,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高度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折磨人”,但又是那种让人停不下来的“甜蜜的折磨”。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深海里独自潜水,周围是无尽的黑暗和压力,你知道再往上浮就得面对现实的残酷,可待在下面又快要窒息。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颓废气息贯穿始终,即使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也总能从中嗅到一丝腐朽的味道。这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靠悬念吸引读者的作品,它的张力完全建立在人物内心的崩塌过程上,缓慢而坚定,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慢性自杀。我试着去理解书中主角的某些行为动机,那种强烈的、想要融入群体却又本能排斥的撕裂感,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触及了人类共通的孤独核。每次读到某段描写,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长长地叹一口气,仿佛自己也一同体验了那种极致的清醒与麻木交织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